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黄国璋-创建刊物

  黄国璋认为要传播最新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术水平、扩大地理教育影响、交流地理教学经验,必须创办有关地理的专门刊物。1934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时,参与发起了创刊最具权威性的《地理学报》。后来,在重庆任地理研究所所长时,又直接领导创办了学术性刊物《地理》。其创刊号于1941年4月1日正式发行,在当时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提供了发表学术论文的宝贵园地。   特别是在担任北师大地理系系主任时,莅任...

陈琏死于文革中

  党组织对陈琏和袁永熙的被捕问题进行了审查。他们被捕后都没有暴露党员身份,更没有泄露组织秘密,党的组织和工作未因他们被捕受到任何损害。陈琏很快通过了审查,她被保释出狱未办任何手续。袁永熙则有一个关节,就是所谓填写过悔过书的问题。「开除出党,批准其重新入党」,这种极为滑稽的处理,否定了袁永熙的斗争历史。整风反右,他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巨大的压力下,陈琏被迫与袁永熙离婚。袁永熙被错划右派后,只身下...

陈琏:一个时代的殉葬者

  蜜月刚过,陈琏与袁永熙被捕了。蒋介石听到被捕的人员中有陈布雷的女儿和女婿时,大吃一惊。后特务们查来查去未查出陈布雷有什么机密洩露给女儿,蒋介石才放心。袁永熙没有暴露党员身份,经陈布雷设法打通关节后,被保出狱。陈布雷为女婿在中央信托局找到一个「差事」。陈琏则回浙江慈溪外婆家生孩子去了。两人一直到1948年冬才相聚。   陈布雷是1948年11月13日自杀的。自杀前半月,一向深居简出的陈布雷突然...

斯土与斯人:陈布雷与女儿陈琏

  陈琏后来被要求去西南联大找一位党的负责人,这人就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袁永熙。袁永熙祖籍贵州修文县,在平津长大,当年22岁,比陈琏大两岁。这时西南联大已拥有中共秘密党员83人,占云南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省工委紧急通知袁永熙、陈琏去个旧隐蔽。   惊见《论持久战》   1942年初,陈琏找到周恩来和邓颖超,急切地要求批准她去延安。周恩来劝陈琏留在其父身边,利用机会影...

写在话剧百岁之际——记应云卫、曹禺与张骏祥

  2007-09-12   石 曼   一、应云卫跑码头   1921年,应云卫参加中国戏剧协社,他不吝家中财富贡献于戏剧事业。以后几十年间,他甘冒政治迫害之危险,任劳任怨,克服各种困难,典质俱尽,为党的戏剧工作,竭尽毕生精力,谱写了中国戏剧春秋。为此,应云卫乃有中国戏剧魂之称,中国戏剧界写一部《戏剧春秋》,以应云卫为代表最恰当不过之说。这里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应云卫带领中华剧艺社在巴山蜀...

应云卫中国剧影界的一棵大树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2004年是宁波人应云卫的百年诞辰。两个百年像两棵大树的年轮叠合在一起,是巧合,还是宿命?在应云卫诞辰90周年时,夏衍给他的题词是戏剧魂;在他百年诞辰时,剧坛耆宿刘厚生纪念他的文章是《中国剧影界的大树》;而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时候,我们或者可以说,应云卫这个人简直就是为中国的电影和戏剧而生的。   摇篮里的公公   1904年9月17日(清光绪三十年农历八月...

应云卫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斗诗亭 (1960) .... 导演   武松 (1963) .... 导演   喜迎春 (1949) .... 导演   无名氏 (1947) .... 导演   忆江南 (1947) .... 导演   一帆风顺 (1948) .... 导演   塞上风云 (1942) .... 导演   生死同心 (1936) .... 导演   时势英雄 (1935) .... 导演 ...

纪念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从艺100周年

  马连良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马连良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韵,使一腔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不仅演出新编马派剧目时如此,即使一般的老生传统剧目,凡经他演出,也必然呈现出马派的风格。   马连良严肃对待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力图面面俱到...

马连良-往事

  (摘自《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 一阵风 留下了千古绝唱》一文,章诒和女士著,作家出版社)   据说马先生十岁那年,忽患惊风的病症,马的父亲西园先生赶到科班,准备接儿子回家。班主叶春善先生不许,说:孩子患病,科班有责,当由我们请医治病。再说把个孩子搬来搬去也不相宜。马连良的两位老师萧长华,蔡荣贵也在旁劝说。马西园只好回家,不久儿子的病很快治愈。对此马连良是永志不忘的,且与富连成有着一种乳燕怀巢...

马连良-历史评价

  马连良在科班时就重视演出服装的整洁。出科后,更不断有所改革。组成扶风社时,要求全体演员做到三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除此之外在其他许多方面亦加以改革。例如,黑绒罩面的纱帽,突出双龙的王帽,打破赭蓝二色、增添多种颜色的鸭尾巾,乔玄戴的香色素相纱,登坛借风的鹤氅,鲁肃的青绒官衣,蒯彻的黑色改良蟒,永乐皇帝的箭衣蟒,轻薄适度的髯口,甚至灰色的小腰包等,均依塑造人物的需要而设计。其它如圣旨、...

马连良-成就

  马氏早年即矢志京剧改革,重视一出戏中人物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与时代要求的合拍。从1925年起,他将传统剧目《广泰庄》和三国戏《流言计》(即《雍凉关》接《骂王朗》)整理演出。1927年自行挑班演出,将《战北原》(又名《武乡侯》)、《范仲禹》二戏增添首尾整理演出。此后历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如《雪拥蓝关》《安居平五路》《天启传》(原名《南天门》)《苏武牧羊》(原名《万里缘》)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

马连良-作品一览

  马连良的戏路极宽,各个时期都排有大量的新戏、如《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及《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属于马派的传统剧目尤多,《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御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

许愿

外婆,今天是我的生日,可是我怎么也快乐不起来。这么多年,漂泊在异乡,好多个生日早已淡忘,或是一个人波澜不惊、平平淡淡,或是和同学、朋友熙熙攘攘地喧嚣一整天,这样的生日年复一年、乏善可陈。 最怀念的还是有您陪伴的生日,时间虽久,但记忆却一点都不遥远。自我记事起,有您陪伴的第一个生日,那个时候我刚刚五岁。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有您,有爸妈,有小姨,还有姐姐,与我一起度过。可是妈妈只...

想起了刘绍棠说过的一段笑话

1997年3月刘绍棠去世时61岁,堪称是英年早逝。不过,对于了解他的人来说,也不能看作是意外。因为他是书桌上的拼命三郎,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勤奋劲儿是超出常人的,那种近似于疯狂甚至是颠狂的写作,勤奋二字是担当不起的。有一年我去光明胡同的刘家小院找他聊天,感觉他的精神状态很差,面色晦暗,说话也不象以往那样干脆利索。我自以为会些相面的手段,就提醒他注意身体,不要太玩命了,他瞪着眼说道:我一写起构思多时的...

终生不入仕途的刘绍棠

什么员我都敢当,什么长我也当不了   每当枝青叶绿时节,我就倍加思念我的良师益友刘绍棠。特别是近来,在 纪念刘绍棠逝世10周年的日子里,这种思念之情变得尤为炽烈。   绍棠是个把心挂在胸膛外边的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我们俩交谈大多时候都是我听他讲,我觉得他的脑子简直就是一个活电脑。每次谈话,对于我来说都是极好的一课,无论是谈文艺,还是论人生说世情,都给予我莫大的启迪,而几次关于他辞官不...

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男,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终年61岁。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

郭兴福-文革遭遇:

  郭兴福因大比武出了名,被调到南京军区高级步校当教员。如果他还在野战军,也不会把他怎么样,野战军明文规定不搞文化大革命。但军队院校是四大单位,罗瑞卿一倒台,郭兴福马上跟着沾光,戴着比别人更高的帽子游街,据说还坐在笼子里游过。南京的夏天,将近40℃的高温,逼他嘴里叼一根稻草,在水泥地上爬行,爬一步磕一下头,还要大声说我有罪。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兴福也没有揭发没有辱骂罗瑞卿。实在受不了,他回家与老...

郭兴福-中国陆军大练兵

  1962年2月,南京军区分管军事训练的副司令员王必成中将看了郭兴福汇报作业后,连声赞扬,教得好!教得好!当即指示:要在步兵学校和全区部队中推广,并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不久,王必成副司令员又陪同来南京检查训练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上将看了郭兴福的专场汇报,张副总长认为郭兴福教学方法很好,应该在全军推广。   1962年3月,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认真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通知,...

郭兴福-实践出真知

  4月后,李德生召集军里所有参过战的营以上军事主官,以战场上的眼光来评判3个改革项目,对3个人的教学进行论证鉴定。最后认定郭兴福的小组战术教学改革比较成功。   还不放心的李德生又命令9个步兵团的团长各带一个班,与郭兴福带的小分队进行现场战术演练。几番较量,郭兴福教学胜人一筹。李德生表态:其它两个项目停下来,集中力量从单兵抓起,由郭兴福任教继续试验。   比在北京看梅兰芳的戏还过瘾,1962...

红军中惟一的女师长——张琴秋

  巾帼标芳,疆场生光。   红星添艳,赤帜飙扬。   琴秋昔日,秀色一方。   戎衣几载,尤胜红妆。   千闺奋命,挞伐用张。   祁连戈壁,气贯穹苍。   壮怀烈   烈,英气堂堂。   刚折棠悴,呜呼哀伤。   吁嗟女将,勋著旗常。   巴山有幸,长念元良。   这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为张琴秋同志写的一首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巾帼英雄,在当年工...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