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周小舟在反右和“大跃进”中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周小舟曾经任毛泽东的秘书,1953年11月任湖南省委书记。 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在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指示时,注意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努力从实际出发决定工作方针。在左的指导思想占主流的情况下,对于左的错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抵制,   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后,由于各方面开展反右倾保守,助长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急躁冒进情绪,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共湖南省委没...

儒将萧克:“寂寞沙场百战身”

他文韬武略,被瑞士传教士薄沙特称作一副极标准的军人仪表,很好的文化修养,有渊博的知识,被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称为军人学者。   他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加入叶挺铁军参加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红军时期率红六军团西征,为长征担当开路先锋;与贺龙红二军团会师后并肩作战,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中担任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中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兵围日寇占领下的北平;解放战争中曾...

李平心——宁折不曲的史家风骨

  建国以后,平心一度出任《文汇报》特约主笔,不久辞去。1952年8月应聘任华东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从此专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华东师大历史系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55年起,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心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和上海史学会副会长。   环境虽然改变,但平心身上那股勇于追求真理的热情,却依然不减当年。五十年代中期,当他发现学术界正滋长着一种教条主义的不良习气时,立即撰文指出:中国古...

李平心——近代史研究:现实关切与历史意识的交融

  三十年代以后,平心在学术上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近现代史所作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   与二、三十年代史学界和大学历史系普遍热衷于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的讨论不同,平心的历史研究,一开始就把眼光投向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领域。1933年起,他先后在这方面发表了多部论著,系统阐述了对该时期中国历史演变及其总体趋势的熟悉。其中《中国近代史》出版于1933年,署名李鼎声,全书分十八章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迄19...

淡泊洪学智

(19132006)   洪学智将军,细挑个,小平头,身高一米八五,清癯无须,颀然如玉山屹立。 1955年,洪学智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42岁;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洪学智将军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75岁。开...

李平心——以笔作剑的民主斗士

  李平心(1907-1966),原名循钺,又名圣悦,笔名李鼎声等,江西南昌人。早年在家乡求学,1925年2月赴南京补习自修。8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此后,在校内一些共产党人的影响和教育下,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学习。   1927年1月,平心接受中共党组织的安排,肄业离校,赴浙江第六师范学校任社会学和哲学教员。同时与曹亮一起编辑出版《世界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讨论中国政治...

洪学智同志生平

洪学智新华社北京2006年11月27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洪学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洪学智同志,1...

小白玉霜-代表剧目

  《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小白玉霜-名人轶事

  守业之道   小白玉霜认识到自己既要高擎白派的旗帜,又必须和白玉霜的唱腔有所区别。经过她自己认真细致的分析,发现了自己和白玉霜声音素质的异同,敢于肯定自己没有白玉霜嗓音宽亮,底气没有白玉霜足,但也不卑不亢,对于自身在膛音和发音厚实上挖掘潜力,发挥白玉霜咬字狠、字音准的长处,并使自己的演唱吐字清楚而又打远。但是她却不能像白玉霜那样放开喉咙唱,那会招致白玉霜吃戏醋。她必须悠着劲儿来,使暗劲,...

深切怀念叶飞上将:1949年8月17日率三野十兵团解放福州!

 1949年8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动福州战役。京沪杭战役后,蒋介石集中18万余人退守福建及东南沿海岛屿 ,福州守军有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和李延年兵团6万余人。他们计划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将解放军阻于福州外围。   解放军三野第十兵团在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的指挥下,7月上旬进军福建,8月11日发起福州战役,以一 部直插敌右翼,断其陆上退路;另一部猛插其左翼,断其海上...

小白玉霜-艺术特色

  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

小白玉霜-艺术经历

  5岁随父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为养女。经李文祉启蒙,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等。小白玉霜的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富有独特风韵。   她是阳秋,玉海、新中华评剧团的创始人。新中国建立后,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

周予同先生

  2005年05月20日21:27 朱永嘉   历史系主任   我是1950年通过建国后第一次统一高考招生进入复旦大学的,被历史系录取为新同学,一晃50多年过去了。几个当年的老同学相聚时,话题仍然离不开当年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在许多老师中第一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予同先生。他当时是历史系的系主任。我们都是经他同意或面试才进入历史系的。   我们入学那一年,周予同先生刚好50出头,矮矮的个子,穿上...

周予同-作品

  《经今古文学》   《群经概论》(1933)   《经学历史》注释本(1928)   《孔子》(1934)   《朱熹》(1929)   论文有:《孝与生殖器崇拜》(1927)《经学与经学之派别》(1927)《纬书与经今古文学》(1926)《纬钤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1933)等等。

叶飞上将三五事:"杀了我的头也不检讨"

上图:叶飞上将(1914年1999年)   叶飞将军(1914年1999年),身材颀长,眉目清秀,理分头,戴眼镜。虽书生模样,然举止果毅,智勇过人,及老,体微胖,额高面宽,显出威武之气。   1975年,中国和菲律宾建交。菲总统马克斯访华,送周恩来总理数盒雪茄。总...

记与王重民先生交往二三事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王 尧   王重民(有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八年了,韶华易老,岁月如流,可是他老先生留下的煌煌大著,在学术上的彪炳功勋,以及谆谆教育后学的亲切态度,朴素诚恳的工作作风,都一直留在我辈后辈的口碑之中,真的是所谓哲人其萎,水流石在 。谈几件事来回忆他的治学精神。   记得在文革期间,群魔乱舞,魑魅跳梁,有三先生处于极度困难环境之中。他本着学术良心,深恐学术事业,特别是敦煌文...

王重民-学术成就

  王重民一生从事文史方面许多学科的研究,著述颇丰,共有专著、论文160余部(篇)。其主要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和传授目录学   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中文系主讲《普通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版本学》、《中国古典目录学》等课程。著有《普通目录学》(1957)、《中国目录学史论丛》(1984)、《〈校雠通义〉通解》(1987)等。他多年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成果六部分收在...

王重民-成长历程

  1921年进保定直隶第六中学学习,1924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从高步瀛、杨树达、陈垣等专攻文史。1928年毕业后,曾兼任过保定河北大学国文系主任和北京辅仁大学讲师,其主要工作则是在北海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整理古籍和主持编制大型书目、索引。1934年被派往国外,先后在法、英、德、意、美等国著名图书馆刻意搜求流散于国外的珍贵文献。1947年回国后,仍任职北平图书馆,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

中共开国上将叶飞

叶飞将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被称为三野悍将。而因叶将军出生在菲律宾,又有跨国将军的名号。 生在菲律宾 五岁回祖国 叶飞1914年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他的父亲叶荪卫是中国人,母亲麦尔卡托是菲律宾人。叶荪卫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像其他人一样,成亲后就把新娘留在家里,孤身一人下了南洋,他到达菲律宾的时间应该是1900年。奎松省地亚望镇的周围是一大片椰林,华人很少。叶荪卫在...

忆姚溱

  日期:2005-04-12 作者:季音 来源:新民晚报   在我的书橱里,有一册《姚溱纪念文集》,我读着这本沉甸甸的书,不禁百感交集,半个多世纪前与姚溱共同在苏皖解放区度过的一段生活,又一幕幕地重现在眼前。   那是1944年,我在新四军二师抗大八分校学习结束,被分配到新华社华中分社工作。分社当时设立在皖北天长县大王庄。其实所谓分社,不过是十几个人,分住在老乡家里,社长范长江,编辑部主任梅...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