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儿子—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回访武乡寨坪驻地纪实
王照骞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是政府办公室的电话,要我去接待两位故地重游的老八路——欧致富和苏达。他们在离休伊始,要回访当年的驻地——曾经生活和战斗达五年之久的“第二故乡”,武乡东部山区的寨坪村。欧致富,就是抗战期间闻名太行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苏达,便是欧致富的夫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卫生队的指导员。因客人从黎城方向来,所以政府办通知我们直接到黎武交界处的板山壑迎接。
这个突然飞来的喜讯,使我好生震憾,又好生感动!
这是1984年的7月1日,一个十分有纪念意义日子;农历正逢6月初3,是当地“三六九,扬长走”的良辰。
一大早,我便乘车由县城出发。同车有县长李银尧,还有刚到任的县文化局局长李志宽。
吉普车在蜿蜒曲折的蟠洪公路上飞奔急驰,我的心绪也随着飞旋的车轮上下翻腾……
曾记的,在爷爷的肩头,奶奶的怀中,常听大人们讲到什么“集总”呀,“欧团”呀等等;也曾记的,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曾因问老师“集总”是那位元帅,“欧团”是那位将军,而成为学生时代的一时笑谈。直到后来从事文物工作以后,才知道,“集总”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的总司令部;“欧团”,就是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的那个专门警卫朱德总司令和总司令部机关的特务团,因该团的团长叫欧致富,所以,当时的太行军民和新闻媒体每以“欧团”相称。特别是后来和欧团的几次间接的接触,更加深了我对欧团和欧团长的印象。一次是1978年接待108团(欧团是该团的前身)团史写作组,和他门交换过资料;一次是陪海军副司令员郑国仲,在安徽走访106团时,专程参观了108团荣誉室;还有一次是我编写《左权将军在太行》的书稿时,承这位时任广州部队副司令员的欧致富老团长,审阅初稿并特地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同时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中,几曾提到他所魂牵梦绕的寨坪村和寨坪村的父老乡亲。然而,多年来因他一直未曾回到寨坪村来,我与他也一直未曾谋面,这实在是个天大的憾事!
可此时此刻,与这位倍受我敬仰和崇拜老将军马上就要回到寨坪村了,我与他也马上就要见面了,这怎么能不叫我心旷神怡而又激动万分呢!
车跨过东庄桥,掠过左会村,沿着一脉大山盘旋而上。登上板山壑时,已是日上三杆。那雄伟壮丽的太行山,千山万壑,铁壁铜墙,山山有景,步步神奇。然而今天,我无心观赏这些榛莽山花,奇峰异石,只是眼巴巴地望着通向万山丛中那弯弯曲曲、时隐时现的山间险道。
“得得——”随着一阵清脆的喇叭声,一辆军车在花儿垴下的腰道上停下。
车门打开,第一位下车的,一看就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原总部特务团的团长欧致富同志——我保存有一年前他寄来的几张照片。他中等身材,熊腰虎背,合体的草绿军装,成熟的将军风度,白中透红的四方脸上刻出几道刚劲有力的皱纹,一双不很大但园园的眼睛露出坚毅的光芒,稍有点大且两角下垂的嘴巴,显得沉着、自信,明显上翘的鼻子,隐藏着“红小鬼”时的俏皮、风趣和天真。
跟在欧团长身后的是苏达——欧致富同志的夫人,个儿不大,微胖结实,黄明白净的脸上充满喜悦,厚厚的嘴唇显的宽厚仁慈。她32年参加红军,曾在续范亭的抗日同盟军工作,继到壶关县当妇救会主任,后又于抗大总校女生队学习,毕业后调总部特务团任卫生队指导员。
于后,则是军区党史办主任张团等几个随行人员。
真是“两鬓霜花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了。欧团长大步走上前来和县长、局长一一握手。当我向欧团长作了自我介绍后,他紧紧握住我的手高兴地说:
“好啊,那我们是老交情了,很高兴今天能够见到你!”
我说:“欢迎老首长故地重游!感谢您百忙之中为我的书稿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