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2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2日

叶利钦-政绩

发布时间:2010-01-22 09:15:5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正当叶利钦准备大刀阔斧地施展总统威力时,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对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在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交给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的《告苏联人民书》中指出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这就是“传统派”为挽救国家命运,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共产党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而采取的轰动一时的行动,即“8.19事件”。

  事发之时,刚从哈萨克回到莫斯科的叶利钦毫无思想准备。闻讯后,一时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明白过来,这次事变,在很大意义上是针对他而来的,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到了最关键最险峻的时刻,他要面对挑战。他先是和前去他别墅的哈斯布托夫等准备了致俄罗斯公民的呼吁书。随后,驱车前往议会大厦一白宫,开始组织反击。据叶利钦事后回忆说,当时,他深知在白宫坚持得越久,取胜的可能性越大。他还意识到必须到民众中去,得到群众的支持。于是,他走出白宫。冒着危险爬上了—辆包围白宫的坦克,挺直身子,掏出事先已准备好的呼吁书,大声宣读起来。随后,他还发表了演讲。此时,叶利钦看到了人们期待的目光,听到了群众支持的呼声,他感到自己正走向胜利。当他完成这一壮举跳下坦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时,觉得精力充沛,格外轻松。紧接着,他举行;厂记者招待会小乎吁举行总罢工;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亚半岛,与被困在那翠的戈氏弃嫌联手;用电话与西方大国领导人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组织支持者去劝说包围白宫的军人倒戈……如此等等,从而使"8·l 9事件"以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失败而告终。叶利钦也因此成为平息“8·19事件”的英雄。

  叶利钦在“8·19事件”中的胜利成为苏联丙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使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彻底战胜了以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而且也根本上削弱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为其搞垮联盟。将前苏联的一切实:叹转移到俄罗斯联邦手中奠定了基础。

  “8。19事件”后,叶利钦利用自己作为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总统的地位,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将前苏联的权力、财产和机构划归俄罗期联邦所有,使俄罗斯联邦的权力迅速膨胀。1991年11月16日。叶利钦发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联盟中央一系列财政金融部门,剥夺了中央的重要财源。控制了能源的生产和出口,限令约80个联盟中央的部委解散,并停止向它们提供资金。一周后,池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的国家银行对外经济事务银行。同日,他下令停止苏共的活动,撤消在俄罗斯境内的克格勃、内务部以及军事机构中的政治机构。他还下令暂停《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共产党报刊的出版,将苏联中央电视台收归俄罗斯所有,并解除了全苏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塔斯社和苏联新闻社领导人的职务。尔后查封了苏共中央办公大楼,扯下了挂在大楼顶上的苏共党旗,拆除了十月革命50周年纪念碑。这样,叶利钦的地位又有了进一步巩固。

  凭借着这种地位和节节胜利,叶利钦进一步加紧了搞垮联盟的活动。 12月7日,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在布列斯特城秘密会谈后,宣布建立由斯拉夫三国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三国发表的协议声称:“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谈判陷入死胡同,共和国脱离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进程已成为现实”,“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其它一切准则在这三个共和国境内已不再适用。并表示,新的大家庭对苏联其他共和国及一切赞成它的国家开放。这个被西方称为“三人帮政变”的协议宣告了苏联的实际解体。在随后的几天里,叶利钦利用掌握右:手中的财政金融大权,以满足苏联军队提出的一些要求和保证向军队提供物资,财政方面的支持的许诺,取得了军队的支持。至此,戈尔巴乔夫已丧失了党政军大权,不得不在与叶利钦举行会谈后宣布苏联将于1991年年底停止存在,苏联全联盟机构在这年年底前停止一切活动,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的彻底瓦解。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前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核按钮控制权,叶利钦终于登上俄罗斯政坛之巅。

  1992年新年伊始,蚀立后的俄罗斯将“休克疗法”付诸实施。放开物价后。俄罗斯市场并没有出现总统向人们的许诺的货架充实、物价稳定的结果。俄罗斯人看到的仍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犯罪上升、社会动乱的局画,人们不仅未能从民主中得到幸福,也未能从市场经济中获得实惠。于是,他们走上街头,向叶利钦及其他们支持的盖达尔政府表示抗议。这些人中有前共产党人,前苏联军人,还有新兴的民族主义分子,甚至还有昔日叶利钦的忠实拥护者。此时,在最高权力机关内,围绕着经济改革的方针和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两大问题的争论、使叶利钦与昔日的盟友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导致了以总统和政府为一方,以议会为另一方,即权力机关与立法权力机关的两权之争。

  两权之争的第一个回合始于“休克疗法”孕育时期,在第六次人代会上达到高潮,以双方的妥协,结束内阁危机而告终。

  还在“休克疗法”政策的讨论时期,为叶利钦当选总统立下汗马功劳的副总统鲁茨科伊就提出异议、“休克疗法”实施后不久,副总统便公开宣布与总统决裂,主张实行经济紧急状态,以抑制物价的不断上涨。曾与总统有过患难之交的议长哈斯拉托夫,为维护和争取议会的权力,不断抨击受到总统支持的政府削弱了议会,要求把政府置于议会的监督之下。同时,作为经济学家的议长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求政府的改革计划刹车。

  此时。叶利钦还不能置昔日拥护者的指责而不顾。更不能对最高领导层中的昔日盟友的批评等闲视之。因为,无论是在振兴国家经济,走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方面,还是稳定社会,确立资本主义体制方面,总统都需要他们与自己同舟共济。

  为平息盟友之间的不和,叶利钦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法。他在分别与鲁茨科伊和哈斯布拉托夫进行会谈后,宣布让副总统主管农业和更多地参与外事活动,随后,将议长强有力的支持者凋往美国任大使,并会见议会各派代表,以削弱分化哈斯布拉托夫的力量。

  为稳定社会政治局势,抑制民族分离主义的泛滥,1992年3月,叶利钦在盟友们的合作下,主持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条约》,确定了俄罗斯不可分割的原则。这是叶利钦为防止俄罗斯重蹈前苏联覆辙的重大举措。

  为缓和议会与政府的矛盾,保证俄罗斯第六次人代会的顺利召开,总统在会前对政府的几根支柱进行了调整。他免去了第一副总理盖达尔兼任的财政部长职务;解除了副总理绍辛兼任的劳动就业部长职务;接受了密友国务秘书布尔布利斯辞去第一副总理职务的请求。此举虽是对议会的妥协让步,但其高明之处则在于可以保证盖达尔政府所推行的激进改革,使自己的得力助手们不至于在人代会上遭到猛烈抨击,同时,还可以平息议员们的不满。

  然而,第六次人代会并没有因会前总统的高姿态而进展顺利。相反,会议一开始,总统就被议长将了一军,随后在议程问题的激列争论中,议会否决了总统的提议。总统只得接受议会的提议作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第二天总统的报告多次被鼓倒掌和嘲笑声打断。报告后的提问,更使总统尴尬。一些代表故意用专业性的经济问题为难他,使他无言以对。更有甚者,当第三天总统要求暂离会场去出席宪法委员会的会议时,则被压倒多数的表决限制在会场上。会议还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宪法草案,使修改宪法的讨论毫无结果。此后,会议好不容易通过了《关于俄罗斯改革进程的决议》,但政府则以不能执行代表大会的决议:勾由向总统提出辞职。最后,总统经过多方调解,才使会议通过了《支持俄罗斯联邦宣言》,明确表示支持政府的改革方针,从而平息了这场内阁危机,草草结束了人代会。

  两权之争的第二次交峰,是在1992年12月第七次人代会上进行的。以盖达尔政府下台,议会取得初步胜利而结束。

  第六次人代会后,两大权力机构以各自的支持者为后盾,进行角逐。随着第七次人代会召开时间的接近,各派力量的活动更加频繁。双方势均力敌,在准也无法取胜的情况下,各方作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妥协。

  在议会和政府都作出姿态之后,叶利钦重演丢车保帅的作法。1992年11月24日,叶利钦解除了雅夫列夫奥斯坦基诺广播电视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免去了波尔托宁政府副总理和新闻出版部部长职务;解除了布尔布利斯国务秘书的职务。叶利钦以牺牲自己的忠实朋友和支持者为代价,企图在人代会上保住盖达尔政府及其既定的改革方针。

  可是,第七次人代会并没有给总统一种轻松的气氛。整个会场被支持议长的代表们主导着。会议上,不仅总统的报告遭冷落,代总理的报告受批评。而且,在讨论宪法修正案的表决方式时,出现了双方支持者在主席台上短兵相接、激烈争吵的混乱局面。虽然,在激烈的争斗中,叶利钦保住了任免政府成员和组建、废除和改组重要部委的权力,但是,总统却失去了自己力图死保的代总理盖达尔。

  两权之争第三个回合的较量,在1993年4月的全民公决中达到顶峰,总统和议会斗得难解难分,但总统略占上风。

  在痛失左膀右臂之后,叶利钦在第八次人代会上再次与议会交锋。经过一场恶战,大会否决了叶利钦就宪法修正案进行全民公决的要求,收回了第五次人代会赋予总统的特别权力,重新确定了宪法中限制总统权力的条款。面对强大的攻势和指责,叶利钦曾两次愤然离开会场。

  对此,总统决不会善罢甘休,特别是面对反对派势力的增长,他更加忧心仲忡。议会已成为总统的心头之患,必以除之而后快。为此,叶利钦苦思冥想,找到了三件铲除议会的利器:其一,实行总统治理;其二,提前选举立法机关;其三,通过总统制新宪法。

  1993年3月20日晚,叶利钦向议会投掷了第一把利器。他通过电视台向全国宣布实行总统特别治理。谁知,宪法法院裁决他此举是违反宪法,最高苏维埃则决定举行第九次非常人代会来对付总统实行弹劾。虽然叶利钦在人代会上最终免遭弹劾,但他的总统特别治理却被否决了。经过双方妥协。大会决定在1994年4月25日举行全民公决。

  全民公决的结果,尽管否决了提前选举议会的可能性,使总统的第二件利器难以使用。但是,总统本人及其总统推行的经济政策却得到了参加投票的多数公民的认可,使俄罗斯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利于叶利钦总统的变化。

  全民公决之后,围绕制宪问题,总统与议会展开了第四个回合的斗争。叶利钦乘全民公决略胜一筹的优势,准备投掷第三把利器——通过新宪法,结束"双重政权 "并存的局面。为此,总统步步紧逼,使议会只有招架之势,无回手之力。他撇开议会,另开制宪会议。试图在制宪会议上,一举取得通过总统制宪法胜利。

  但在1994年6月5日开始的制宪会议却不尽人意,断断续续进行了37天,才在7月13日通过了一部兼顾各方意见的新宪法草案。该草案虽在原则上肯定了两院制议会,但毕竟只是"半成品",总统制宪法依旧是遥遥无期。总统的第三件利器仍然不灵。

  1994年7月底,总统决定三件利器并用,与议会进行决战。他准备好了解散议会的命令后,便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1994年7月27日,叶利钦解除了得到议会支持:的巴兰尼科夫的联邦安全委员会部长职务发出了决战的信号。随后,他发表了要:向议会开刀的的激烈言辞。紧接着他又举行了大型记者招待会,历数议会罪状,宣布将在两个半月内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决战作了舆论准备。其后,叶利钦以鲁茨科伊有营私舞弊之嫌为由命令暂停其副总统职务,还颁布了屯关于俄联邦副总统代理俄联邦总统某些职权的命令》,规定没有总统的命令,副总统无权得到总统的权力。同时,任命被议会否定的盖达尔为第一副总理。任命戈卢什科上将为俄安全部长,任命洛博夫为安全委员会秘书,从而为决战作好了组织准备。最后,叶利钦还视察了捷尔任斯基师等两支部队,取得了军队指挥官对其效忠的保证。1994年9月20日晚,叶利钦以“协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为掩护。调动内务部队到莫斯科市,进行了临战前的预演,从而为决战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

  “白宫”曾经是叶利钦击败“8·19”事件的地方,他正是从这里走出,接管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然而在以后的权力斗争旋涡中,“白宫”已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白宫巴的议会官员已由昔日的盟友变成今日的对手。他决心再-次除自己政治道路上的障碍,甚至不惜流血、动武,尽管这样冒极大的风险包括他的政治声誉。

  当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1994年9月21日,叶利钦在签署了《关于俄联邦宪法改革命令》之后,于当晚8时发表了电视讲话,宣布解散议会,开始了铲除议会的最后决战。针对总统的行动。议会立即给予了反击。对此,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剥夺议会财产;封锁通往议会大厦一一白宫的道路。向白宫周围增派军警;切断“白宫”的供电、供水、供暖以及电话;并发出最后通牒。但议会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双方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在此期间,叶利钦拒绝丁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和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西二者的调停方案。两个星期后,1994年10月2日,议会的支持者与包围"白宫"的军警发生武装冲突。1994年10月3日,上万名议会支持者冲破防线,聚集在斯摩棱斯克广场。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在白宫露台上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随后,支持议会的群众和军人冲击了"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和莫斯科市府大楼,两名警察死于开道的汽车轮下。一时间,局势陡然又趋紧张,难以控制。

  这时,在莫斯科乡村别墅渡周末的叶利钦闻讯后立即返回市内,宣布市莫斯科市实行紧急状态,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并开除其军籍。随即调政府军于4日晨7时包围议会大厦。8时叶利钦终于下令:政府军发起炮火进攻。重型炮弹在议会大楼里频频爆炸。这座白色的大楼四处起火,黑烟冲天。700名特种兵在T一80重型坦克和3架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攻击下,攻下了“白宫”,迫使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等人向政府军投降。持续了一年多的两权之争,终于在叶利钦的重炮之下以议会的失败而告终。

  在叶利钦签署厂停止俄罗斯立法和司法机构工作的命令之后,俄:选举委员会宣布将于1994年12月12日举行新议会选举和对新宪法进行全民公决。1994年11月9日,叶利钦颁布了新宪法草案。这是一部总统制共和国的宪法草案,它赋予了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1994年12月l之日,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总统制国家政治体制为叶利钦控制局势提供了宪法保证。尽管叶利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但根据这一宪法,叶利钦至少将在总统位置任期至1996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