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秋-人物评述
邵华将军痛悼母亲张文秋
2002年7月11日晚9时,毛泽东主席的亲家、革命家张文秋老人因病离开人世。近日,笔者作为邵华将军的朋友,前去悼念。将军含泪回忆了张文秋老人平凡的生活片段,为了纪念这位有传奇经历的老人,邵华特整理下文:
我的妈妈张文秋今年100岁,在一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中,妈妈历经坎坷,她的两位丈夫、两个兄弟和一个女婿都为中国革命献身,妈妈传奇式的一生,以及与开国领袖毛主席双重亲家的特殊身份,国人尽知。但在我的眼里,妈妈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
从我识事起,很少看见妈妈有空闲的时候,白天她在办公室忙于工作,晚上回来总是在灯下加班到很晚很晚。妈妈教诲我们三姐妹的一句口头禅是:“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工作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三姐妹在妈妈的教育和影响下,从参加工作时起,个个都很认真,尽职尽责。
妈妈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她办事细致。年轻时,妈妈受周恩来的派遣,做过国际情报工作,从那时起,她就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记得我刚上初中时,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动画片《七朵红花》 ,老师布置写一篇观后感。由于是第一次看动画片,我确实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并将真实情感写了出来,老师对这篇作文厚爱有加,先是在班里讲评,继而在年级交流,后来上了学校的墙报。这件事已经过去50多年了,可前不久,我在整理妈妈的资料时,竟然发现了老师对那篇作文写的评语,原来它一直被妈妈收藏着。90年代初,妈妈出版了一部回忆录,书中还收集了她儿时的照片。这些年,妈妈由于年事已高,视力不好,但她仍然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坚持看书读报,碰到好的文章,总是拿剪刀剪下来再贴到剪贴本上,年轻的工作人员劝妈妈不要费事,妈妈笑着说:“留着,没准儿哪一天就用上了!”在妈妈的“博物馆”里,我找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珍宝。
另一点是妈妈乐观向上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在妈妈的一生中,曾两次入狱,在敌人的牢房里度过了十个春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妈妈孤身一人,把我们三姐妹抚养成才。从小一直跟着妈妈长大的妹妹的女儿李杰,有一次好奇地问姥姥:“您坐在牢里有什么感想?”妈妈用手指着天:“你看那乌云再厚,总也遮挡不住太阳。我们坐在牢里面,想着总有一天会出来的!”妈妈这种乐观向上的性格一直沿袭到晚年。离休后,她一直与我和岸青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开朗健谈的妈妈,变得更充实。近年来,我业余时间开始搞摄影,妈妈看我挎着相机,也要仿效,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发烧友”。现在,她手不离照相机,遇到什么有意思的就照下来,就是在医院里住院也不闲着,她在病房里拿着相机照电视里的画面,只要看到好的节目,她就按动快门,当然她的相机里十之八九都没上胶卷。妈妈第一次端起相机是一次外出,保姆为其安装了胶卷,心急的妈妈在车内就将一卷胶卷照完了,结果洗出来一片空白。后来,我就让保姆为她装好胶卷不开镜头盖,这样一来,妈妈怎么按相机就是不动。有时候我去看演出也带上妈妈,她坐在轮椅上,对着舞台不停地按动快门,结果冲洗出来的照片一半是舞台上方,一半是舞台下沿,当保姆将她拍的照片与我拍的照片做对比时,妈妈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肯定是相机不好,保姆对她说:“二姨的相机好。”
妈妈再见到我时果真开口要我的相机,弄得我哭笑不得。
去年12月1日是妈妈的生日,在此之前,她就找我要一台一次成像的相机,妈妈说:“我过生日,你得给我买一件纪念品。”其实,她心里想着,当场照当场出片子,你们总糊弄不了我。妈妈生日那天,我精心为她打扮了一番,真的借了一台一次成像相机,并托人买了两盒胶卷。这一天,来祝寿的人比较多,大家争着和妈妈合影,结果一次成像相机派上了用场,妈妈好开心,好高兴。等客人离去后,清理照片,只留下我和妈妈合影的一张,余者都被人拿走了。一次成像相机没有底片,妈妈嚷着要照片,谁也没办法。到后来,她自己也只好发出无奈的笑声。
这就是我的妈妈,三言两语说不尽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