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陈莲笙——序跋

  《道风集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增订本)》原序   余弱冠入道,深知道教义理之深邃,道术变化之奥妙,斋醮仪范之恢宏。做一个道士,唱念做之技艺件件要驾轻,琴棋书画之功夫桩桩要就熟。因此,做道士很难。   学成之后,余厕迹于海上道门,出入于社会各阶层。在旧社会熟睹十里洋场,风雨飘摇,深知社会变化之迅速,生存之维艰。因此,道教之生存也很难。   今,余已耄耋之年,欣逢盛世,国运昌隆,人民安泰,...

陈莲笙——文献著作

  《太岁神传略》 作者:陈莲笙,黎显华,张继禹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   《上海道教音乐集成第一卷》 作者:陈莲笙主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道风集: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增订本)》 作者: 陈莲笙 上海辞书出版社

共和国最年轻的上将刘震

1935年8月,红25军长征进入了甘肃和陕西交界的双石铺。群山逶迤中溪流飞溅,如银带环绕,玉碎珠鸣。一天,徐海东指点着附近的群山峻岭,对到军部开会的干部说:这里就是三国马谡失街亭的地方。这样好的地势,马谡为什么守不住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谡没有认真观察地形,不靠山近水扎营。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要有一双会学会看地形的眼睛!徐海东军长的这番话,刘震将军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刘震将军写的回忆录里有如...

张广友:大饥荒见闻录

  在中国当代史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三年自然灾害,或者三年困难时期它指的是一九五九,一九六零,一九六一年,这三年的时间里,爆发在中国山东,安徽,河南,甘肃等地的大饥荒。今天仍旧有很多人,是那场灾难当中重灾区里的幸存者。我们的讲述者张广友也是其中的一个。   那时候张广友刚刚大学毕业,成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他是作为紧急救灾的干部下放到了重灾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把在大饥荒里的见闻和经历,完整...

刘震上将

刘震(1915-1992),原名刘幼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15年3月3日,刘震出生在湖北省孝感县东北的小悟区小悟乡刘家嘴。在贫寒的家庭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30年3、4月间,孝感东北部的革命运动迅猛发展,刘震在这个时候参加了赤卫军。在斗争中,刘震逐渐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队...

张广友:新华社里三十年

  一   当张广友成为新华社记者后,他感到很孤独、很苦闷。   因为他发现,他所在的新华社国内部虽然只有80多人,但是几乎都是资历较深的老新闻工作者,其中70%以上是战争年代参加工作的,90%是党员,30%左右是行政13级 (局、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像他这样既没有资历,又是外行的很少。   最难受的是,由于我不是党员,一开党员会我就得自觉地离开办公室,到别处去回避。那时党内会议也多,差不...

我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刘震上将

空军学院的创始人   1952年9月26日,刘震奉命调回国,出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接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   1954年3月,刘震调任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同年10月,刘震进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5年9月的首次授衔中,刘震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授予上将军衔时,刘震年仅40岁,比他小的上将也只有萧华...

江晓天与“三红一创”

  说起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有口皆碑的是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八部,前四部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   红岩》《创业史》,后四部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那时中青社的文学编辑实力与人文社相当,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中青社担负文学图书编辑工作的只有一个编辑室。担任当年该室主任的江晓天生前接受我采访时说,中青社是靠青年英雄故...

淡泊平生范吾俦——悼念江晓天同志

  我们的朋友,我的兄长般的朋友江晓天同志走了。就在10月7日,重阳节的早上。他的老伴李茹送他去医院,走出门,在公寓电梯的轮椅上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他走得很突然,但很从容。他在病中留下遗言:他走后,丧事从简,不要麻烦组织和亲友,让他一个人静悄悄地走向远方。他嘱咐: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让他同女儿1975年在南海舰队牺牲的烈士靳虹为伴。李茹平静地讲述着晓天的最后时光,让朋友们动容,肃然起...

为你骄傲——我的老朋友江晓天

  江晓天,这个被文艺界、出版界朋友们誉为京城名编的人,走完了他82年的一生,在重阳节(10月7日)的那天,本该相约去登高的,他却独自到天堂去了。他走得很平静,很安详,很从容。他的老伴李茹大姐在他去世的当天打电话来说:这两天他身体很虚弱,我就带他到医院去看医生,还没有走出电梯呢,他就在轮椅上睡着了。悄悄地,告别了人世。无疾而终,尽其天年。走得平静,无怨无悔。他留下的是一生清白、一世淡泊的美名。 ...

孔德成-评价

  一位书法家,在世的时候以书品和人品誉满书坛,离别同道和学生以后,风范依然,神韵长存,精气催人,这并不容易,但是胡问遂做到了。一位书学教育家,在世的时候曾牵动千万只习字之手,升华千万人的书法审美情趣,逝世以后,千万只习字之手和千万人的审美情趣依然不离笔墨纸砚,并和孔德成的书道墨论汇聚成壮丽的水墨轨迹、文化风景,这并不容易,可是孔德成做到了。每次目睹书艺大展和上百学子舒心挥毫的书坛盛事,都有这...

孔德成-艺术成就

  期刊论文   1956年7月,论儒家之礼,《民主评论》,7卷13期,页1-6。   1956年10月,如何读经,《中国一周》,336期,页4-7。   1958年6月,论儒家之礼,《青年年会学术论文集》,页248-260。   1958年10月,论儒家之礼,《幼狮学报》,1卷1期,页14。   1960年10月,孔子的政治主张与伦理学说,《建设》,9卷5期,页10-11。   ...

孔德成-文化艺术

  山中岁月时来往;   世外风云任卷舒。   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   万木长承多雨露;   四邻尽是老农家。   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俭勤,择朋友,有宜于己;处事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自勉   孔德成撰题联   从正好为天下雨;民交喜又古人风。题山东省曲阜县孔府前堂楼东里间   此联是孔德成自我表述其志向的。从是随从,顺从的...

八千湘女上天山 王震为部下家乡招亲

王震在新疆 湘女们与首长在一起   王震,1908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有着辉煌的一生。二万五千里长征队伍中有他的身影;率三五九旅驻南泥湾屯垦;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九死一生;率军进疆,屯垦戍边;指挥修建鹰厦铁路、黎湛铁路,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率十万官兵,挺进荒原,开发北大荒;领导海南、云南橡胶生产。为改革开放做出重大贡献,1988年任国家副主席。  ...

天师嗣位之争

  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经韶关、广州、澳门、香港等地,辗转到台,驻于台北市大龙峒觉修宫,创立台湾省道教会,设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室。由于长子张允贤早年病逝,于是命张源先退役学道。1969年,张恩溥过世,由张姓在台族人、江西籍立法委员推张源先继任。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在南投县国姓乡另建天师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已无天师之职。后有张恩...

世纪老人薛耕莘:保护江苏省委的巨款

  与透露情报、间接营救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所不同的是,薛耕莘还多次直接参与救助被捕中共党员,并且无意之中为我党立了一大功。   1934年11月的一个夜晚,上海卢家湾法捕房三楼政治处突然来了几个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人,他们手持法租界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的拘票,声称在法租界侦查到了一名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姓李,是负责分管共产党江苏地下组织财政的。   薛耕莘听了,立刻联想到宋庆龄女士曾向...

世纪老人薛耕莘:坐上法巡捕房的第三把交椅

  薛耕莘是个混血儿。1904年,他出生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父亲薛仲江曾担任浦东陆家嘴英商鸿源纱厂棉花部主任,母亲是英国人。   薛耕莘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将其送往比利时读书。   1917年,他13岁时,一封告知母亲病危的电报出现在他面前。他急忙赶回上海,见母亲最后一面。   你爸爸是中国人,你要热爱你爸爸的祖国,不要受你舅舅影响加入英国籍。中国是个有高度文明...

宋时轮将军年少时

宋时轮将军祖籍地湖南醴陵市,城西渌水之滨耸立着一座颇有名气的仙岳山,亦称西山,于是西山渌水自然成为当地人文景观的缩影。近代以来,醴陵这块山灵水秀的热土,孕育出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宋时轮是这些风云人物中兼具文韬武略的将才,尤其令家乡人民骄傲和欣慰。   1907年农历八月初三,醴陵城北20公里处的丁姑山下宋名德家又添新口,生一男孩。此前,宋家已有一男孩宋方桂和一女孩宋福英。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

宋时轮率第9兵团全歼美军建制团

宋时轮上将(1907-1991) 湖南省醴陵县人。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萍醴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红三十五军参谋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军参谋长兼六十一师师长,红军大学第二大队大队长,红十五军团作战科科长,红三十军、红二十八军军长。参加了...

百尺无寸枝 一生自孤直 宋时轮的3次入党经历

1934年初春,宋时轮踏进了红军大学的校门。红军大学设高级指挥、上级政治、上级指挥、上级参谋4个科,宋时轮被编到上级参谋科。 一个多月后,红军大学遵照《优待红军家属条例》的规定,组织学员礼拜六帮助红军家属挖泥塘。宋时轮负责挑,另一个学员负责上泥。负责上泥的学员,每担都装得很满,并且逐担增加。连泥带水挑了几担之后,宋时轮对上泥的学员说:太重了我挑不起,你以后少装一些泥。结果,下一担装的更多更...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