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陈振汉先生的思想

陈先生毕生执着的经济学研究理念,就是要在经济史研究中体现出经济学家的理论水平和理论抽象能力,反对为搜求繁琐史实而治史;认为经济史研究应该注重历史统计资料的科学分析,主张经济史的理论论证都应该有统计的根基。 关于中国经济史之治学准绳,陈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悠久,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经济史研究不能用西方经济学作准绳。 陈振汉先生,沉静而豁达,不论是在学术上的辉煌...

林少宫:平生只计天下利

1954年,林少宫谢绝了当时统计学界、经济学界和数学界公认的大师霍特林教授的邀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到教育部报到。 然而,现代经济学在当时被视为是庸俗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诡辩的资产阶级学科。因此,经济学出身的林少宫回国后不能教现代经济学,被分配到原华中工学院数学教研室从事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少宫依然以宽广的胸怀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数理统计在我...

林少宫 作品

[1] 《信息论讲义》,出版社声称没有审稿能力而未予出版,1961。 [2] 序贯分析的发展和应用,中科院数学所特邀报告,1962。 [3] 《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1980年第二版)。 [4] 估计缺落数据的交互对比法,《华中工学院学报创卡号》,1973。 [5] 正交设计在合成有机硅化合物中的应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1975.1。 [6]...

林少宫 评价

林老在进行教学和研究之余,还担任许多社会兼职,1980-1990年任国家教委工科数学编审委员;1982-2000年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工作顾问,并兼任统计方法委员会主任;1984-1987年任全国工科院校应用概率统计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现场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数学会常务理事兼概率统计分会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数理统计...

林少宫 贡献

数理统计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内统计界人士对统计的认识还相当模糊的时候,林教授就写过信息论讲义、序贯分析(决策)的发展与应用,因出版社声称没有审稿能力而未予出版,但还是被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做了多场特邀报告。1958年,林老所在的教研室鼓励他写一本数理统计方面的书,林老1960年完成,并于1963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一书,填补了该学科的空白。该书曾作为工科院...

林少宫 经历

林老1922年12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信宜市。他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经济系,并于1947年赴美留学。林老在美国首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1949转入美国伊利诺伊(ILL.)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读书期间,在两度同窗好友(重庆中央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杜度(北京大学教授)的引荐下,还结识了尔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亚尼(F. Modig...

我们怀念您:追记两弹一星功臣杨嘉墀院士[图]

图片说明:这是杨嘉墀80岁生日时的照片 图片说明:右起为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在863计划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 功勋科学家,我们怀念您追记两弹一星功臣、中科院院士杨嘉墀 杨嘉墀,一个普通人很少见到的名字,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863计划四位倡导者之一,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牵头建议者。 他几乎参与了每一次对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具有巨大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

杨嘉墀-主要论著

1 C.C.Yang.A Fourier Transform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Network Problems,phD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1949。 2 C.C.Yang.A Fast Recording Absorptim Spectrophotometer,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

杨嘉墀-晚年贡献时期

197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八届空间控制讨论会上,杨嘉墀等人发表了题为《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纷纭复杂的国际社会充满了竞争。从1980年起,杨嘉墀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以航天控制为背景的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为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大多是结合实际的理论研究,近十年来,他共培养了5名博士和6名...

杨嘉墀-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嘉墀被停止了一切行政职务,但他不屈不挠,在可能的条件下坚持工作。文化大革命中的杨嘉墀,白天要写检讨,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能悄悄地到实验室工作。 1968年,被下放到单位食堂劳动的杨嘉墀曾经临时参加了一项特殊的工作:为在爆炸事故中受重伤的北京礼花厂女职工王世芬制造假肢。杨嘉墀研制的利用人体神经信号控制的假肢,技术含量很高,不仅方便了王世芬,还远销到海外市场。王世...

杨嘉墀-回国建设时期

1956年,中国留美学生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嘉墀携妻女回到了祖国。当时,由杨嘉墀发明的光谱仪仍在生产,他把这笔发明金委托给哈佛老同学、日后闻名全球的电脑大亨王安保管。王安很负责地保存了这笔钱,停产时已累计到2000美金。20年后的1975年,杨嘉墀率团赴美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大会,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王安,王安旧事重提,希望把当年的发明金归还杨嘉墀。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为了避嫌,王安...

杨嘉墀-求学经历

1919年7月,杨嘉墀出生在江南五大桑蚕镇之一的江苏吴江县震泽镇。杨氏家族是当地著名的丝业世家,杨嘉墀的祖父杨晓帆思想开放,对子女、孙儿,不要求读四书五经、上私塾,而是让他们学英语、进学堂。和一般老派家长不同,杨嘉墀的祖父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土地资财,而是要给他们留下知识和文化。当时缫丝业还很原始,完全是手工操作.杨嘉墀幼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和经营环境中成长的。1930年左右我国丝业日趋衰落。杨嘉墀...

用“赵九章”命名行星 纪念开封籍著名科学家

2007年11月03日05:52   东方今报 记者 吴兴明 通讯员 郭甦禾 杨强 今报开封讯 昨日,一颗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赵九章星。 赵九章先生出生于开封,192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大学毕业后,赵九章投身于多个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和人造卫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气...

赵九章-文革时期

1968年春节刚过,赵九章就被押送到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造反派在他脖子上挂起一个大牌子,上写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赵九章!然后再在上面打上一个大黑叉。在押送途中,由于牌子重达十几公斤,而套在脖子上的又是铁丝,故他的脖子很快便被勒出道道血槽。加之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所以行走起来极为吃力。但造反派不肯放过任何折磨他的机会,一会儿叫他走路的中间,一会儿又叫他走路边的水沟,他刚下到水沟里...

赵九章-获得成就

这一时期的赵九章,尽管身为651卫星设计院院长,可所有会议和科技方面的活动,他都不能参加了,也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参加了,有关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情况,他无权过问,涉及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方面的信息,也一律对他实行封锁。但他无法忘记人造卫星,也无权忘记人造卫星。他只要一想起苏联、美国一颗接着一颗的卫星升上太空,想起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想起两年前自己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发展中国人...

赵九章-工作经历

邓增昆后来这样回忆说: 赵九章先生当时最渴望知道的,是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所以他要我查找乔冠华的电话。可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里,什么本都被造反派抄走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有找到。我怕伤赵先生的心,就躲在家里,不敢见他。 后来,还是被他碰上了。那天,他刚一见到我,眼睛都亮了。当我告诉他没找到号码时,他的身子突然颤抖起来,两眼也顿时失去了光泽。我扶着他在原地站了足足有五分钟,他才一...

赵九章-求学经历

赵九章是中国著名科学家,651卫星设计院院长。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里,面对现实,他无力承受从未见过的人身攻击。于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给自己写了一张大字报,名字就叫:自杀! 赵九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在赵九章的记忆中,他一生经历了三次较为重要的选择。但这三次选择,也从未导致过失眠。 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赵九章一来到这个世界,便与国...

赵九章-人物影响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

“两弹一星”功臣永被人们缅怀姚桐斌故居修复开放

2005年11月13日08:36 江南晚报 本报讯昨天,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老街上的姚桐斌故居在经过精心修复后,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姚桐斌故居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这是一幢民国建筑,木板门面,木结构的小楼,整齐干净,小院中玉兰树清幽的枝叶,衬着小楼前耕读家风的匾额,显得格外清新质朴。1922年,姚桐斌就出生于这里。194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1956年在国外加入中国共产党...

姚桐斌是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
  共1346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