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姚桐斌-成就

在冶金、铸造等技术领域深有造诣 姚桐斌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帝国学院文凭论文,得到了当时校方和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认为理论分析严谨、深透,计算正确,对冶金和铸造工业有实用价值。他在英国留学和在联邦德国亚亨大学工作期间,还适时地总结了自己的研究、试验工作,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8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

钱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新中国5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

吴自良 为了惊世“礼炮”

在江泽民主席接见并嘉奖两弹一星功臣后,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找吴自良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突如其来的热闹让这位惯于安静冷清的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学家很不习惯。 82岁的吴自良,早年曾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留学,获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于1950年舍弃优厚的科研待遇辗转回国,先后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

吴自良:吾家有三宝

物理冶金学家。1917年出生于浙江浦江。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作出了贡献。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是属蛇的,离属马只差二十几天。我更愿自己属马,一匹老马,老骥伏...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

彭桓武-访谈笔录

主持人:您在1995年的时候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是100万港币,我想可能这也是您一生中获得的数额最多的奖金了。 彭桓武:对!这100万港币到明年就要报销完了。 主持人:您把它全部捐赠了? 彭桓武:全部赠了,纪念赠款明年就结束了。本来应该到后年,不过依照我现在的身体状况,我想把后年的提前到明年,两届一块给。 主持人:这100万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舒适的生活,...

彭桓武-生活情况

彭桓武祖籍湖北麻城,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父亲留给他的,是一首《七律?咏雪》:本来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别有真。百尺寒光能彻地,一毫余热不因人。方圆自在都无相,潇洒风流总出尘。何事洛阳裘万丈,袁安原不厌清贫。 彭桓武43岁结婚,62岁那年爱妻离世,后来惟一的儿子也远赴美国求学。此后的二十多年,彭桓武独自一人,过着简朴的生活。80岁的时候,即1996年,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奖...

彭桓武-治学态度

彭桓武自幼体弱多病,读小学和私塾花了7年时间。彭桓武经常在家翻看父亲书柜里的书,养成了自学的习惯。1931年,只有半年高中学历的彭桓武主要通过自学考入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彭桓武严格遵循着主修物理、选修化学、旁听数学的学习计划,生活紧张而有序。清华6年,他和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被称为清华四杰。彭桓武的清华生活,由于日寇的入侵被迫中断。60年后,八十多岁的彭桓武写了一篇论文,当作自己的毕业论文,...

彭桓武-人生经历

隐身在集体协作帷幕后面的彭桓武,在献身中国核武器事业之前,就已经是师出名门、广受赞誉的年轻物理学家了。1938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彭桓武是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玻恩和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交谊。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

彭桓武-国防贡献

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彭桓武的名字最好地诠释着这个群体在学术圈内的声名卓著和学术圈外的默默无闻。从20世纪40年代末回国之后,他的名字与新中国在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上的辉煌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所人之一;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反应堆理论与反应堆计算人才;他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他领导和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他领导和参加了氢弹的原理设计和...

王淦昌-王淦昌中学

王淦昌中学是以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名字命名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前身是常熟市支塘中学,创建于1951年8月,58年成为完全中学,98年位居江苏省重点中学的行列,2001年10月正式更名为王淦昌中学。2002年5月28日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成为省内屈指可数的以科学家命名的完全中学。2003年10月正式转评为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达80...

王淦昌-物理泰斗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

王淦昌-永不知足追求

原子能研究所里静悄悄的。全所职工都在礼堂开会,王淦昌所长正在讲话。他,情绪微微有些激动。前不久,1979年12月1日,他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他跟着共产党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他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现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的长征,作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实现四化更有直接的责任,我们必定要尽一...

王淦昌-以身许国

1960年底,王淦昌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任期满了,他就要回国了。一天,他特地来到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慎重地把一个存折当面交给大使,说:请你收下,转交给祖国人民吧!这是他在联合所工作4年,节衣缩食积存下来的,共有14万卢布(旧币,折合新币14000卢布)。他想,祖国和人民正在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这笔钱虽然不算多,但这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祖国的一份心意。 看了这个...

王淦昌-留洋往事

清华原来是留美预备学校。从1925年开始设立大学部,招收一年级学生,王淦昌就是清华大学的第一届学生。清华大学是用中国政府每年缴付美国的庚子赔款办校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是国内其他大学不能比的。而化学系的实验条件在学校里又是佼佼者。王淦昌一进清华,就迷上了化学。他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多少化学实验,现在他一进实验室就显得异常活跃。石蕊试纸的颜色变化使他惊奇;关于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的各种实验,他都...

王淦昌-人生经历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王淦昌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

邓稼先-民族感情

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

邓稼先-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邓稼先-光辉一生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邓稼先-回国经历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
  共1346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