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杨嘉墀-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嘉墀被停止了一切行政职务,但他不屈不挠,在可能的条件下坚持工作。文化大革命中的杨嘉墀,白天要写检讨,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能悄悄地到实验室工作。 1968年,被下放到单位食堂劳动的杨嘉墀曾经临时参加了一项特殊的工作:为在爆炸事故中受重伤的北京礼花厂女职工王世芬制造假肢。杨嘉墀研制的利用人体神经信号控制的假肢,技术含量很高,不仅方便了王世芬,还远销到海外市场。王世...

杨嘉墀-回国建设时期

1956年,中国留美学生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嘉墀携妻女回到了祖国。当时,由杨嘉墀发明的光谱仪仍在生产,他把这笔发明金委托给哈佛老同学、日后闻名全球的电脑大亨王安保管。王安很负责地保存了这笔钱,停产时已累计到2000美金。20年后的1975年,杨嘉墀率团赴美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大会,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王安,王安旧事重提,希望把当年的发明金归还杨嘉墀。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为了避嫌,王安...

杨嘉墀-求学经历

1919年7月,杨嘉墀出生在江南五大桑蚕镇之一的江苏吴江县震泽镇。杨氏家族是当地著名的丝业世家,杨嘉墀的祖父杨晓帆思想开放,对子女、孙儿,不要求读四书五经、上私塾,而是让他们学英语、进学堂。和一般老派家长不同,杨嘉墀的祖父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土地资财,而是要给他们留下知识和文化。当时缫丝业还很原始,完全是手工操作.杨嘉墀幼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和经营环境中成长的。1930年左右我国丝业日趋衰落。杨嘉墀...

用“赵九章”命名行星 纪念开封籍著名科学家

2007年11月03日05:52   东方今报 记者 吴兴明 通讯员 郭甦禾 杨强 今报开封讯 昨日,一颗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赵九章星。 赵九章先生出生于开封,192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大学毕业后,赵九章投身于多个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和人造卫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气...

赵九章-文革时期

1968年春节刚过,赵九章就被押送到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造反派在他脖子上挂起一个大牌子,上写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赵九章!然后再在上面打上一个大黑叉。在押送途中,由于牌子重达十几公斤,而套在脖子上的又是铁丝,故他的脖子很快便被勒出道道血槽。加之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所以行走起来极为吃力。但造反派不肯放过任何折磨他的机会,一会儿叫他走路的中间,一会儿又叫他走路边的水沟,他刚下到水沟里...

赵九章-获得成就

这一时期的赵九章,尽管身为651卫星设计院院长,可所有会议和科技方面的活动,他都不能参加了,也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参加了,有关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情况,他无权过问,涉及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方面的信息,也一律对他实行封锁。但他无法忘记人造卫星,也无权忘记人造卫星。他只要一想起苏联、美国一颗接着一颗的卫星升上太空,想起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想起两年前自己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发展中国人...

赵九章-工作经历

邓增昆后来这样回忆说: 赵九章先生当时最渴望知道的,是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所以他要我查找乔冠华的电话。可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里,什么本都被造反派抄走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有找到。我怕伤赵先生的心,就躲在家里,不敢见他。 后来,还是被他碰上了。那天,他刚一见到我,眼睛都亮了。当我告诉他没找到号码时,他的身子突然颤抖起来,两眼也顿时失去了光泽。我扶着他在原地站了足足有五分钟,他才一...

赵九章-求学经历

赵九章是中国著名科学家,651卫星设计院院长。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里,面对现实,他无力承受从未见过的人身攻击。于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给自己写了一张大字报,名字就叫:自杀! 赵九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在赵九章的记忆中,他一生经历了三次较为重要的选择。但这三次选择,也从未导致过失眠。 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赵九章一来到这个世界,便与国...

赵九章-人物影响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

“两弹一星”功臣永被人们缅怀姚桐斌故居修复开放

2005年11月13日08:36 江南晚报 本报讯昨天,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老街上的姚桐斌故居在经过精心修复后,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姚桐斌故居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这是一幢民国建筑,木板门面,木结构的小楼,整齐干净,小院中玉兰树清幽的枝叶,衬着小楼前耕读家风的匾额,显得格外清新质朴。1922年,姚桐斌就出生于这里。194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1956年在国外加入中国共产党...

姚桐斌是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

姚桐斌-成就

在冶金、铸造等技术领域深有造诣 姚桐斌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帝国学院文凭论文,得到了当时校方和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认为理论分析严谨、深透,计算正确,对冶金和铸造工业有实用价值。他在英国留学和在联邦德国亚亨大学工作期间,还适时地总结了自己的研究、试验工作,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8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

钱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新中国5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

吴自良 为了惊世“礼炮”

在江泽民主席接见并嘉奖两弹一星功臣后,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找吴自良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突如其来的热闹让这位惯于安静冷清的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学家很不习惯。 82岁的吴自良,早年曾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留学,获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于1950年舍弃优厚的科研待遇辗转回国,先后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

吴自良:吾家有三宝

物理冶金学家。1917年出生于浙江浦江。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作出了贡献。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是属蛇的,离属马只差二十几天。我更愿自己属马,一匹老马,老骥伏...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

彭桓武-访谈笔录

主持人:您在1995年的时候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是100万港币,我想可能这也是您一生中获得的数额最多的奖金了。 彭桓武:对!这100万港币到明年就要报销完了。 主持人:您把它全部捐赠了? 彭桓武:全部赠了,纪念赠款明年就结束了。本来应该到后年,不过依照我现在的身体状况,我想把后年的提前到明年,两届一块给。 主持人:这100万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舒适的生活,...

彭桓武-生活情况

彭桓武祖籍湖北麻城,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父亲留给他的,是一首《七律?咏雪》:本来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别有真。百尺寒光能彻地,一毫余热不因人。方圆自在都无相,潇洒风流总出尘。何事洛阳裘万丈,袁安原不厌清贫。 彭桓武43岁结婚,62岁那年爱妻离世,后来惟一的儿子也远赴美国求学。此后的二十多年,彭桓武独自一人,过着简朴的生活。80岁的时候,即1996年,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奖...

彭桓武-治学态度

彭桓武自幼体弱多病,读小学和私塾花了7年时间。彭桓武经常在家翻看父亲书柜里的书,养成了自学的习惯。1931年,只有半年高中学历的彭桓武主要通过自学考入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彭桓武严格遵循着主修物理、选修化学、旁听数学的学习计划,生活紧张而有序。清华6年,他和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被称为清华四杰。彭桓武的清华生活,由于日寇的入侵被迫中断。60年后,八十多岁的彭桓武写了一篇论文,当作自己的毕业论文,...

彭桓武-人生经历

隐身在集体协作帷幕后面的彭桓武,在献身中国核武器事业之前,就已经是师出名门、广受赞誉的年轻物理学家了。1938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彭桓武是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玻恩和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交谊。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
  共1347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