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我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象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依偎。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象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体阔的妇人,不象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丰...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

张澜:一身旧衫出席开国大典的国家副主席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人物档案■ 张澜,字表方,1872年出生于四川南充县一个穷秀才之家。1903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任川汉铁路股东会副董事长时因领导保路运动而闻名全国。1917年,曾被当时的政府任命为四川省长。后受五四运动影响专心办教育,创办成都大学并任校长。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坚持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当选主席,1944年,...

杜凤瑞:流浪乞讨儿童 激战敌机英雄

艰辛乞讨过童年, 苦练飞行不得眠。 激战蓝天歼狡敌, 空军中队凤瑞传。

共和国副主席家的菜园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想做官的张澜被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张梅颖说,当时来自解放区的一些同志看表老戴瓜皮帽,穿长衫,一副遗老的样子,表示反对。结果朱德公开讲话了,讲到革命,诸位没有一个有他早的。从辛亥革命之前的保路风潮,到反袁世凯的护国运动,表老在川北组织自治,再到冒着杀头的危险组织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彻底地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大家哑口无言。 张澜始终是在特定的时刻被民众...

张澜:“四勉一戒”

著名的爱国人士和教育家张澜,一生为官,廉洁自律。他写有座右铭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民国初年,张澜任川北宣慰使,应酬从不开支公费,因而欠了一身债,离职时还是其母亲卖掉了仅有的八亩薄田才偿清债务。张澜任四川省省长时,夫人刘慧征仍在南充乡下割草、放牛、养猪、种田。 抗战时期,张澜担任过建华中学的校长。有一次,学校训育主任在纪念...

张澜:抗日救国

张澜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呕心沥血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抗日救国。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在16小时之内就占领了沈阳、长春、鞍山等18个重要城市。仅一个月时间,整个东北全境沦陷,100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同胞处于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这时,张老辞去成都大学校长职务,回到故乡南充县,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2年春夏,他反复向南充中学全校师生宣传国内外形势,正确地分析指出,日寇必败...

张澜:阆中缘

一、一生为官的起点首次赴任阆中 1911年6月到8月,四川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保路运动,把一直奉行民主主义的张澜先生推到了政治斗争的最前沿。9月7日,距武昌起义仅仅43天,先生等9人被满清四川巡抚、杀人魔王赵尔丰捆绑起来,枪口抵胸、马刀架颈,企图威逼先生等妥协。当时,他人均相顾震栗,唯有先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慷慨陈词、怒斥屠夫。先生此举不但为川人所敬佩,也被天下志士传为佳话。孙中山先生更是对此...

杨立三――新中国首任总后部长

杨立三是我军后勤工作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 秋收起义时,是他为毛泽东安排食宿;长征过草地时,是他带领担架队把病中的周恩来抬出了死亡之海 走进总后勤部档案馆,杨立三的照片和他留下来的54本工作日记本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1927年9月,杨立三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担任中国工...

难以逾越的“米格墙”

  1958年十月十日,为了庆祝双十国庆日,我空军天虎部队出动了F-八六F六架向中共空军挑战,驻福州机场的中共空十二师、龙田机场的空十五师均不敢起飞迎战。于是,我机群乃在福州、龙田机场上空进行战技操演,甚至超低空掠过时减慢速度,放下起落架,做出要准备降落之动作。中共MIG-17PF机群在恼羞成怒之下,遂被动勉强紧急起飞二十架应战。于是,在一场追逐、缠斗之后,又有六架MIG-17PF被击落。我少...

杨立三——毕生于人民军队后勤保障(图)

(秋收起义将领在延安合影,后排左一杨立三、左三毛泽东)杨立三生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这两个重要职务说明他的革命一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的生活保障工作紧密相关。 杨立三,1900年11月出生于长沙郊区一个佃农家庭。1920年他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五卅惨案后,杨立三组织雪耻会,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27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

杜凤瑞--喋血长空励后人

【英模小传】杜凤瑞,河南方城县人,1933年出生,1948年入伍,1956年入党。1958年10月10日,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一举击落两架敌机后,不幸被敌机击中,血洒长空,壮烈牺牲。1964年空军授予他生前所在中队杜凤瑞中队(1965年改称杜凤瑞大队)荣誉称号。   英雄书写历史,历史记载英雄。   49年前,在福建龙田上空的一场激烈空战中,一个英雄的名字杜凤瑞,响彻云霄。   49...

“南天王”陈济棠

陈济棠(1890年~1954年),字伯南,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粤系军阀代表。他曾独揽广东军政大权,进行封建割据,保持广东半独立局面达八年之久,时称南天王。在其主粤期间(1929年~1936年),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经济上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兴办现代实业。后因发动两广事变反蒋失败,1936年被逼下野,1954年在台湾去世。 求学从军发迹昔日同窗捧靴 陈济棠是广东省防城县(今属广西壮...

台海空中交锋:英雄杜凤瑞照得东南一望红

1958年的夏天,是一个不平静的夏天。国民党反动派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不断派飞机对我沿海地区窜扰,轰炸扫射我出海渔船,打死打伤无辜渔民。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的《告台湾国民党书》指出,台澎金马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容许外国干涉。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建议举行谈判加以解决。但是,蒋介石国民党当局,依仗美国的支持,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公然声称要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为了...

陈济棠:治理广东

1931年秋,陈济棠着手整理行政基层组织,改革民政机构。他在广东省府各机关长官僚属欢宴会上,提出要改革陋习,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广东。强调西南情形特殊,地处国防前线,毗连香港澳门,还有众多的华侨,南京方面的决策和所颁布的法令未尽适合实际,应该有所损益。他批评全国政象:无论何省,未尽根据总理所定政策而行,遂至散漫无序、步骤紊乱,缺乏一个具体计划,负责政治者缺乏革命之一贯精神;中国之荐人,乃替找...

陈济棠:武装政变

1913年,陈济棠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任排长,不久升任连长。1915年,他参加讨袁(世凯)倒龙(济光)战争。失败后,辗转到肇庆投护国军的林虎部。1917年,他奉命率部驻防阳江剿匪。乱平后,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桥建设,因而积功升任营长。1920年粤桂战争中,他脱离了林虎部。11月,粤军参谋长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他应邀在该师任第四团(团长陈铭枢)第1营营长。1922年6月,...

陈济棠:选择革命

陈济棠出生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父亲名谦受又名金益,系清季秀才,在乡间设私塾,教书多年。大哥陈维周,早年在防城东兴做过星相业,笃信阴阳邪道,对陈济棠的影响极大。他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8岁丧母。他性孝,待人接物总显出一片忠诚,故颇受人称颂。16岁时应乡试,榜列第3。因感于国家外侮频仍,清室行政腐败不堪,他无心再求仕进,蓄志从戎,曾先在县城习警政,后于1907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春,他由陆小教官邓...

易秀湘的档案

易秀湘(19051954) 中共七大候补代表。1905年生,江西省赣县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少年时代就给地主做工。1926年受革命影响,参加农民协会工作,担任龙头乡农民自卫军的中队长,率领农民自卫军开展减租减息、废除高利盘剥等斗争。大革命失败后,1929年2月任重建后的 龙头乡农民协会委员长,继续领导全乡人民同国民党新军阀展开各种斗争。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9月率领乡农民自卫军编入红三...

邓中夏 浩气永驻雨花台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英才中,有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现代工人运动开创者,那就是后来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的邓中夏烈士。如果用一个词句来形容他的一生,那就是燃烧。邓中夏炽热的性格像一团火,映红了党的旗帜,也映红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旗帜。   生平   ■他与毛泽东同为杨昌济的得意门生   ■他是五四运动主要的组织者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其父亲中过举人,...

邓中夏: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

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么苟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能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有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邓中夏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后狱中所写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