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郑周永-建筑起家

1950年1月10日,现代汽车和现代土建正式合并,成立了现代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刚好朝鲜战争爆发,郑周永接了不少美军的工程,获得了很大利润。但是,上天又一次将挫折摆到了郑周永面前。 1953年4月到1955年5月的高灵桥工程就是他面临的一次大困难。高灵桥工程是政府主持的,因为处于交通要道,很难施工,但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经过几多周折,郑周永申请到了这个工程,但做起来就难多了。的现代建设虽然...

马季作品集

拔牙 百吹图 彬彬有礼 成语新篇 传摇 吹牛 打电话 登山英雄赞 多层饭店 儿女赞 反正话 哥俩好 跟谁结婚 狗熊大象 画像 讲礼貌 哭的艺术 劳动号子 老少乐 老少乐 礼貌 论捧逗 卖布头 美 妙语惊人 闹公堂 女队长 攀亲 请医生 绕口令 三比零 说一不二 四字歌 特种病 外国 万紫千红绕营房 王金龙与祝英台 五官争功 五官争谦 戏剧杂谈 新地理图 新桃花园记 学评戏 学...

郑周永-传奇经历

1935年,郑周永四次离家出走,他只身来到仁川码头做苦力,在汉城当过近一年的工人,最后又在一间米店寻得待遇较好的工作,得以安顿生活。这是他多次离家出走的第一次转机,郑周永未满20岁。郑周永在米店干活勤奋深得老板赏识,并与一些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1938年,米店老板生了重病,而惟一的儿子又游手好闲,所以便免费将米店交由这位身无分文的打工仔来管理。一瞬间,他从伙计变成了掌柜...

马季留下的精神遗产

马季是相声艺术承上启下的一代大家。他去世后不久,他的艺术自传《一生守候》出版了。作为一位相声艺术家,书里所写的人和事当然与他所从事的相声艺术直接关联。但读过之后,给人的感受和冲击,主要不在于他对相声艺术的杰出贡献,而是他对人对事的操守与态度,以及蕴含在这些操守与态度之中的精神与思想。   研读《一生守候》,你会发现:马季实在是一个单纯、耿直、正派而又诚实的人。比如印在封面上的他那句流传...

马季的传奇一生

他带着自己一生的苦乐甘甜而去,留给世人的却是无穷的欢乐。 1959年,马季在表演单口相声。 1964年,马季和于世猷搭档表演。 80年代,马季和唐杰忠搭档表演。 马季在1984年春晚上推销宇宙牌香烟。 2004年,马季和刘伟在天津演出。 学徒生涯成笑星 马季1934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 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和表演艺术家,近...

回忆马季的时代精神 遥想中国曲艺的黄金时代

走的前一天,我还跟他通电话,他跟我说:字儿写好了,来拿吧。说起和马季(马季新闻,马季说吧)先生的最后一次通话,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不胜唏嘘。第二天就是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庆典,拿回来我一看,心里就琢磨,他怎么偏写这个?吴文科摇摇头,叹口气对记者说:你们这个年纪体会不到呀,一过中年,对这些事就敏感起来了。其实,在记者看来,那四个字非常普通:我爱曲艺。   几个月前,吴文科刚刚感...

盛田昭夫-杰出贡献的荣誉

盛田先生旺盛的活力、可亲的品行使他在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地都形成了广泛的个人关系基础。他为架起日本与各国交流的桥梁而不懈奋斗,尤其是努力帮助日本建立广泛的经济关系,以使日本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盛田先生以坦诚和平易近人的方式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信仰,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的几个日本人之一。因此,盛田先生的言论总会引起注目。 作为日本商业社团的代表,盛田先生担任各种会议的主办人,...

怀念马季:牧鹅少年的天鹅绝唱

如果紧跟形势这四个字有些贬义的话,那么请在评价马季相声的时候,把形势更名为时代。形势意味着一些自上而下的不可违背的要求,而时代则把有时效性的符号一网打尽。马季的相声里充满了这类符号,尤其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特种病》、《人浮于事》、《招聘》等讽刺段子里屡屡出现让人感到格外熟悉的时代信息,直到头些年的《富了以后》依然如此。   21世纪初的马季很少露脸,《富了以后》堪称他的绝唱,用普通话和倒...

盛田昭夫-盛田昭夫的商业思想

幼时显露经商天赋 盛田昭夫出生在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里,到他父亲这辈,家庭开设的日本清酒公司在名古屋已经是非常有名气了。耳闻目睹以及天赋使然,盛田昭夫小学三年级 的时候就显露出经商的才能为同学设计别致的小纸贴风行整个学校,最终成了同学们的抢手货,并且还得事先预订才行! 二战期间,为了躲避日本的兵役,盛田昭夫挂名到一家日本军队的研究所打杂。在那里,他认识了日后索尼公司的另一位创办人,并且成为...

马东忆父亲马季:痛别时才懂得父爱

马东出生在1968年12月25日。出生前,父亲马季已经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下放到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劳动。   1971年,马季回到北京,以极大的热情重新投入到相声创作中去。在童年马东的眼里,父亲是严肃的,父亲的幽默、爽朗和笑声是舞台上的。在生活中,马季都会把儿子撵到房间里,让他去写作业,不许儿子听他们谈论相声。   一天放学的路上,有几个高年级学生拦住了马东说:来,给我们说一段,说了就让你走。马...

盛田昭夫-盛田昭夫的创业史

1946年,盛田昭夫与井深大共同创建了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创业之初,他们利用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专长试制出了磁带录音机及磁带。这种录音机比原有钢丝录音机使用方便,录放音质高,磁带的生产也比录音的钢丝成本低。在鉴定时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盛田昭夫也以为这种新型录音机自然能畅销,但是推向市场后并没有马上被消费者所接受,许多人甚至没有搞清它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于是,他把大量精力投入...

盛田昭夫-成长经历

盛田家的家史 盛田昭夫作为第15代长子,出生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酿酒世家。 昭夫的曾祖父、祖父都具有卓越的审美观,热衷于收藏日本和中国的美术品,为资助美术家、工艺家、画家和公共事业等慷慨解囊,又为村民尽心尽力。父亲成功地使家业得到了发展。在经营中,他曾经引进过福特车,开办过汽车、出租汽车公司。在盛田家,除了保持着有300年以上家业的传统之外,还有着对新事物敢于挑战的风尚。昭夫少年时家道...

蔡万霖-经营策略

1扎实经营稳扎稳打,不浮躁,不急进,强调质量并重。蔡万霖接手国泰人寿时,公司管理开始出现弊端。面对出现的问题,他及时刹车,首先将以往规定每年50%的增长目标降为30%,并成立售后服务部门,结果业绩大大提高。还有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这种经营特色,他的三井公司在闹市中投资兴建楼房时,每一辆从工地开出来的车都必须保持轮子不带泥土,以保持街道的整洁。在他的许多投资施工现场,管理之严谨,都令建筑界诚服...

蔡万霖-回馈百姓

蔡家之富除了国泰人寿保险公司、国泰建设公司等高利润企业外,拥有庞大房地产仍是其巨富的原因之一。由于蔡家企业众多,在台湾各地建立了大批楼房,仅国泰人寿保险公司就有180栋房子,坐拥租金的收入和增值的利益就相当可观。其拥有的土地面积也不在话下。即使蔡家不经营企业,仅此土地就足以成为亿万富翁。 然而,蔡氏家族的社会形象不是很好,颇受争议,特别是十信事件与国信事件对蔡家形象影响甚大。而蔡家另一个...

蔡万霖-聚宝盆

蔡万霖于1979年接手该公司董事长后,发展更为迅速。该公司将人身保险业务推广到台湾的各个角落,设置了很多分支机构,远及澎湖岛。目前公司名下有100多栋大楼分布在全省各地,除供自己的企业使用外,其余出租,年租金就达数十亿元。1985年起,该公司一直是台湾第一大民营企业。 不过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只有少数几家人寿保险公司,国泰人寿公司也具有垄断性质。1987年,台湾开放外国保险公司设立后,...

蔡万霖-取道经商路

蔡万霖,1924年出生在台湾苗栗一个自耕农之家,经历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炼后,白手起家。8岁时起就跟兄长蔡万春到台北从贩卖蔬菜、大米、酱油,开杂货店逐步发展起来,后来靠经营一元钱就可以开户的十信存款公司迅速发迹,进而经营金融、保险、信托等业务,其中最为荣耀的是国泰人寿保险业。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善于经营,他的企业集团不但成为蔡氏家族的领头雁,而且迅速跃居于台湾诸公司之首。 在为了谋生从小打工的情况...

董竹君-育儿经

她曾出版了一本40多万字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里面零星地谈到了一些教育儿女的经验。这位世纪老人原来是上海贫民区里一个黄包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后来结识了革命党人,自己设法逃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随丈夫去了日本又回到四川。可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带着四个女儿再次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留在四川的儿子后来也回到她身边)。历经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的女老板,为地下党组织做了许多工...

董竹君-出版自传

董竹君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是本旧书,1997年出版的,厚重达45万字。前段生病休息,正好一页一页读完。她的文字不算优美,比不上杨绛,也比不上章诒和。然而这本书很值得花时间。董竹君与二十世纪同龄,13岁就卖身到青楼做小歌女,15岁就嫁作都督夫人,政权更迭、战争饥荒、牢狱之苦她都经历过了,她的心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处事用的都是智慧。《我的一个世纪》有些章节是董竹君早年写下的,那些章节显得很有生气...

董竹君一生的三个时期

她一生三个时期,三个重要抉择,成就三个不同生活场面,正是它们,使她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 童年生活:穷困窘迫,沦落为卖唱女,依然不放弃追求新生活 董竹君诞生在上海洋泾滨的一个贫民窟里,她的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个洗衣妇,家里一贫如洗。在她的印象里,每天能吃饱便已是幸事,很多时候,食不裹腹,经常还要靠典当维持一天的伙食。尽管这样艰苦,母亲依然借了钱送她去学堂念书,而她的聪颖好学,调皮可爱,深...

王均瑶:敢为天下先

胆大包天,挖到第一桶金 像其他温州人一样,16岁那年,王均瑶就早早离开家乡温州龙岗,开始在长沙一带跑五金和印刷业务,赚点小钱。1989年春节前夕,由于忙于跑业务,王均瑶忽视了提早买好回家的火车票。到了小年夜,王均瑶和其他几个困在长沙的老乡聚在一起,商量着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去过年。大家一合计,最后以两倍的价格包了一辆大巴回家。 去往温州的山路不好伙人累得够呛,王均瑶也直喊真慢。一位老乡开玩...
  共1347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