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06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16日

纪德访苏:艰难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0-01-16 17:06:2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前苏联作协的邀请,由五位作家陪同访问了前苏联。至8月21日回国,历 时两月有余。归国不久发表《访苏联归来》,三万多字的文章,加上次年出版的《附录》、《补正》等材料,也不足十万字,可是却掀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纪德就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友人变成“敌人”。当年那种辨论和攻击的激烈程度,只有经过重大政治运动的人,才能有所领会。

    事过六十余年,尤其在我国十年浩劫结束,前苏联解体之后,那场大辩论和该书所涉问题的是是非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和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 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 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 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形成主流思潮的红色三十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 不韪,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但是,今天读《访苏联归来》,最引人发省的,还是纪德这次面对大是大非急转变的思想轨迹和心 理历程。我们在敬佩之余,要看一看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如何不避艰难,走过了这样一段历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刚刚经历了一次大战的灾难,法西斯主义又崛起,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养痈成患,越发暴露出虚弱、腐朽的一面。人类的命运与 前途又遇到空前的挑战。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怀着忧患的意识,开始纷纷转向新型的苏 维埃政权,把它看成是人类的希望。不能说他们这种选择,都是因为过分天真和狂热,至少像纪德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是有着充分思想准备的,绝非轻易受迷惑和轻率决定。

    纪德生在新教家庭,是在传统道德的禁锢中成长起来的。他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 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因此,一旦青春失而复得,他的心灵就变成开在 十字路口的客栈。他以百倍的激情,去做他青年时代该做而未做的事情:追求快乐。为此, 他不断地摆脱和放弃许多东西,甚至包括家庭、友谊、爱情、信念、地位、荣誉……为此, 他完全摈弃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拒绝任何生活准则,要享受真正的生活,做个真实的人 。

    不要小看这“真实”二字,他一生如果有准则的话,这就是他的最高准则。因而他最憎恶虚 假,他拒绝和鄙视的,大多是他认为虚假的东西。不过,他还仅限于追求个人自由和人生的 快乐,不大关心社会和政治问题。

    1925年7月14日,他同友人动身去刚果和乍得旅行。次年5月回国,他就猛烈抨击殖民制度和 大公司对土著民族的残酷剥削,发表了《刚果之行》和《乍得归来》。这样,围绕殖民地问 题,议会里、报刊上都展开了大辩论,政府不得不派团去调查。纪德预言,照这样统治下去 ,殖民制度维持不了多久。抛开这场辩论的社会意义和纪德的论断正确性不谈,经过这个事 件,纪德的思想增添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义。

    进入三十年代,纪德越来越关注苏联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越来越同情共产主义 。1934年1月,纪德和马尔罗曾去柏林面见希特勒的干将戈培尔,要求释放季米特洛夫和被 关押的共产党人。同年,纪德进入反法西斯作家同盟警惕委员会。1935年6月,纪德主持召 开了世界保卫文化作家代表大会。他成为苏联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朋友,究竟有什么思想基础 呢?

    纪德自己写道:“引导我走向共产主义的,并不是马克思,而是《福音书》……”

    这不是戏谑之言。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他在作品中仅仅传播自由,而不是宣扬信仰,只因 他没有信仰可宣扬。但这不等于说他不在寻觅。他反复阅读过《福音书》,作了笔记,还写成 小册子《你也是……》,从基督教教义中找到了他一直寻求的东西:不带宗教的基督教理想 ,没有教条的伦理;同样,他在共产主义学说中看到了没有家庭、没有宗教的社会理想。

    “三年苦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导思想,便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宽宏大 量,更是对正义的强烈渴求。”

    又是“正义”,这是他找到的理想和信仰,他要拥抱的真理。他也正是这样来理解苏联和共 产主义的。

    于是,他在1935年出版的《新食粮》中写道:“快乐对我来说,就不仅像过去那样是一种天 生的需要,还成为一种道德的义务。”

    纪德这个“背德者”能谈道德和义务,思想变化何其大啊。而且,他也不是空谈道德,在《 新食粮》中还写道:“我的幸福就在于增添别人的幸福,我有赖于所有人的幸福,才能实现 个人幸福。”

    请看,这多像一位共产党人的誓言:个人幸福和人类幸福结合起来,首先要实现全人类的幸 福,才有个人的幸福。可以断定这不是表白和抄袭(因为这不是入党申请书),而是理想和信 仰的一种表述。

    纪德就是怀着这种理想,到理想国苏联去朝拜。“苏联对我们曾经意味什么?不止是一个遴 选的祖国,还是一个榜样、一个向导。我们梦想的,几乎不敢期望的,但总心向往之,致力 追求的,却在那里发生了。由此可见,在一片土地上,乌托邦正在变成现实。”

    不料现实却击碎了纪德的理想。

    到苏联访问不久,纪德就陷入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之中;极简单的一件事 也弄得十分复杂,让人理不出头绪。这里略举一二:

    苏联人生活条件很低下,许多工人家庭食不果腹,但是他们又十分满足,莫名其妙地总表露 出一种优越感,认为各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中;

    苏联宣布消灭了人剥削人和不平等制度,但是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那些“革命的受益者” 自视高人一等,他们享受着特权,对下属、佣人、普通劳动者,明显地流露出冷漠和轻蔑;

    大力提倡自我批评但又缺乏批评精神,只准讨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的路线和政策,绝不可 以涉及路线和政策本身,否则就要倒霉,对苏联发生的一切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颂扬而 不能批评;

    当初的革命精神,“充满对正义的强烈需求”,摧毁沙皇旧世界的那种精神力量,革命一旦 成功就免谈了,再谈就是妨碍革命,就是反革命了;

    一方面大谈宏扬文化,一方面思想贫穷化。作家艺术家必须遵照路线创作,群众的思想“经 过深加工”,保持一致,借助《真理报》一呼百应的气势搞臭和清除反对派……

    纪德在苏联看到的不是无产阶级掌权,而是斯大林一个人专政;不是生机勃勃,而 是死气沉沉、闭关锁国。他在苏联看到了他最痛恨的东西,“一切降低人的价值的东 西,一切减退人的智慧、信念和锐气的东西”;他也看到了他深恶痛绝的非正义:受到政治 迫害而陷入绝境的普通工人求告无门……

    纪德终于明白:苏联背离了它当初追求的目标,背叛了它令人们产生的所有希望。怎么办? 如何处理人们肯定期待他做出的全面判断?“应当隐藏起保留意见,向世人谎称赞赏一切(像 罗曼·罗兰那样)吗?”纪德陷入惶恐和痛苦之中。

    本来,纪德从一个“背德者”走向主持正义,靠拢苏联和共产主义,有了理想和信念,就已 经走了一段艰难的历程。现在,他又面临另一段艰难的历程:离开苏联,离开他“遴选的祖 国”。纪德所走的是双重的艰难历程。

    纪德写道:“我的作用就是揭穿谎言,我拥抱的是真理,假如党离开真理,我当即就离开党 。”

    然而,投鼠毕竟忌器。进步阵营早已把苏联和这项事业过紧地连在一起,对苏联的批评,很 可能转嫁责任,损害这项事业了,纪德从而也就同整个进步阵营为敌了。

    维护虚假的东西,就要丧失他终生最看重的人格,也违背重大抉择从不以功利为前提的品性 。“我认为真诚之所以重要,正因为事关大多数人和我本人的信仰。”

    这就不仅仅是做人的真诚,而且是信仰的真诚了。“在我的心目中,还有比我本人更重要,比 苏联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类,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化。”

    纪德在《访苏联归来》开篇讲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谷物女神得墨忒耳装扮成老妪模样,进 王宫照看刚出世的小王子得摩福翁。女神出于无限的爱,渴望将孩子带上神界,就在深更半 夜把小王子放到炭火上锤炼。不料王后闯进来,推开女神,移走炭火,“毁弃了修炼中的超 人品性”,孩子得救,却未能成神。

    一到苏联访问,在纪德的心目中,苏联很快就成为一个破灭的神话。但是,他仍然端出《访 苏联归来》这样一盆炭火,有谁能真正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呢?

    惟有历史。

    中国网 2002年10月31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