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冯焕文-技术推广

冯焕文毕生从事蜂、鸡、兔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对专业十分热心,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工资收入菲薄,生活十分清苦的条件下,他在教书之外,一直坚持养兔场的饲养育种工作,从未中辍。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解放后,他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很繁重,但他仍在学校农场亲自培育蜂群,从不脱离实际工作。 他一贯重视科技推广工作,从30年代开始就积极向农村介绍推广优良蜂、鸡品种,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解放后,他担...

冯焕文-热心助人

冯焕文早年即同情革命,景仰中国共产党。30年代时,上海劳动大学和立达学园的教师中很多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他在这两校任教时结织了一些党员和进步分子,受到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他也为他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王任叔(即巴人)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租界捕房追捕,不能回家。冯焕文得知后就留他在自己家中住了多天,以后又帮助他安全离沪去香港。冯焕文因出版著作,与当时上海中国农业书局很熟悉。有一次他得...

冯焕文-畜牧教学

1939年南通学院迁沪复课,他应聘担任农科教授,讲授家畜饲养及家畜各论等课程。1942年南通学院恢复畜牧兽医系,他任系主任,就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和系的建设工作,制订教学计划,延聘专家教授,建立了一支阵容比较坚强的教师队伍。1946年他又兼任农科科长(相当于农学院院长)。1949年上海解放,他积极主持南通学院农、纺两科迁返南通复校,受到当时上海市军管会文教处的表扬。回到南通后,他担任新组建的南通学...

冯焕文-兔毛织物

1929年他迁居上海,在江湾水电路创办农场,种植果树,饲养蜂、鸡及安哥拉毛用兔,进行繁殖推广,同时在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兼课。1932年淞沪战争发生,江湾农场毁于日军炮火,劳动大学也被国民政府勒令停办。战争结束后,他在农场废墟上重新建立中华养蜂场,苦心经营,超过了原来的规模,并举办养蜂训练班,招收学员,边学习,边养蜂,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发展中国的养蜂事业作出了贡献。很多学员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

纪念程砚秋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发表讲话,并转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程砚秋先生家属及海内外嘉宾的问候。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出席会议。 刘云山说,程砚秋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弘扬民族精神不懈努力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辛勤耕耘、进取创新的一生。他独创的程派艺术,唱腔新颖动...

程砚秋寓所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6号,在胡同东段曲折处小细管胡同南口东侧,现院内为1栋有4...

程砚秋-主要剧目

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

程砚秋-艺术特色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

黄敬-相关逸事

一、 我和市委机要科长张学文同志在办公室,忽然黄敬同志推门进来,他冲着张学文逗乐地说:你怎么这样瘦啊!边说边用双手卡着张学文的脖子:我掐死你吧!弄得张学文同志不知说什么好:掐死我,不活了。不活了,怎么革命哪!黄敬同志说着就走了。那时候,黄敬同志是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长。 二、 市委在召开会议。休息时,黄敬同志到伙房去了,几个炊事员正在做饭,案板上有一盆肉。他走到那里,伸手捏了一小块肉...

杨思一-经历

1937年7月,杨思一经保释出狱,即回乡抗日。之后,他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并投入抗日斗争。上海沦陷后,他转辗到家乡诸暨,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恢复了党籍。1938年2月,任中共诸暨县工委书记。5月,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并任中共宁绍特委宣传部长。1939年1月,任中共宁绍特委书记。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委候补委员、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1月,中共宁绍特委分设,任中共绍...

中国造船工业的奠基人辛一心

辛一心(1912年~1957年),造船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对船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均有很深造诣。为开创当代中国的船舶设计、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学电机改考造船 在江苏无锡北乡辛巷,世代繁衍着辛氏家族。辛一心的父亲...

辛一心-主要贡献

1944年,辛一心受招商局的聘请,负责全局船舶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工作,上任后,即组建和改造船舶修造厂和电台,规划招商局6大江轮的大修工程,重新绘制并建立船舶技术图纸、技术资料档案和船籍证书。6大江轮江顺、江安、江新、江汉、江华、江建是抗日战争时冒险驶入川江的。在中国航运史上还未曾有过三四千吨大船驶过宜昌以上的。江华、江建两轮受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江华全船焚毁,江建被炸沉,后被捞起。当时由招商局...

辛一心-主要论著

1 辛一心.Mathematical Analysis on Wave Resistance of Ships(兴波阻力的数学分析).交大造船,1946(1). 2 辛一心.轴之回转.交大造船,1947(2). 3 辛一心.船之阻力.上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丛刊之一),1948. 4 辛一心.船体强度(附水波).上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丛刊之 二),1948. 5 辛一心.Not...

王统照-五四运动

王统照是五四运动的儿子。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是王统照发展的动力和起点。五四,又是中国唯一的青春时代。青春气象,是五四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五四所造就的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气质风度,也是王统照个性气质最引人注目的总体风貌,在五四前后就尤其明显,尤其充分。 他出生于鲁中的诸城相州,那里的自然环境是平平的,既无高山大川,又非交通枢...

王统照- 著作目录

一叶(长篇小说)1922,商务 雪潮(诗集)与朱自清,叶绍钧合著,1922,商务 死后的胜利(话剧)1924,商务 春雨之夜(短篇小说集)1924,商务 童心(诗集)1925,商务 号声(短篇小说集)1928,上海复旦书店 黄昏(长篇小说)1929,商务 霜痕(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北国之春(散文集)1933,神州 山雨(长篇小说)1933,开明 ...

王统照-大事年表

1913年就读于济南育英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1921年初,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1922年大学毕业,曾担任大学讲师和中学教员。 1922年发表五四以来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一叶》,次年又写出《黄昏》。这两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绅商地主的罪恶,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评...

邓植仪-主要论著

1 邓植仪.番禺县土壤调查报告书.广州:广东土壤调查所,1932. 2 邓植仪,陆启先.东莞县土壤调查报告书.广州:广东土壤调查所,1934. 3 邓植仪.广东土壤提要初集.广州:广东土壤调查所,1934. 4 邓植仪,彭家元.土壤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组,1935. 5 邓植仪.论吾粤实业与实业教育.广东省教育会杂志,1924,2(4):15. 6 邓植仪.研究土壤分类的新...

邓植仪-广东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邓植仪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土壤学家,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农业教育家。他对当年中国农业教育的落后状况极感忧虑。他深知,农业教育是发展农业的原动力,农业教育不发达,则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无发展希望。他强调指出,要改变我国农业之落后面貌,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教育。一所高水平的农业院校应能真正负起解决农业生产重大问题之责。 艰苦创业,勇于开拓 广东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发展历程是和邓...

邓植仪-中国土壤学科的先驱

邓植仪是一位学术造诣专深,具有组织领导才华的土壤学家。他深知土壤问题乃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重视发展土壤科学。因此,他数十年如一日,把汗水洒在祖国大地上,不间断地从事土壤调查和土壤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现代土壤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广东土壤调查所 邓植仪一向重视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他认为,欲科学化其农业,必首先建设有系统而充实之农业科学机关以为中枢。1930...

邓植仪-为振兴农业开展调查研究

邓植仪深知,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之盛衰,关系于国计民生至重且大。他十分重视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农业的改进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改变过去缺乏详细之调查,无精确之统计,茫然无可考,无可凭借的状况,应以调查所得资料,作为改良农业的根据。 组织领导广东分县农业概况调查 1920年,他出任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伊始,立即在试验场增设调查科,积极组织领导广东分县农业概况的调查...
  共13485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