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随想

  储安平先生是现代中国典型的宪政民主信念的信奉者和追求者,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以及新闻自由的信奉者、追求者和践行者,是尝试通过真实、真诚、合理以及建设性的言论批评,帮助执政党兴国理政的践行者。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那个特殊时期,储安平先生为他的政治信念和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他所信奉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不仅没有灭绝,反而在中国社会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扎根发芽、生生不息。作为当代中国社...

储安平著作

  小说及散文   〔1〕说谎者(小说集) 上海书店1992年12月影印版   〔2〕给弟弟们的信(散文集) 开明书店1936年出版   〔3〕英国风采录 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   〔4〕英人法人中国人 观察丛书1948年出版   〔5〕英国和印度 科学书店40年代出版   〔6〕玛纳斯河垦区-新疆旅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出版   〔7〕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 作家出版社...

储安平与“党天下”

  1957年4 月1日,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在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时风中,储安平似乎恢复了40年代後期创办《观察》时的精神状态。   1957年6月1日,在统战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发言,提出震撼全国的党天下之谏。即随後发表於第二天《光明日报》的《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一文,认为党领导国家并不等於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大家拥护党,但并没忘了自己也还是...

储安平与《观察》

  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刊《观察》,该周刊继承了《客观》的自由主义作风,以知识份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要求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地进行自由评说,希冀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并以此唤起社会的良知。《观察》云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义作者,认为有权利用言论的力量批评政府及各方面力量,以坦率、公允和智慧的笔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份子读者,销量从400份迅速飙升到...

储安平与《客观》

  《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创刊于重庆,发行人张稚琴,主编储安平,编辑有吴世昌、陈维稷、张德昌、钱清廉、聂绀弩。储安平以安平署名,为《客观》撰写客观一周专栏文章。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认为国民党的腐败已使它失去了革命的活力,尤其以一党专政抗拒国家民主化进程。他也批评共产党,承认共产党有刻苦精神,但不承认极端的社会主义能适行於中国,认为在一个讲究一致的政党统治下,人民是不会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

致意老舍——“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老舍真诚地说: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是全国文艺界...

老舍-人物评论

  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词、古词和旧体诗等),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谈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你不能超越他;回顾现代讽刺幽默精神,离不开它;讲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绕开老舍;而要认认真真地总结中国现代白话的历史,想像我们每个人今天嘴里说的或笔下写的现代语言文字。更是不可忽视他的存在。   ...

老舍-故居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于北京,逝于北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的街巷胡同,留下了老舍深深的人生足迹。人们都说北京的胡同很规整,或东西或南北,方向分明。其实也不尽然。在老舍的传世之作《四世同堂》里,曾经描写过一条形态特殊的胡同,那就是小羊圈胡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是这样写的: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

老舍-爱情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 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讲演,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后来...

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

老舍-文学贡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   《二马》(长篇小说)1931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   《离婚》(长篇小说)1933   《老舍幽默诗文集》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   《蛤藻集》(短篇...

老舍-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

老舍-创作生涯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 《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

杜平中将回忆抗美援朝

总部被炸后,我们就搬到一个作为防空洞用的一条涵洞里办公。这是一座长约百米、厚约一米的钢骨水泥的建筑,顶部有很厚的积土,杂草丛生,还有残存的铁轨和破烂车厢,两端都有洞口可以出入。彭总和我们就在这个阴凉、黑暗、潮湿、嘈杂的涵洞内用布帘子隔成一间一间的办公和睡觉的地方,完全靠用烛光照明指挥了第二次战役的反击阶段,并一直驻到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 反击阶段开始后,彭总手拿放大镜,在潮湿滴水的涵洞里坐镇指挥...

开国中将杜平

杜平同志是江西省万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科员、科长、大队长、军医处政治委员、团卫生部政治委员、无线电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吉安、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及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3月起,他先后任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征和西征作战,胜利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回师陕北和保卫党中央安...

严凤英——代表剧目

  严凤英的代表剧目有《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蓝桥会》、《柳树井》、《砂子岗》、《红色宣传员》、《刘三姐》、《党的女儿》、《江姐》等。   活动年表   1944年12月,农历甲申年:严凤英首次登台   严凤英应约去练潭镇唱寿戏,首次在张家祠堂登台。   1945年9月,农历乙酉年:严凤英入程积善戏班,拜程积善为师   严凤英随严云高入著名黄梅调艺人程积善...

严凤英——对黄梅戏的贡献与影响

  严凤英虽然只活了38岁,但她对黄梅戏的发展作了卓越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   严凤英从15岁开始登台演出,她天赋的嗓音、艺术领悟力以及向前辈艺人虚心学   习的精神,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主演了50多部大小剧目,塑造了陶金花、七仙女、冯素珍、织女、江姐,以及《春香传》中的春香、《打金枝》中的公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正因为她对...

严凤英——唱腔艺术

  中国戏曲从形成之初始,其艺术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歌唱,这   是它有别于西方话剧艺术的明显特征。观众步入剧场的心态既是看戏,更是听戏,在相同腔调和其他演员演唱的比照之下,他们审听着眼前演员的演唱是否动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征服。因此,一个戏曲演员,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现在歌唱水平上。严凤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的先天嗓音好,沙甜...

严凤英——艺术道路

  严凤英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春天以前,是第一个阶段。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在四五岁时,   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

严凤英——艺术风格

  在23年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作出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表演质朴细腻、塑造过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等...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