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兴学育才的唐文治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祖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 1865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唐若钦,清朝的恩贡生,饱读诗书,很有学问。 唐文治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发愤读书,14岁就读完《论语》、《孟子》,五经。16岁入学,18岁中举,21岁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 1892年,唐文治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唐文治看到了中国陆军被日本打得惨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

唐文治:如何"读经"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近代著名教育家。 一个主张恢复读经的人,是立于时代潮头,还是忝列历史末梢?一个幼习《孟子》、终生强调养浩然之气的人,能否在新时代成就一番第一等的事业? 问号,引出一个老旧的名字,唐文治。 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在清末从政十余年,官至农工商部(由商部改)左侍郎署理尚书(相当于代理部长)。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唐文治拟...

唐文治-仕途生涯

唐文治在他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两次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认为战事的惨败,在于官吏因循玩贪,多次奏请清廷整饬政纪,无结果。居母丧后,不再返京任职。他还曾两次出国,到日、英、法、美等访问考察。在国外所见所闻,促使他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他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中兴时期,是学习英、德的结果。他考察英国的教育之后,非常赞赏牛津大学,认为名儒名相都出其中。退出仕途后...

抗战时期梁思永在李庄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19岁时入京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蕙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梁启超九个子女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 梁思永1904年生于澳门,曾在日本念小学,...

梁思永:家庭

梁思永是梁启超次子,是其二夫人王桂荃所生。梁启超对他用心培养,积极为他的学术事业开辟道路。李济、袁复礼发掘西阴村遗址时,梁启超就多次函告梁思永和李济,支持梁思永回国参加发掘工作,但因为路途遥远未能参加。1927年4月,瑞典学者斯温哈丁与国内学者合作赴西藏、新疆等地考古,梁启超打算让梁思永自费加入考古队,但因哈丁等人走得太早未能参加。 梁思永妻子李福曼是梁启超正房夫人李蕙仙的侄女,生于19...

梁思永:主要作品

《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收入梁思永七篇论述:《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昂昂溪史前遗址》、《小屯、龙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热河查不干庙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以及尹达的《悼念梁思永先生》,夏鼐的《梁思永先生传略》和三篇编者后记。对梁思永的业绩、魄力和其经历的那种时代里学术思考所受到的影响和局限,以...

梁思永:成就与贡献

树立科学的考古学方法 作为第一位走出国门,接受西方考古学正规训练的学者,梁思永引进传播了现代考古学的 方法,又使之切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考古学方法基石之一的类型学就是由他阐释和实践的。他在精细分类的基础上,将西阴村的遗物与国内外其他史前文化比较,从而认识西阴村陶片蕴含的文化特征,认识到新石器时代后半期,远东存在两大基本陶器型式,即中国北方的无彩陶与西阴、仰韶的彩陶。 此外,他还认为要了...

百年秦腔一范翁——范紫东先生其人

1958年12月,陕西省演出团赴京演出,朱德、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在国务院小礼堂看了秦腔《三滴血》。周总理高度评价该剧:秦腔《三滴血》是继昆曲《十五贯》之后,又一出很好的公案戏。接下来,陕西演出团又受邀前往中央戏剧学院演出《三滴血》,受到欧阳予倩、梅兰芳、田汉等著名戏剧家的热情赞扬。田汉特为该剧题诗一首,并说:(《三滴血》)剧情离奇曲折,妙趣横生,与兄弟的爱人互相误会处,可以追步莎氏。曹禺先生...

范紫东-父亲作品

哥哥范文豹现年 70 岁,弟弟范文驹 63 岁,兄弟俩分别从咸阳机床 厂和西安标准件厂退休。虽然不很擅长弹唱秦腔,但空闲时间都爱听 听秦腔,特别是对父亲的作品,十分欣赏,百看不厌。 谈起父亲写的戏,范文驹说他最喜欢《三滴血》,因为这部戏哲 理性强,而且也是把正剧、悲剧和喜剧融为一体的佳作。父亲还亲 自做试验呢,看血在水里到底能不能融到一块。范文豹在弟弟谈论 《三滴血》时,告诉我们范紫东先生在...

范紫东-温馨回忆

父亲每天早上都醒得很早,但起得很晚,他爱在床上抽上一会 儿烟,考虑一下故事情节,构思一下戏作。有时能看到他的嘴在动, 那是他在念戏词。父亲八九点钟起床,外出工作,一般下午四五点回 来。吃完晚饭 , 他会和家人打上一会儿花花牌 , 之后回房写戏。我和父 亲的床是在大厅支的 , 床边有一个大约十米长的书架 , 放的都是古书。 父亲打腹稿的能力特别强,剧本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改动。说 到父亲范紫...

范紫东-艺术成就

一出好戏往往就能代表一个剧种, 《三滴血》就是这么一出可以 代表秦腔的好戏,是秦腔的王牌戏。这出好戏的创作者范紫东先生是 一位著名的秦腔剧作家,作为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从 1912 年西安易 俗社成立开始,历经四十余年,撰写了《三滴血》、《颐和园》、《 新华梦》等大、小型剧本 68 个。其中大多数以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启蒙思想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大胆地反映生活,针砭时弊,在 我国由旧民主主...

边章五—鞠躬尽瘁写忠诚

[人物小档案] 边章五,1900年生于河北束鹿县(现辛集市),原名边荣博。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1931年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八十旅参谋长,参加宁都起义,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十四军第四十、第三十九师师长、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教育科科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驻前苏联大使馆中将武官。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1954年因病逝世。 200...

边章五

边章五,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参加震惊全国的宁都起义,进行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驻苏大使馆武官,是谈判桌上唇枪舌剑战胜美帝国主义的无畏武士。他从事革命工作20余年,始终对党无限忠诚,为世界和平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叶剑英元帅评价他:学识比较渊博,军事素养也高,是军队建设的有用之才。毛泽东曾两次题词表彰他。 边章五,又名边...

李章达生平年表

1891年1月25日(农历辛卯年12月29日) 李章达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城后街,16岁前和蒋光鼐等一起在东莞师范学堂毕业。 1906年 考进广东陆军小学,同期同学有陈铭枢、蒋光鼐等,由朱执信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帮助朱执信宣传反清活动。 1909年 陆小毕业后,考进南京陆军第四学校,同期同学有陈铭枢、蒋光鼐、吕超等。担任同盟会秘密组织工作,与谭人凤联系,传递同盟会革命党人的活动...

深切怀念李章达同志

我在1945年10月中旬,由李伯球同志介绍认识了李章达同志。当时,他住在海珠北路祝寿巷44号,其公馆成为民盟地下斗争的指挥部。 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参加过李章达同志主持的多次会议和听过他不少次的报告。在实际工作的接触中,他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仪表庄重,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生活严谨朴素,对人和蔼可亲;声音洪亮,作报告时铿锵有力;处事认真果断,使人感到他是一位富有政治经验的...

龙开富:入党行动是挑好皮箩

龙开富是工农革命军撤出茶陵县城时跟着队伍上井冈山的。19岁的龙开富,是茶陵火田乡白腊村的农协委员,常常到县工农兵政府和工会革命军团部走动,那天碰上部队开拔,心想反正家里穷得没有隔夜粮,就缠上人称宛麻子的工农革命军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由宛批准上了井冈山。  部队回到茅坪,宛希先在八角楼向毛泽东报告这次打茶陵的情况,末了对前委书记说:我从茶陵带了个小伙子上来,放到你身边吧,让他给你挑挑文件书报,...

吴铁城:周边国家独立运动之友

1948年12月22日,吴铁城出任民国外交部长,时仅三月,且已近国民党政权崩溃之时。他属于以党务活动家出任外交部长的类型。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官方实行特殊的外交政策,由外交部主管建交国家的外交事务,而由国民党中央党部主管非建交国家外交事务,主要是援助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吴铁城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外交协会理事长等职,成为中国官方推行国民外交,援助周边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主管官员。 ...

吴铁城-婚姻家庭

早年吴铁城在同文书院毕业后,在他22岁(宣统元年)时,父母为他选配了一门亲事。父亲说:女方圆圆的脸、有福气,将来会旺夫益子,好一个奶奶相,并且生辰八字也匹配。这位吴铁城的原配夫人姓马,名凤岐,广东顺德人,父亲在九江轮船公司担任经理。后吴铁城又纳如夫人杨氏,伴吴宦游南北。马氏主要在家里操持家务,抚育幼子,马氏育有二子。 长子吴幼林,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留学美国,获宾夕法尼亚大学银行财...

吴铁城-党国铁老

1948年11月26日,蒋介石批准行政院长翁文灏辞职,提名孙科组阁。这样,孙科留下的立法院长的位置便理所当然地要由吴铁城来继任,蒋介石也表示同意。可出人意料的是,在孙科开出的组阁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铁老,要他当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并且向蒋介石表示,非铁老同出不拜命。蒋介石立即找吴商谈,希望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权衡之后,吴铁城决定出任行政院副院长,这不仅因为其在历史渊源上植根于粤系...

吴铁城-抗战时期

然而对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吴铁城内心里并不赞成,因此自始至终竭力反对国共两党合作。 孙中山在世时,吴铁城的反共右倾态度,曾经受到孙中山的批评,但却得到了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粤军参谋长蒋介石的欣赏。孙中山逝世后,吴铁城、孙科和伍朝枢等人成为广州国民党右派的中坚。吴铁城所在的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一度成了反共的大本营。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纷纷抗议和谴责,...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