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黄埔军人之楷模——桂永清

桂永清,江西贵溪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时年32岁。经历龙潭、惠州等以艰苦著称的战役,他积军功年年递升,先后任教导团连长、第一军特务营长、编练团长等职。后作为第一批留德学生,被派赴柏林,学习装甲兵战技战术。 这是一个实干家。在德国,他曾以自己的吃苦耐劳、谦逊诚实,博得教官、同窗一片赞誉。他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以精深著称的德语;作为缺少理工知识训练的人,他更时常在深夜钻研课程。前后两...

桂永清-弃守兰封城

1938年初,国民党进口了大批装甲车,蒋介石组建了他的第一个机械化师陆军第200师,师长为杜聿明,邱清泉为副师长,可见邱在蒋介石心目中的位置。桂永清就更不用提了,何应钦将其侄女何相银许配给他为妻,蒋介石特送贺礼500银元;教导总队在南京失守后整编为27军,桂永清继任军长。围歼土肥原之战,蒋介石特令桂永清、邱清泉率部参战,既表明此战的重要,也显示蒋介石对此战的重视,但对薛岳而言,这份厚礼却未必...

桂永清-随枣会战

随枣会战时的形势对中国军队极为有利;日军已成瓮中之鳖,并不时遭到中国军队的围点打援。但是局面的转换是由桂永清,留学德国的少壮派军人,时任国军37军中将军长来完成的。他当时率军驻扎在枣阳以东的咽喉地带,等于是一把钳子锁住了被困日军的喉咙。可是,就在中国其他方面的军队在为胜利奋力拼杀的时候,桂永清却不声不响地带着他的装备精良的部队遛了,给突围和增援的日军创造了一个绝佳的会师之地,不但使中国军队全歼日...

汤恩伯-汤恩伯轶事

恩伯将军作战时的指挥习惯颇有意思,他在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时,参谋长为宋涛,副参谋长万建藩。宋参谋长每天在汤总部管理大大小小的琐事,总部人员讥之为常务参谋长,万副参谋长平常不大到总部上班,一有战事,宋参谋长留守,万副参谋长则到总部指挥作战。汤恩伯在作战时,喜带参谋一人(带地图),副官一人,短枪卫士七八人,电台一部,乘汽車一辆到前线找个军部住下,随军行动,对前线部队就近用有线电指挥,对总部用无...

汤恩伯-战争生涯

抗日时期 抗日战争初期,汤恩伯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参加战役包括南口血战、鲁南会战,与及台儿庄会战。1937年7月抗战军兴,汤恩伯即奉命率第13军开南口布防。南口为西北关钥,1926年刘汝明与奉军血战之处,在战略地位上非常重要。第13军在怀来、南口与居庸关一线与日军血战10日,直到张垣被日军突破,才不得不突围。南口血战在抗战史上威名显赫。第13军是这一场战役的主力,伤亡12600人,占全军人数...

董存瑞:在抗日烽火中成长

董存瑞,原察哈尔省(今属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人。父亲董全忠是个纯朴厚道的庄稼人,耕种着村南面的几亩山坡地。董家老小终年累月地苦干,才勉强糊口度日。生有三个女儿的董全忠夫妇盼望着有个儿子,继承董家烟火。   1929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十三日)董存瑞出生了。由于他排行老四,父母就叫他四蛋子。董存瑞虽被全家视为宝贝,但由于家境贫寒,不能上学念书,从七岁起就随父亲和姐姐们下地干活。春天间苗、...

记解放军著名传奇战将陈光将军

陈光为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按其功绩与资料,应授予大将军衔。但陈征战一生,劳苦功高,得到的却是悲剧的结局。以至自今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机敏过人骁勇善战,在红军时期就已名震全军的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红二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代师长。在解放军开国将帅中,聂荣臻、罗荣桓、徐海东、黄克诚、杨勇、杨得志、梁兴初3名元帅、2名大将、400多名将军曾来自同一个传奇之师,即八路军第115师。115师的前身是红...

陈光—接替林彪出任115师代师长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3个师,即115、120、129,而以115师实力最强,有1万5千余人,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合编而成。115师成立之初,师长为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实际上是政委角色),政训处主任罗荣桓。下辖343、344两个旅。徐海东任344旅旅长,陈光则担任343旅旅长。 9月,115师出师即胜,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们的战友董存瑞

我们是董存瑞同志生前的营、连领导,在1948年5月25日隆化战斗中,目睹了英雄的最后壮举。50多年来,董存瑞同志的音容笑貌,他在训练和战斗中矫健的身影,以及他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时时萦绕在我们的心里。   三次大功与四枚奖章   董存瑞同志1929年10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入党。...

陈光—代理红一军团军团长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4日夜,陈光率领红二师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长征之初,陈光带领红二师担任突前前卫的任务,掩护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经过浴血拼杀,终于来到了贵州。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向遵义进发,红二师四团被选作前卫。陈光被军委首长亲自点将,带领耿飚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的四团抢渡乌江天险。随后,他折回师部,指挥六团、四团,分...

董存瑞:把生命融入大地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在我军攻打隆化城战斗中,董存瑞深入敌人碉堡下,舍身托举炸药包,为战友炸开了前进道路。   当笼罩在中国上空黑压压的乌云就要被凌利的罡风驱散,当漫漫长夜的噩梦就要被黎明的曙光取代,一支为着全民族求解放的武装力量在踏着军号开进的时候,却被一簇负隅顽抗的敌人的炮火挡住了去路,地堡里的机枪如吐着芯子的毒蛇,...

董存瑞:在革命熔炉里锤炼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存瑞所在的三区区小队被编入龙延怀县大队。县大队首先解放了沙城。9月,又打下了龙关,然后被编入冀热军区第九旅。董存瑞成为二十四团二营六连一名正式的八路军战士。部队奉命离开家乡东进,,个别战士思想动摇了,董存瑞的一个同乡开了小差,董存瑞和排长到南山堡去找他。村里的伙伴们听说董存瑞回来了,都纷纷跑来看望他。排长让董存瑞回家看看。来到家门口,他猛地推开门,蹦到了妈妈跟前。妈妈突然见到了朝...

董存瑞参加的历次战斗

1948年8月,董存瑞参加怀来县大队。9月就参加了攻打龙关的战斗。枪不多,枪都在龙关城里保存着。董存瑞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次攻打的对象是伪警察,伪警察过去对老百姓那种蛮横行为,使他十分痛恨。参军一个多月了,可是自己还没有枪,这次就带了几颗手榴弹跟大伙去打敌人。打下龙关,上级就发给他一支伪造的旧式步枪,他高兴极了,经常摆弄和擦洗。   10月,攻打赤城。当时,他在九班里当战士,看到二十二团在战斗...

通天教主王瑶卿:京剧花衫行当的创始人

王瑶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清江,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七出生于北京。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之长子。九岁从田宝琳学戏。在三庆班从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戏。十九岁进福寿班演出。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技艺渐进。二十三岁三进福寿班,不仅是青衣、刀马旦兼演,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进行了革...

王瑶卿-桃李盈门

王瑶卿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不愧是继往开来、革新精进的一员巨匠,而在为京剧事业育才授艺、奠基开路上,他又是桃李盈门、功高济世的一代宗师。有人把谭鑫培和王瑶卿誉为梨园汤武,称他们是京剧生旦两革命家。谭鑫培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登台演戏上,一生所收弟子甚少。王瑶卿却不然,他遍地播种育苗,施肥灌溉,是一位热心的园丁。凡有登门求教的,来者不拒,都施以殷勤的指授,所以王门弟子数以百十计。30 年代时,就曾有人说...

王瑶卿-开创花衫

王瑶卿中年,噪音日衰,他开始侧重刀马旦和花旦戏,除没有弃掷原来那些对工对路的戏以外,又整理重排或新编了一批剧目,如《荀灌娘》、《木兰从军》、《棋盘山》、《雁门关》、 《万里缘》 、《江南捷》(即(梁红玉))、《福寿镜》、《天河配》 、 《枪挑穆天王》 、《樊江关》等。这些戏就更使他能够尽情地自由驰骋于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中,他的抱负、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二十六岁以后,搭同庆班与谭鑫培合作多...

王瑶卿-改革精进

王瑶卿在演剧艺术上的建树,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首先是把固有的本行传统老戏演好。哪怕是开锣戏,或是为别人配演二路,他都本着戏在人演,只要努力研究,戏是限制不住人的认识,一概严肃认真地对待,不挑剔、不草率。在小鸿奎班与班主陈丹仙的儿子陈七十唱《五花洞》,陈是少老板,当然得把头路活儿真金莲留给他,派王瑶卿去扮演假金莲。他并没有向陈去争抢真金莲这个角色,而是立足于把假金莲演好,用心琢磨如何...

王瑶卿-一代宗师

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 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

王瑶卿-梨园汤武

王瑶卿,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他生于1881年,卒于1954年,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他能学而不泥,择优而从。他当时小福就是活学。学时念白的清晰有力,沉稳醇厚意思像了,然后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汾河湾》 是时小福和谭鑫培合演的拿手戏,谁也不敢动。时小福死后,老谭要唱这出戏,他的十几个...

王瑶卿-成就

王瑶卿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