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少年英才

在血缘上来看,萧衍和南齐皇室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宋书》、《...

黄武汉-回国报效

1945年初,黄武汉在成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重庆国民政府主持的工程技术人员公费赴美实习和留学英国考试的双重资格,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年盛夏,他飘洋过海来到了英国。不出所料,二次世界大战带来食品的普遍匮乏,每人每月只配给两个鸡蛋,有鱼吃,却是鲸鱼。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技术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德军飞机之所以无法突破英方的空中防线,微波雷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事实上微波技术也成熟于这一时期。黄武汉在G.E....

南朝无厘头皇帝萧宝卷

南朝齐皇帝萧宝卷是个很无厘头的皇帝,千把年来,一直到周星驰,才稍稍能和他比肩。萧宝卷出游时,总是穿得像个上台表演的魔术师,随从数百,呼啸飞奔,不避雨雪,随手就舀路边的积水来喝。小皇帝又爱玩担幢的游戏,作白虎幢高七丈五尺,左臂右臂来回担玩,不过瘾,又把几十斤重的白虎幢移到牙上担玩,折掉好几颗牙齿,仍旧没完没了。 他后宫中有一个叫潘玉儿的,妖冶绝伦,体态风流,还有一双不盈一握的小脚。萧宝卷把她...

胡先骕-人物年表

1894年 农历四月二十日生于江西南昌。   1897年 在家中后园培英书屋从师受业,习《三字经》、《千字文》等。   1898年 读《论语》、《诗经》等,习对对子,五岁就有神童之誉。   1902年 父亲病逝于南昌旧居,享年四十八岁。   1904年 奉母命赴南昌府应童子试。   1906年 科举制度废除,得沈曾植关顾,入南昌府洪都中学为插班生。   1909年 春,考入京师大...

萧鸾的先扶后杀

萧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儿,一向生活俭朴,行为谨慎,又博学多才,甚有才能,因此一直得到信任和器重。齐武帝萧赜临死时,因为太子已经先他而死,于是立孙子萧昭业为太孙,并遗诏让萧鸾处理一切政务。然而当时有一个叫王融的却封锁皇帝遗诏,并下令不许萧昭业进宫,企图扶立另一人当皇帝。萧鸾闻讯后,急忙赶往皇宫,驱开拦阻的卫兵,拥着萧昭业登上金銮宝殿。 谁知这个萧昭业竟是一个十分虚伪又荒淫昏庸的人。他在老爸...

蔡楚生:为电影的一生

一      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蔡楚生原籍广东省潮阳县,1906年生于上海。6岁随父母回到广东,在农村度过了童年。12岁起到汕头市的一个商店当学徒。他积极从事工会宣传活动,并且喜欢戏剧、电影。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因从事工会活动受迫害,不得不逃离广东,来到上海。   在上海过了一段近似流浪的生活后,蔡楚生进入了小小的华剧影片公司,担任临时演员、场记、置...

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的命运

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瘟疫般地蔓延全国。安徽大地粮食歉收,饥荒遍野。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心急如焚,苦苦思索如何拯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事实证明公社化于事无补,还有另一条路能够行得通,那就是分田到户。 在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会议上,曾希圣毅然提出按劳动力分包耕地,按实产量记工分的联产责任制办法,这个办法实质就是包产到户。 那年正月初五刚过,曾希圣亲自带着省委工作组下去,选择合...

将星初起

王耀武很善于人际关系,又能打仗,因此仕途非常顺利。到1930年9月,他已经作了团长。此时他历任上级,包括何应钦刘峙对他都很有好感。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奉命参加第四次围剿,结果被红军围在宜黄。当时新任旅长柏天民准备撤退,蒋介石也批准了,王耀武却劝说旅长不要撤退。因为红军善于打援,善于野战,与其弃城野战,不如死守。最后32旅守了宜黄24天,土红军多次攻城,连续激战,到底没能拿下宜黄-说起来...

随父出征

东晋初年,一户萧姓人家自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市峄城镇东)南迁至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定居下来。此后萧姓人不断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庞大的萧氏家族。东晋帝王因萧氏家族的庞大在此侨置兰陵郡,人们便将萧氏称为南兰陵人。至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萧氏后人萧承之(萧道成的父亲)官至汉中太守。一天,宋文帝刘义隆与彭城(今徐州)大将军刘义康兄弟二人因朝务发生激烈冲突,宋文帝一怒之下将刘义康贬为江州刺史,出镇...

吴溉之轶事

吴溉之(1898-1968),平江县爽口乡郊源村人,1924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25年入黄埔军校,随后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历任红五军纵队长、红三军团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局秘书长、八路军总政组织部长兼军法处长、军委锄奸部长、通化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等职。      警卫南昌起义指挥部      1927年4月,吴溉之被调往上海总工会任政治宣...

刘彧借腹生子

刘彧少年的时候风姿端雅,很早失去了双亲,被太后养在宫内。他好读诗书,爱好文艺,曾撰写《江左以来文章志》,在世间流传。   前废帝刘子业生前一度把他视作隐患,屡次试图除去他。刘彧身体肥壮,刘子业称他为猪王,在地上掘坑注入泥水,把刘彧的衣服脱光扔进坑里。再用木槽盛饭拌以杂菜,命他像猪一样爬在地上吃。一次刘子业还命令左右剥光他的衣服,绑住手脚抬进厨房去杀死。幸亏建安王刘休仁赔着笑脸打圆场说:这头猪...

刘子业轶事

宋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当着大臣的面指着他父亲孝武帝的画像说:此人好色,不择尊卑!其实他自己在性方面更是变态。刘子业在御花园中,拉来宫里的宫女,让她们全部脱光衣服在湖光山色之间追逐嬉戏打闹,自己在一旁观看。刘子业还与自己的亲姐姐山阴公主有染,并为了省事,授意山阴公主毒死了她的丈夫。另外,刘子业还把他的亲姑母新蔡公主娶为夫人,日夜侍寝。   刘子业即位的当年冬天,他下令将京城里所有的王妃和公主叫进...

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的开创人之一

曾省,我国著名农业昆虫学家。他在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他开始从异地引入大红瓢虫,建立人工自然种群获得成功,为我国国内天敌异地引种开创了典范。他分离出杀螟杆菌,并应用于水稻生产,为害虫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他还将家畜寄生虫的防治方法移植到柞蚕寄生蝇的防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对小麦吸浆虫等防治的研究也有较深造诣。   曾省,又名曾省之,1899年9月生于浙江省瑞安县一个农民...

姚桐斌之死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

陈其瑗与司徒美堂的友谊

从 1927到1955的近30年岁月中,美国华侨教育家陈其瑗先生与致公堂元老司徒美堂先生结下了患难与共的战斗友谊。两人的出身经历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但为了追求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却走到一起来了。不论在美国三藩市、纽约和香港、北京,风云激荡,历史巨轮向前飞奔,政治环境不断变换,两人都能相濡以沫,共同前进,最后安息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尊崇。 不佞曾先后在两老身边工作,缅怀往...

出生年的问题

刘劭其实并不是在元嘉三年生的,因为他出生时正值刘义隆在服父丧,于是一直到丧期结束,于元嘉三年闰正月时正式宣布长子诞生。因此其生年应当在永初三年(423年)以后一直到元嘉三年以前,应该略大记载上出生年份一到两岁。

文化贡献

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士族和劳动人民纷纷南下。在三国、两晋南方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南朝统治者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相继建立了四个王朝,并使传统文化不但得以保存,而且还有新的发展。刘师培说:魏晋以后,南方之地学术日昌,致北方学者反瞠乎其后(《南北学派不同论》),指的就是这一重大转折的开端。  儒学极盛于东汉。伴随着东汉王朝的土崩瓦解,学者们崇尚刑名家的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魏晋之际玄学...

当政业绩

刘裕当政位时期,吸取了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帝位,这也显示了这位创业之君的治国才能。   在吏治上,刘裕于永初二年(421年)三月,规定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兵士不在此限( 《宋书武帝本纪》 )。这是由于东晋末年,置官滥乱,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刘裕及时对此进行了制止。在法制上,刘裕对东晋以来苛刻的...

英雄事迹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冉瞻寡不敌众,被俘。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

阎宝航的传奇故事

战略情报员身份之谜-----阎宝航的故事   获取最高机密   1941年6月,延安,中央社会部,机要人员紧握着一份刚刚翻译成俄文的绝密情报 。很快,情报被交到一名苏联红军的高级军官手中。这份电报是周恩来从重庆发给中央的,电报上说德国要在6月22日进攻苏联。   1940 年12 月18 日,一个突袭苏联的计划秘密完成。德军统帅部调集了152个师和3个独立旅,总兵力达到史无前例的30...
  共1346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