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姚溱
日期:2005-04-12 作者:季音 来源:新民晚报
在我的书橱里,有一册《姚溱纪念文集》,我读着这本沉甸甸的书,不禁百感交集,半个多世纪前与姚溱共同在苏皖解放区度过的一段生活,又一幕幕地重现在眼前。
那是1944年,我在新四军二师抗大八分校学习结束,被分配到新华社华中分社工作。分社当时设立在皖北天长县大王庄。其实所谓分社,不过是十几个人,分住在老乡家里,社长范长江,编辑部主任梅益,姚溱是编辑部副主任。姚溱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年轻有为,充满革命朝气。那时他才23岁,可是表现出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显然远超过他的年龄。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姚溱十分善于利用敌伪报纸上的材料写作,使宣传报道更有针对性。天长县离长江边的敌占城市不远,敌伪报纸来得快,报纸一到,他就立刻拿去仔细阅读、分析、琢磨,不多久,一篇篇精彩的评述文章就出来了。他对我们说:“敌伪报纸是送上门来的信息,我们干吗不好好利用呢?”他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当时我在分社资料室工作,整天剪剪贴贴,后来我就学着他,把敌伪报纸的资料加以综合归纳,写成初稿,供编辑部参考。
姚溱写的华中敌后战场形势评论,多次得到延安新华总社的表扬。每次长江拿到延安发来的表扬电报,便嚷着:“小姚,小姚,总社又来电表扬啦。”范长江是个很爱才的人,他对既有才华又有实干精神的姚溱,分外偏爱。
大王庄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庄子。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我们开展了副业生产,自己种菜、养猪。姚溱身体较弱,仍然和我们一起挑水、干活。有一回,他的旧病发了,倒在床上,口吐白沫,样子十分可怕,长江、梅益等同志在旁都急得不行。几天后,病情刚刚好转,他就又整天埋头在稿纸堆里笔耕不休。
有一天,大王庄的一户农家失火,我们都赶去救火,高个子梅益最勇敢,他爬到已蹿出火头的屋顶,把下边递上来的一桶桶水泼向火苗。姚溱体力不济,提不动整桶的水,就不断用盆往上送水,累得他气喘吁吁。火熄灭后,这户农家感激不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包括大王庄在内的新四军军部附近的几个庄子,彻夜一片欢腾。不几天,我们由长江带队,进入了苏北第一个解放的城市淮阴,并办起了华中版《新华日报》。这时姚溱奉命调往上海,他在上海地下党的文委担任领导工作,并参与出版《消息》三日刊和《文荟》周刊,撰写了大量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文章,让处在白色恐怖下的广大上海市民和进步人士,仍然能听到党的声音。在这些刊物横遭国民党当局封杀以后,他又以“秦上校”的笔名,在《时代日报》上连续发表了几十篇军事评论,分析解放战争形势,揭穿国民党当局散布的种种谎言,这些文章在上海市民中广为传播,“秦上校”的笔名也随之为人们所熟知,许多人猜测,这位作者必是个学识渊博的老军事家,他们哪里知道,“秦上校”实乃年仅27岁的姚溱。
上海解放后,姚溱进入宣传部门工作。1954年,我曾去看望过他,当时他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工作极忙,但身体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弱,面色红润,人也微微发胖,依然像往昔那样健谈。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成永诀,疯狂的十年大动乱一开始,他就遭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残酷迫害,1966年7月23日含冤去世,年仅45岁。本来,这正是才华横溢的姚溱为党为人民充分施展才智的最佳年龄,可是却被人以“革命”的名义,剥夺了他年轻的生命。
明日请看《陈从周老师驾鹤五周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