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一心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7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中国造船工业的奠基人辛一心

发布时间:2010-01-29 10:38:4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辛一心(1912年~1957年),造船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对船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均有很深造诣。为开创当代中国的船舶设计、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学电机改考造船

    在江苏无锡北乡辛巷,世代繁衍着辛氏家族。辛一心的父亲辛伯森,自小读书,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废除后,他考进无锡锡金师范学堂读书,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后出任无锡东林学校校长。

    1912年,辛一心出生。五岁时就被父亲送进乡间学堂读书。1920年,八岁的辛一心随父从乡间迁入无锡城中,进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在父亲身边,辛一心的生活被安排得紧张而有序。

    1930年,辛一心小学毕业,考入了江苏省立第一中学,这所中学位于南京。他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一人来到南京求学。高二时,辛一心就产生了考大学的念头。那时考大学,必须要有中学毕业的文凭,辛一心没有文凭,便模仿他的同学,假造了一张河南开封的中学文凭。持着这个文凭,他参加了高等考试,结果一举考上清华大学。由于中学文凭是假的,他很担心被校方查出,便始终不敢入学。

    1930年,辛一心进入交通大学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公用局工作。那些年,国民政府为了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不断派出公费留学生。1936年,工作刚满两年的辛一心去投考中英庚款第四届公费留英生。在考试前选择报考专业时,他费了一番苦心,因为在交通大学时,他学的是电机专业,招考的专业只有桥梁、机车、航空和造船四个专业。这些专业他都没有学过,而前三个专业在国内的院校中都有开设,只有造船专业在国内所有院校中都不开设,为使自己在竞争中不至于吃亏,他报考了造船专业。结果,他如愿以偿,以平均80分以上的成绩荣登榜首。

    1936年8月,辛一心满怀希望,在上海登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扬帆出海,直驶英伦。

    在英国参与巡洋舰的设计

    辛一心被分配到纽卡斯尔杜伦大学王家学院学习造船,攻读造船工程硕士学位。1938年,经过两年学习的辛一心顺利地获得了造船工程硕士学位。他感到,在杜伦大学所学的,都是民用船舶的建造技术,没有涉及军舰的建造,而军舰的建造水平,在世界海军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代表了世界造船的最高水平。将来要想急国家所需、备国家所用,还必须掌握军舰的建造技术。况且,英国的军舰建造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前列的,此时正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他下决心要调换学校,学习建造军舰。当时在英国,普通的大学都只教民用船舶的建造,不教军舰的建造,只有一所军事学院专门讲授军舰的建造技术,那就是著名的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然而,要进入这所学校又谈何容易。首先,按照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规定,要拿到学位至少要学习两年的时间。而按照中英庚款公费规定,留学期限是三年,此时辛一心已经学习了两年,还剩一年,因此他要进入该校,还必须延长一年的留学时间。其次,普通留学生要进入军事院校学习,还必须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对辛一心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困难的,但他毫不灰心,开始为此进行努力。他找到中国驻英当局,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也许他的精神和执着感动了当局,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局的大力支持,很快为他延长了十个月的学习时间。同时,驻英大使馆派出海军武官与英方交涉,也顺利解决了问题。这样,1938年暑假过后,辛一心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大门。

    皇家海军学院位于伦敦郊区的泰晤士河畔。这所历史悠久的海军名校,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国海军中的优秀青年来这里深造。辛一心十分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回忆这段学习生活说:“功课很是繁重。除了造舰课程之外,大部分力量都花在数学力学上。我在数学力学和以后的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在这里两年的学习,是得益很大的。我在这里参加了航空母舰的甲板烟漫的研究工作。我做了一些关于弹性以外的研究工作,我也做了一个16000吨重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假期内也曾到台文港海军船坞实习过。当时我加入了英国造船工程师学会。在1939年至1940年的英国造船工程师学会的年刊中,还可找到我的名字。海军学院有名的力学教授海格博士,在1940年东北海岸工程和造船工程师学会所发表的论文中,曾两次引用和提到了我的名字和研究成果。”

    1940年,辛一心的学习已经接近两年。此时,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暑期后,辛一心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主持修复六大江轮

    1943年,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了造船系,急需造船方面的教师;同时,轮船招商局在重庆改组,到处寻觅造船技术人员。于是,两个单位一起电邀辛一心。辛一心考虑到,前往重庆不但可以继续教书,而且还可以从事造船的实践活动,对国家的造船事业是有好处的,因而,他接受了聘请。1944年暑期,他来到重庆,由于重庆交通大学和招商局事先已达成协议,辛一心可以一边在交通大学担任教授,一边在招商局担任工程师兼工程课长,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在招商局工作,后来他又担任了船务处副处长兼机器厂厂长。

    辛一心到重庆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侵华日军已经露出了失败的征兆。为了支持抗战,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加紧修复废旧船只,重点是修复在川江的六大江轮,投入资金六亿两千万元,并建立了唐家沱船舶修理工场。抗战爆发后,招商局的各种轮船大多数被日军摧毁,仅剩“江顺”、“江安”、“江新”、“江汉”、“江华”、“江建”等六艘4500吨左右的大江轮。由于日本海军已经控制了长江航道,六艘江轮无处可去,被迫冒险驶入川江,寄泊于重庆唐家沱。由于船的吨位太大,川江枯水季节到来时,各船只能坐墩于沙滩之上。日军大规模轰炸重庆时,六艘江轮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江华”轮全船焚毁,只剩一副钢壳;“江建”轮被炸搁浅,后经捞起。修复这六艘江轮,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也是当时重庆最大的工程。对此,交通部长俞飞鹏和次长凌鸿勋都十分重视。他们将辛一心召到部里,说明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并规定在1945年枯水前一定要将六艘江轮修复下水。这样,策划并执行修建工程的艰巨任务就落到了辛一心的肩上。

    然而,修船工作是在战争时期展开的,机器设备、配件物料、技术工人都十分缺乏,船舶的移动要依赖旧时的霸王车,靠人力拖曳才能完成。在这样的条件下按期修复六艘四千余吨的大船,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辛一心及其同事们,率领工人们昼夜加班,不休不眠,相互鼓励,使修船工作进展顺利。1945年8月15日,正在工地上忙碌的辛一心得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他欣喜若狂,派人买来了鞭炮,狂欢一夜,庆祝胜利。10月,六艘江轮陆续修复下水,尽管没有赶上支援抗战,但被立即用于国民政府光复上海的工作。

    1945年11月,辛一心乘“江建”轮随轮船招商局以及交通大学复员回到了上海,继续担任交通大学的教授,并出任了招商局的总工程师。回到上海后,他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教学和船舶修造实践的经验,先后写成了《船之阻力》、《船体强度》两本书,创办了《中国造船》杂志,从而成为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理论的先驱。

    上海解放前夕,埋头著述的辛一心逐渐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在他的学生、招商局技术人员、中共地下党员朱谷人的策动之下,毅然拒绝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技术人员留在了上海。不仅如此,他还积极设法阻止国民党政府将上海的造船设备运往台湾。当时,招商局中最精良的设备是修理船,它相当于一座修造工厂,国民党政府企图将其拖到台湾。朱谷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到辛一心等人商量对策。大家一致认为,要避免修理船被拖走,最好的办法是将修理船进坞修理,因为一进坞,修理船的命运就掌握在了工人手里,再也没有人能够拖它出坞了。辛一心果断、大胆地行使自己的职权,批准将修理船送进船坞,使国民党政府的拖船企图没有得逞。

    中国造船工业的奠基人

    上海解放后,辛一心仍然继续着他的双重身份: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和轮船招商局总工程师。他一方面在船舶修造和设计实践工作的同时,开拓着造船科学研究的事业;另一方面,他在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著书立说,奠定造船科学理论的基础。

    1949年5月,招商局由军管会航运处接管,辛一心在担任船舶修造处处长的同时,又出任了修理打捞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1950年,中国船舶工业局成立,辛一心担任设计处处长。1953年,他又担任了船舶产品设计处处长兼技术处处长。在这一时期,船舶设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1955年由他领导设计、建造的沿海小港客货船“民主十号”,排水量2600吨,船长80米,吃水4.27米,载客500人,载货500吨,是我国第一艘自己设计建造的较大海船,拉开了中国建造海洋运输船舶的帷幕。为此,辛一心荣获一机部产品设计特等奖。之后,他又主持设计了5000吨级沿海客货船、货船、油船、挖泥船、拖网渔船、沿海拖船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设计建造万吨巨轮的设想。

    在辛一心倡导下,船舶工业局成立了船模试验所筹备处,由他担任主任。他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先后写信给瑞典船模试验池的那特斯脱朗教授和荷兰船模试验池的范·腊美伦博士,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他的努力下,船模试验所终于于1954年建成投产,后改称造船科学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所船舶科学研究机构。该所拥有研究人员190余人,设置了船舶流体、结构、船机、导航、消磁、仪表各研究科室,并开始了空泡水筒的设计和建造。同时,他还在酝酿着建立中国第一个大型船模试验基地。

    1957年,辛一心作为国务院组织的赴英技术经济代表团的成员考察英国的造船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考察期间,他突然发病卧床不起,经诊断为肺癌晚期,代表团决定提前将其送回国内。回国后,他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但病情不断加重,于12月16日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所表示的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亲手设计和建造中国的万吨巨轮以及建立中国第一个大型船模基地。

    (马骏杰/文,摘自《名人传记》)

    (2002年05月11日 13:55)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