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学者:考古结论可纠正 对曹操墓期望不能过高

  中新网1月16日电(蒲波) 15日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迅在北京大学做曹操墓讲座时谈到,考古结论出错是可以纠正的,对曹操墓的期望不能太高,因为出土的文字资料实在太少。   讲座一开始,王迅教授就谈到要给学生讲一个无剪辑版的曹操墓。从河南省文物局确认曹操墓的消息报出以后,窦尔顽(王迅)就坚持在北大未名BBS点评曹操墓的相关证据和新闻报道。日前,王迅与其他考古专家赴电视台参与曹操墓真伪论...

历史评价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   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陈寿...

曲波-影响

1957年出版的《林海雪原》。因为这部小说,曲波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新传奇的代表作家,成为一个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家。到1984年,《林海雪原》总印数有100万多册,《桥隆飙》印刷了49万册。几十年来,曲波的《林海雪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激励着新中国几代人,承载着几代人心中割舍不断的英雄情结,作为艺术精品,《林海雪原》的艺术生命是十分旺盛的,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京剧、评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品一览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

曲波-创作观

曲波认为作家首先是思想家,他首先要观察,他关注的是社会,是人生。他思考的是社会的进步,是国家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首先要读书,要学习。他购买了大量的中外铁路建设方面的书及中外名人传记,一有时间,就细细阅读。曲波曾说:八十、九十年代及至现在,我主要都在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是我修身的重要内容。关于创作,曲波坚持,要把问题想清楚后,才能动笔去写,才能写出反映时代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曲波-爱情故事

曲波的创作曾得到他的妻子刘波的大力帮助。刘波是曲波青年时代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她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对曲波的创作积极参加探讨,并为他抄写了大量稿件。她是曲波创作上的得力助手。 1941年,曲波作为后勤工作检查团团长到后方医院检查工作,这是刘波与曲波的第一次见面,虽没什么特别的,但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42年,曲波被怀疑是13团的托派总支书记,而刘波是后方医院的骨干分...

曲波-业余作家

在和曲波同时代的作家中,曲波是少数几个始终坚持业余创作而对文学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他在业余文学领域树起一面旗帜,丁玲曾对曲波说过:人民群众当中知道有个杨子荣,你的成绩很大呀!曲波也不止一次地讲:我不是文学家,不是作家,我只是一名业余作者,我的工作是干工业的。 曲波没有几级或哪个层次级别的作家的辉煌头衔,曲波不以作家自居。在战争年代,曲波扛枪打仗,与日本人、与国民党、与土匪残余势力进行过战斗,两...

奥里亚娜•法拉奇:易怒暴躁的性格一生不变

《纽约客》的作家登门采访了她。描述了她对法拉奇的印象:激烈和戏剧性。随时可能为说明一点而跳起来或大声叫嚷。她易于愤怒,她告诉记者,你知道,如果我感到愤怒,我是我自己的危险敌人。如果他们判我入狱三年,我会说一些话,做一些事让他们给我九年。如果我愤怒,我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她一直这么直言不讳地表现出这种暴躁的脾气。大胆的无所顾忌的言辞,以及她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也使她成为很多人心目中60年...

奥里亚娜•法拉奇:写的所有书都有死亡主题

法拉奇的记者生涯始于少年时代。1950年她开始为当地报纸作特约通讯员。从1967年开始,她成为战地记者。先是在越南,后来是印巴之战、中东战争,以及墨西哥学生运动等等。很多年里,她都担任著名的政治杂志《LEuropeo》的特派通讯员,并为其他知名报纸和杂志撰稿。 《一个真正的人》是法拉奇写作生涯的开始。尽管法拉奇称这本书是一部小说,但它讲述的却是帕纳古利斯38年短暂一生的真实故事。 1...

奥里亚娜•法拉奇:独一无二的采访技巧和职业勇气

尽管写过几部小说和回忆录,但法拉奇仍是以一个不妥协的政治采访者闻名于世的。一个美国记者形容她为一个没有哪个世界领袖人物会对她说不的记者。 她为欧洲一流的报纸杂志独家专访了当时世界政治的几乎所有权力者:包括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威利勃朗特,巴基斯坦已故总理布托,还有中国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她无数次踏入对于女性而言是禁地的地方进行采访,包括采访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 在采访每一位政治领袖时,...

袁可嘉-著作

《九叶集》(诗集)与辛笛、穆旦等合集1981,江苏人民 《八叶集》(诗歌集)与辛笛、穆旦等合著1984,香港三联 《现代派论英美诗论》(文学论文集)1985,1987,中国社科 《论新诗现代化》(文学论文集)1988,三联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14)主编,19801985,上海文艺 《米列诗选》美国米列著,1957,新文艺 《补莱克诗选》英国补莱克著,与穆旦等合译,...

袁可嘉-翻译成就

袁可嘉先生的译诗是融翻译家、诗人和评论家三者神韵为一体的神奇结合。首先他的选题有批评家的眼光,他不是仅为翻译搞翻译,而是针对中国文坛的实际与需要,为我国文化建设引进可资借鉴的外国经验。例如,20世纪50年代他下放劳动,译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改革开放的80年代译美国歌谣和西方现代派等等。其次他是西方文学研究的大家,他的翻译与研究并举,准确传神。再次他本是位诗人,诗人手下别有炉锤,如他所译彭斯的《新...

袁可嘉-中国现代主义启蒙人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新诗辉煌的年代。西方的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里尔克、瓦雷里、奥顿如跨洋之鱼游进了中国诗海,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借鉴。袁可嘉以及与他志同道合的九叶派诗人们,是这个时期将中西诗交融的杰出代表。当年他一手写诗、译诗,一手写诗歌评论,为中国现代主义新诗披荆斩棘,摇旗呐喊。通过他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的开拓性翻译与研究,不但为中国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

袁可嘉-九叶派

1948年的诗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诗作风格相近的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 经历了文革的禁锢,1979年之后,整个国内空气缓和,大家都很活跃,郑敏也重新开...

教我学游泳的章仲锷

2010年01月13日11:30 文汇报 铁凝 2008年秋季的一天,在北京和几位访问中国的日本作家座谈时,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问道:在中国,作家和编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座的中国作家余华和张悦然讲述了他们对编辑的感受,我则很自然地想起10月初不幸因病去世的编辑家章仲锷先生。 1988年夏,我的小说《玫瑰门》将近收尾。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动笔之初,一切并不顺利。一方面,我自信心中培...

著名作家章仲锷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编辑家、作家,《中国作家》杂志社原常务副主编、编审,离休干部章仲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3日1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章仲锷逝世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健,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高洪波,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陈崎嵘、杨承志等前往章仲锷家中吊唁,对章仲锷同志的逝世表示...

巫永福-职业生涯

在中学时即赴日本留学,也是文艺科班出身的作家。明治大学文艺科有里见敦、横光利一、荻原朔太郎、小林秀雄、米川正夫等日本知名作家担任师资,开启他的文学视野。参加艺术研究会时,因获知有埔里同乡在东京参加日本共产党被捕下狱,被家人拒绝接济,出狱后病死异乡,乃坚决主张艺术研究会一定要有合法的依据。在讨论《福尔摩沙》这份机关志的路线问题时,也因为常遭日警上门监视盘问,有激进与温和之争。后来主张走左倾路线的未...

刘文玉作品

《满载友谊去远航》 吴雁泽*演唱 满载友谊去远航 望大海迎朝阳 万里金光 人民海员 满怀豪情 乘风劈开千重浪 五星红旗 迎风飘扬 无论我走到哪里 祖国您的嘱托 我牢记在心上 哪怕狂风怒吼 友谊之路无阻挡 任凭乌云翻卷 革命航船通四方 飘过暗礁 细听四海波涛欢唱 冲破迷雾 笑迎五洲 灿烂曙光 啊 船行万里东风吹颂 一抹化做友谊桥梁 革命人...

刘文玉—《迎宾曲》

《迎宾曲》 花城百花开 花开朋友来 鲜花伴美酒 欢叙一堂抒情怀 新朋老友 新朋老友诚相待 情义春常在 来来来 朋友 朋友 让我们携起手来 把友谊的金桥 架五洲架五洲 丝绸新路通四海 关于《迎宾曲》:名曲诞生的时代背景 2008年8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各国嘉宾、政要举行欢迎国宴时,就是在《迎宾曲》欢快、喜庆的背景音乐声中开始的...

林默涵珍藏往事思念总理

林默涵,1913年1月10日出生,1938年来到延安,免试进入马列学院,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到艾思奇领导的哲学研究室工作。1942年5月2日,时任延安华北书店总编辑的林默涵,和周扬、丁玲、艾青等100多位延安文艺界人士,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4年10月11日,身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部负责人之一的林默涵,参加了周恩来召集的一次会议,研究延安追悼邹韬...
  共1346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