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邓稼先-研究原子弹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

钱三强-追求真理

历经风雨 钱三强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国,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钱三强熟悉法国和西欧的情况,钱学森熟悉美国的情况,两人一见面,互相交流信息,更增加了对开展科学事业的信心。这时,驻苏大使刘晓奉命来找钱三强、钱学森两位科学家,征求对党内整风的意见。谈到当时的情景,钱三强说:学森刚从美国回国不久,对情况不够了解,就没有谈什...

钱三强-报效祖国

回国 11年的勤奋使钱三强获得了最高的奖赏,也赢得了留法中国人中学术水平最高的地位。在这样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下,他却要回国。 1948年,钱三强找到了中共驻欧洲的负责人刘宁一,提出要求回国的心愿。刘宁一鼓励他,回国大有作为。 钱三强也把自己要回国的打算告诉了导师约里奥。听了学生的要求,身为法国共产党员的约里奥满意地说:要是我,也会作出这样的决定。钱三强又去向约里奥的夫人话别...

钱三强-出洋留学

1937年9月,钱三强在导师严教授的引荐下,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该实验室是居里夫人创建的,居里夫人谢世后,由锕的发现者德比爱纳教授任主任。但是实际上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莱纳主持。 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就是钱三强的导师。伊莱纳像她的慈母居里夫人一样,潜心于科学研究,忘我勤奋,作风严谨,品格高尚,待人谦和、热忱。在这样一个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

钱三强-出国求学

1929年,钱三强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两位学者的博学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深教育着钱三强。科学的发展,给变化万千的世界增添了色彩。三强决定学习物理,报考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求读在吴有训教授门下。清华大学享誉国内外,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学子、国家的栋材。校内充满浓厚的学术空气,教学严谨,学风端正,激励着三强以...

钱三强-名字由来

钱三强出生在1913年。起初他父亲钱玄同给他起的名字叫钱秉穹,钱三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钱玄同,不满4岁就开始天天站在祖父的书桌前认字背书。青年时代,他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习。回国后,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到北京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他由于接受了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竭力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随后他又与陈独秀、李大钊、严复、胡适...

陈芳允-主要论著

1《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科普出版社,1963(1979年内蒙古出版社再版)。 2《计量测试技术在空间测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宇航学会计量测试年会上的报告,1981。 3《空间统一测控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子学报,1985。 4《全数字通信技术》中国通信学会特刊:新的技术革命与中国通信,1984:4~10。 5《太平洋地区国家卫星发射与测控技术发展与合作的前景》(英文...

陈芳允-不朽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陈芳允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科学家,他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早在三十年代,陈芳允上中学时,就立志要用知识报效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爱国主义运动。亲眼目睹自己的国家遭受帝国主义肆意蹂躏,陈芳允感到莫大的屈辱,由此,他明白了落后就要挨...

陈芳允-卓越贡献

陈芳允,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中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99年的9月18日,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515克黄金铸成)获奖专家大会。会上,江泽民向23个对两弹一星有贡献的专家授予了功勋奖章,值得一提的是: 23位中有14位功勋科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有11位科学家出自一个老师门下...

陈芳允-求学道路

■黄岩县立中学(黄岩中学) 1916年4月3日,陈芳允诞生于当时还是黄岩县的城北陈家大院,5岁时开蒙,家中请了一个老先生教陈芳允读《论语》、《孟子》。 1928年秋,12岁的陈芳允进到黄岩县立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黄岩中学读初中,他的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定要好好学习。我希望你将来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要在社会上立自已的业绩。因为父亲陈立信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在杭州一支独立营中任上校营长,后对国家前...

海地局势失控 部分灾民冒死抢掠酿成血案

一名抢掠者被抛进垃圾堆中点火,活活烧死。   中新网1月18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18日报道,海地大地震的灾民劫后余生,迟迟不获分救援物资,部分灾民竟冒死抢掠,首都太子港到处都看见手持大刀的人,街头经常传来枪声,局势已到失控地步。非洲国家塞内加尔的总统瓦德17日称,海地人的祖先是16世纪被驱逐到当地的非洲黑奴,他因此建议让海地居民安置于非洲重建家园。   在地震中损毁的店铺成为了暴徒抢掠...

杨向中是一位敬业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杨向中天生酷爱动物培育技术研究。他是一个农家的孩子,1959年7月出生在河北邯郸,1975年高中毕业后便回乡务农,养过猪,当过赤脚医生、公社秘书、劳模,还自学过兽医知识。1977年,他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3年考取教育部代培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学习生理学,1990年以胚胎生理学论文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他在康奈尔大学进行了胚胎学和动物生物技术的博士后研究,...

杨向中主要事迹

人类早就已有克隆的梦想。从1905年起,就有人在作这方面的研究;1997年2月,英国人用母羊乳腺细胞克隆出绵羊多莉,使克隆技术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接着,日本和新西兰科学家分别用卵巢和输卵管细胞克隆成功,给世界范围内克隆技术的研究领域又添上了几个成功的范例。然而,用与雌性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进行克隆,始终是世界科学界的一个梦想。 1999年6月10日,梦想成真,世界科学界震动了。这一天,小母牛艾...

贝时璋-老年生活

随着苏步青院士、陈省身院士先后作古,1903年出生的贝时璋院士成为目前大陆惟一健在的、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百岁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而且仍在继续工作。 尽管已是期颐老人,贝时璋的思路仍很清晰,也比较健谈,尤其与人谈起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间都不停顿。有时,家人害怕老人话说多了会累,想让他停下来喝口水,他都不理会。小儿子贝德...

贝时璋-四张珍贵的博士学位证书

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历史上,关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有一个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贝时璋院士。 1928年,贝时璋获得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50年之后的1978年,图宾根大学再次授予他博士学位;60年之后的1988年以及75年之后的2003年,图宾根大学又两次授予他博士学位。这样,就有了一段关于贝时璋4张博士学位证书的故事。贝时璋是唯一获得图宾根大学如此殊荣者,...

贝时璋的一生

同辈学者中早期的海归 贝时璋是浙江省镇海县憩桥镇人,祖辈靠打鱼为生,父亲是德商洋行的一位职员。贝时璋八岁进学堂读书,12岁时随父亲外出求学,先后在汉口的德华学校和上海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读书。1921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大学。贝时璋在土滨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指导下研究线虫的生活史、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1929年秋回国。1...

贝时璋-评价

贝时璋院士是一位以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为毕生追求的战略科学家。 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国家各项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高瞻远瞩,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制定了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开拓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指导了我国核爆炸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的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研究项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贝时璋...

托马斯·爱迪生-名言

●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灵感还重要。 ● 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 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

托马斯·爱迪生-重要发明

同步发报机 早期的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而且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由于爱迪生本身是电报技师,便著手改良传统发报机,制造出二重发报机,1874年又研发出四重发报机,也就是同步发报机。在无线电还没有发展的当时,同步发报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改良电话机 现代电话是由贝尔所发明的,事实上,电话能够清晰的接收与发话,要归功于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突破传统的窠臼,制造出碳粉送话器,一举...

托马斯·爱迪生-人生评价

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自己已经是135岁的人了。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
  共1346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