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不断改悔”的蒋学模

有一本教材,面世20年来不断修正,至今再版13次,累计发行近2000万册,难以数计的学子攀着它迈入了政治经济学的殿堂。 这本教材,便是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 尽管,蒋学模先生已逝世一周年,13版《政治经济学教材》仍在流传,影响着世人。 一 蒋学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一生共撰写、主编及编译各类著作40多部,论文100多篇。 上...

经济学名师蒋学模逝世

中国经济学界永失基度山伯爵 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翻译的《基督山伯爵》皆成为经典。 7月18日4时,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蒋学模教授,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0岁。蒋学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数代大学生必读的教科书。他翻译的《基度山伯爵》,发行持续60多年,吸引了数以千万的中国人。 主编《政治经济...

纪念孙冶方百年诞辰系列研讨活动举行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又恰逢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孙冶方先生诞辰100周年。日前,纪念孙冶方百年诞辰系列研讨活动陆续举行: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暨孙冶方诞辰百年纪念经济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

个人履历

钟荐勤,男,汉族,1975年12月出生,江西南丰人,1993年12月入伍,1999年6月入党,大学文化,曾任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文化工作记者站正营职干事,武警少校警衔。2007年5月赴海地参加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工作,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终年35岁。 个人履历   1993.12红河边防支队战士;   1996.09昆明边防...

孙冶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奖项名称: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创办时间:1985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奖项介绍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为纪念孙冶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

孙冶方-主要著作和文章

1930年代 《农村经济的对象》 《论农村调查中农户分类方法》 《私有、村有、国有?》 《如何维护民族工业》 《论财政资本帝国主义》 1950年代 《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从总产值谈起》 1960年代 《关于等价交换原则和价格政策》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利润指标》 1970...

孙冶方-学术风格和观点

提出社会主义企业的分权模式:扩大再生产权力归国家,简单再生产权力归企业 主张抽象法,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与价格一致,抽象掉了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统计过程,有脱离实际统计数据的倾向 反对长官经济、命令经济,主张技术更精密、计算更精确的计划经济 只承认产品经济,而不承认商品经济 强调价值规律,但仅仅是把价值规律建立在产品经济,而非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 不赞成通过自由市场,通过竞争...

孙冶方-研究领域与经济理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在30年代,孙冶方深入农村、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驳斥了托派和王明(1904~1974)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谬论,捍卫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40年代,孙冶方针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过并还在一部分党员中继续存在着的经验主义倾向,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重视和加强对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积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

陈振汉先生的生平与学术——谨以旧文一篇痛悼陈振汉先生

王曙光 惊闻陈振汉先生逝世的消息,非常悲痛。几年来,我曾多次拜访陈振汉先生和崔书香先生于蓝旗营,亲闻教诲,受益良多。2004年曾撰成长文《回望苍茫岁月》以纪先生生平事业,为迄今先生传记中最详尽者。2004年秋,我曾撰成长联,赠呈陈振汉先生和崔书香先生,现抄录于此,以悼念两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前辈学人。 衣振白马湖边。遥想弦诵南开,负笈哈佛,伉俪比双翼, 可羡少年英气凌霄汉; 梦断...

陈振汉先生的主要著述

陈振汉先生的主要著述有《社会经济史学论文集》、《工业区位理论》(合著)和《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嘉庆朝 1644-1820》(农业编)(合编)等,1933-1998年发表学术论文48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若干篇。

陈振汉先生的妻子

陈振汉先生的妻子,中央财经大学崔书香教授,开朗坦荡,忠诚坚毅,在陈先生22年的右派生涯中,以巨大的信任和坚韧的隐忍,在生活中和精神上给予陈先生极大的扶持和慰藉。    崔书香教授是一位在学问上孜孜不倦的进取者。她曾独自和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卡梅尔《应用经济统计学》,组织翻译出版托马斯《货币、银行与经济活动》,并发表过多篇有关投入产出、国民...

陈振汉先生的思想

陈先生毕生执着的经济学研究理念,就是要在经济史研究中体现出经济学家的理论水平和理论抽象能力,反对为搜求繁琐史实而治史;认为经济史研究应该注重历史统计资料的科学分析,主张经济史的理论论证都应该有统计的根基。 关于中国经济史之治学准绳,陈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悠久,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经济史研究不能用西方经济学作准绳。 陈振汉先生,沉静而豁达,不论是在学术上的辉煌...

林少宫:平生只计天下利

1954年,林少宫谢绝了当时统计学界、经济学界和数学界公认的大师霍特林教授的邀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到教育部报到。 然而,现代经济学在当时被视为是庸俗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诡辩的资产阶级学科。因此,经济学出身的林少宫回国后不能教现代经济学,被分配到原华中工学院数学教研室从事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少宫依然以宽广的胸怀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数理统计在我...

林少宫 作品

[1] 《信息论讲义》,出版社声称没有审稿能力而未予出版,1961。 [2] 序贯分析的发展和应用,中科院数学所特邀报告,1962。 [3] 《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1980年第二版)。 [4] 估计缺落数据的交互对比法,《华中工学院学报创卡号》,1973。 [5] 正交设计在合成有机硅化合物中的应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1975.1。 [6]...

林少宫 评价

林老在进行教学和研究之余,还担任许多社会兼职,1980-1990年任国家教委工科数学编审委员;1982-2000年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工作顾问,并兼任统计方法委员会主任;1984-1987年任全国工科院校应用概率统计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现场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数学会常务理事兼概率统计分会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数理统计...

林少宫 贡献

数理统计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内统计界人士对统计的认识还相当模糊的时候,林教授就写过信息论讲义、序贯分析(决策)的发展与应用,因出版社声称没有审稿能力而未予出版,但还是被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做了多场特邀报告。1958年,林老所在的教研室鼓励他写一本数理统计方面的书,林老1960年完成,并于1963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一书,填补了该学科的空白。该书曾作为工科院...

林少宫 经历

林老1922年12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信宜市。他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经济系,并于1947年赴美留学。林老在美国首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1949转入美国伊利诺伊(ILL.)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读书期间,在两度同窗好友(重庆中央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杜度(北京大学教授)的引荐下,还结识了尔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亚尼(F. Modig...

我们怀念您:追记两弹一星功臣杨嘉墀院士[图]

图片说明:这是杨嘉墀80岁生日时的照片 图片说明:右起为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在863计划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 功勋科学家,我们怀念您追记两弹一星功臣、中科院院士杨嘉墀 杨嘉墀,一个普通人很少见到的名字,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863计划四位倡导者之一,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牵头建议者。 他几乎参与了每一次对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具有巨大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

杨嘉墀-主要论著

1 C.C.Yang.A Fourier Transform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Network Problems,phD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1949。 2 C.C.Yang.A Fast Recording Absorptim Spectrophotometer,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

杨嘉墀-晚年贡献时期

197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八届空间控制讨论会上,杨嘉墀等人发表了题为《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纷纭复杂的国际社会充满了竞争。从1980年起,杨嘉墀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以航天控制为背景的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为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大多是结合实际的理论研究,近十年来,他共培养了5名博士和6名...
  共1347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