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顾圣婴-钢琴天才覆灭在政治旋涡之中

  像顾圣婴这样一个隐身于艺术象牙之塔的女子,一个心地纯洁如孩童的女子,当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来临时,她如何经受得起无端的冲击呢?!她的父亲在她十多岁时,因为历史原因而被打成反革命投入监狱这件事本身已经使顾圣婴像风中的树叶般惴惴不安了这个被富裕家庭娇养于温室里的花朵,面对这个急剧遽变的社会,简直惊慌失措了,她除了去单位上海交响乐团参加政治学习之外,所有的时间都惊恐地躲在家里,母亲亦然,弟弟亦然。 ...

顾圣婴-肖邦的石膏手模时时激励着她

  肖邦的石膏手模是由波兰艺术家取自病榻上的肖邦。用肖邦那非凡的手做出来的手模无比优美,它呈一种自然舒展的状态,向每一位观看它的人传送着一种优雅、艺术的气息波兰政府将肖邦的手模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在某些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最高奖的选手。   顾圣婴带着这件珍贵的礼物回国了,我猜想她一定是将它放在一个很稳妥的、目光随意就能达到的地方这只不会言语的手,以它的存在,在她的琴房氤氲着一种艺术的向上的气...

顾圣婴-主要经历

  1937年,顾圣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顾高地50年代因历史原因被捕,文革后平反出狱;母亲秦慎仪是原上海大同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高材生,父母只有她和弟弟顾握奇两个孩子,一家人住在上海一处优雅的别墅里。童年的顾圣婴无疑是幸福的,才5岁,顾圣婴就入读开设有钢琴课的上海中西小学,先后师从邱贞蔼、杨嘉仁、李嘉禄教授学琴,同时她还向马革顺学音乐理论,向沈知白学音乐史,文学则受惠于傅雷这个小姑娘...

将圣”李聚奎

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新生的共和国是一个将星闪烁的国家。说起李聚奎上将,现健在的老将军们都说:此人堪属将圣!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林彪问他怎样当好红一师师长,他说:红一师师长就是红军的第一师长!        李聚奎将军是参加平江起义的2000多名官兵中,最后一位谢世的老人。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     那是平江起义之后,国民党军队对起义部队...

李聚奎: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开国上将

1934年2月,李聚奎指挥红1师第1团(团长杨得志),冒雨疾奔福建建宁西北的三甲嶂,先敌抢占制高点,苦战一昼夜,以1个团顶住了敌3个师(陈诚部)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猛烈进攻,使阵地岿然不动。战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为总政治部的《红星报》撰写了《把第1团顽强作战的精神发扬光大起来》的社论,号召学习红1团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

开国上将-李聚奎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1995年6月25日),原名李新喜,中国湖南安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之一。 李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工兵营,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李跟随彭德怀参加平江起义,任红五军十三师七团排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李调往红三军,历任大队长、支队长、纵队长等职,10月任红九师27团团长。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整编后,李任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参...

友人追忆熊十力

  一九一九年我任北京大学讲席时,忽接得熊先生从天津南开中学寄来一明信片,略云: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一文,我见到了,其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不久,各学校放暑假,先生到京,借居广济寺内,遂得把握快谈此便是彼此结交端始。   事情的缘起,是民国初年梁任公先生主编的《庸言》杂志某期,刊出熊先生写的札记内有指斥佛家的话。他说佛家谈空,使人流荡失守,而我在《究元决疑论...

熊十力——著作

  《与友人论张江陵》(熊十力,撰)   《新唯识论 : 语体文本》(熊十力,著) (中华书局 1944)   《十力语要初续》(熊十力,撰) (东升印务局 1949)   《明心篇》(熊十力著) (龙门联合书局 1959)   《乾坤衍》(熊十力造) (中国科学院复印] 1961)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现代篇》(熊十力著/唐君毅著/殷海光著) (牧童出版社 1978)   《体用...

熊十力——治学精神

  我们看近现代主流学术,乃是形成了一种社群运作规程的科学活动。其本质上是科学性的、社会化的。虽然学术观点尽可以不必相同,但总有共同的纪律,共同的仪式,共同的关切点,共同的信念,甚至共同的刊物阵地、学会组织或师友网络,带领、推动大家做学问,你来我往地解决问题,开展学术,形成大致相同的理路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阶层存在的社会科层化、有序化与自律化机制。   再者,学术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旦...

熊十力——哲学观点

  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天人不二。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

傅其芳-相关奖项

  运动员时期   1954年,在布达佩斯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获男子单打冠军,并与王传耀合作获得双打第三名。   1957年3月,在斯德哥尔摩第2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作为主力队员,在团体分组赛中获全胜,从而帮助了中国男队最终获得团体第三名。   教练员时期   多特蒙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指导容国团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   1961年,北京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

傅其芳-含冤去世

  1968年,正值文革疯狂时期,从香港回到大陆报效祖国的3名乒乓高手--傅其芳、姜永宁、容国团被诬为特务嫌疑,遭受迫害后含冤死去。傅其芳自杀于1968年4月,姜永宁自杀于1968年5月,容国团自杀于1968年6月。他们不约而同选择的方式都是自杀,而当时被逼无奈自杀还要落下自绝于人民的罪名。   傅其芳、姜永宁、容国团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毅然从香港回大陆的。其中傅其芳曾经担任中国乒乓球男队教练,率队...

傅其芳-聘请入队

  国家体委初创时期,急需大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而当时用人是十分重视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许多体育人才就因为这个问题而找不到用武之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却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力排众议,大胆地选用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充实到新中国的体育队伍中来。   有一次,贺龙在一个会议上要求大家为发展体育运动举贤荐能。会后,有人向贺龙推荐说:上海有个人才,国民党里一个有军衔的...

开国上将李达:辅佐过五位元帅的传奇参谋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过这样一位传奇将军。他参加过长征,参加过抗战,参加过解放战争,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他几乎在我建军史上的各个战争时期,都在出任参谋长一职,累计任职时间更是长达40年之久;他曾经辅佐过五位共和国元帅,是中国建军史上辅佐元帅最多的参谋长;他足智多谋,战功显赫,有着超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屡建功勋。他就是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达。 李达出生于1905年...

姜永宁——难忍屈辱,惨死先农坛

  1968年5月10日下午5点,北京市体委专案组七八个人员从先农坛出发闯进了姜永宁家,先是大念什么人站在反革命立场就是反革命派的语录,接着向孙梅英宣布姜永宁已被专政。专案人员将姜永宁的家乱抄一气,并拿走了一包照片。   从那一包照片里,专案人员发现姜永宁少年时代拍的一张照片,衣服上有个小小的太阳旗。他们逼迫姜永宁承认是日本狗特务,姜永宁一再心平气和地解释:那时卖的衣服常有太阳旗,我和日本人...

临大事而不惑罹大难而不畏:"活地图"李达上将

李达将军(19051993),大高个儿,枣红脸,肥耳垂肩,慈祥可人。将军性温和,临大事而不惑,罹大难而不畏,极少动怒。凡遇不遂心事,只轻言三字:乱弹琴! 李达将军,本名李德三,陕西眉县横渠乡人(原属西安,今属宝鸡)。1926年考入甘肃平凉国民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于冯玉祥部先后任排长、连长和少校参谋。1931年12月,参加著名的宁都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虽历经磨难,仍追随共产党一生。 ...

姜永宁——兢兢业业,却成日本汉奸

  1968年春,文革的所谓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向很多无辜的人扑来。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大院里,战战兢兢的姜永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张大字报。一个比他稍稍年长的人用浓重的广东话低声地说:听说国家体委造反派已经把傅其芳专政了,将来咱们也麻烦。   和他说话的也是乒坛名将,叫王锡添。这两位宿将早在香港就名声大震,姜永宁直拍削球,足智多谋,号称狐狸精;王锡添横拍削球,骁勇善战,人称小霸王。不知哪位造反派得知...

姜永宁——心怀祖国,进驻先农坛

  在1956年进驻先农坛前。姜永宁与北京根本不沾边。他是1952年的香港男单冠军,这个冠军真是来之不易,他先在乒乓球房为别人拣球,后来又充当陪练,一步一个脚印才熬出了头。同年,中华体总广东分会邀请他代表广东参加第一次全国乒乓球赛,他取得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冠军。有人给他带话,贺老总希望他留下来,代表中国队比赛,他在香港的一切待遇都可以保留。   当时,姜永宁已是《星岛日报》的职员,在...

姜永宁——令人唏嘘的爱情

  姜永宁和孙梅英都是新中国第一代国球手,在世乒赛赛场上均留下过不俗业绩。正所谓球如其人,采用直拍快攻打法的孙梅英,其性格与她的球风如出一辙:果断、泼辣。而以削球打法著称的姜永宁则以坚韧、稳健见长。共同的事业,互补的性格使这对国球手从队友发展为情侣,并于1956年结为伉俪。   1966年,乌云笼罩了整个神州大地,海外归来的姜永宁被无端扣上日本宪兵队员的帽子,从此他受尽了造反派的凌辱和折磨,...

削球手姜永宁的四个第一

  1952年10月,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全国乒乓球比赛大会。会上一个用直拍削球运动员引起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只见他站在中远台,把对方攻过来的球,稳稳地削过去,一个比一个削的近网,使对方越攻越费力,产生急躁情绪而失误。往往一个球要打上十几个、二十几个回合。当对手放小球时,只见他一个箭步冲向球台一个快攻打得对手摸不着头脑。他就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归国华侨姜永宁。决赛中姜永宁战胜傅其芳,夺得男子单打冠军。这...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