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程砚秋-主要剧目

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

程砚秋-艺术特色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

黄敬-相关逸事

一、 我和市委机要科长张学文同志在办公室,忽然黄敬同志推门进来,他冲着张学文逗乐地说:你怎么这样瘦啊!边说边用双手卡着张学文的脖子:我掐死你吧!弄得张学文同志不知说什么好:掐死我,不活了。不活了,怎么革命哪!黄敬同志说着就走了。那时候,黄敬同志是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长。 二、 市委在召开会议。休息时,黄敬同志到伙房去了,几个炊事员正在做饭,案板上有一盆肉。他走到那里,伸手捏了一小块肉...

杨思一-经历

1937年7月,杨思一经保释出狱,即回乡抗日。之后,他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并投入抗日斗争。上海沦陷后,他转辗到家乡诸暨,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恢复了党籍。1938年2月,任中共诸暨县工委书记。5月,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并任中共宁绍特委宣传部长。1939年1月,任中共宁绍特委书记。同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委候补委员、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1月,中共宁绍特委分设,任中共绍...

中国造船工业的奠基人辛一心

辛一心(1912年~1957年),造船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对船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均有很深造诣。为开创当代中国的船舶设计、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学电机改考造船 在江苏无锡北乡辛巷,世代繁衍着辛氏家族。辛一心的父亲...

辛一心-主要贡献

1944年,辛一心受招商局的聘请,负责全局船舶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工作,上任后,即组建和改造船舶修造厂和电台,规划招商局6大江轮的大修工程,重新绘制并建立船舶技术图纸、技术资料档案和船籍证书。6大江轮江顺、江安、江新、江汉、江华、江建是抗日战争时冒险驶入川江的。在中国航运史上还未曾有过三四千吨大船驶过宜昌以上的。江华、江建两轮受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江华全船焚毁,江建被炸沉,后被捞起。当时由招商局...

辛一心-主要论著

1 辛一心.Mathematical Analysis on Wave Resistance of Ships(兴波阻力的数学分析).交大造船,1946(1). 2 辛一心.轴之回转.交大造船,1947(2). 3 辛一心.船之阻力.上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丛刊之一),1948. 4 辛一心.船体强度(附水波).上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丛刊之 二),1948. 5 辛一心.Not...

王统照-五四运动

王统照是五四运动的儿子。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是王统照发展的动力和起点。五四,又是中国唯一的青春时代。青春气象,是五四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五四所造就的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气质风度,也是王统照个性气质最引人注目的总体风貌,在五四前后就尤其明显,尤其充分。 他出生于鲁中的诸城相州,那里的自然环境是平平的,既无高山大川,又非交通枢...

王统照- 著作目录

一叶(长篇小说)1922,商务 雪潮(诗集)与朱自清,叶绍钧合著,1922,商务 死后的胜利(话剧)1924,商务 春雨之夜(短篇小说集)1924,商务 童心(诗集)1925,商务 号声(短篇小说集)1928,上海复旦书店 黄昏(长篇小说)1929,商务 霜痕(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北国之春(散文集)1933,神州 山雨(长篇小说)1933,开明 ...

王统照-大事年表

1913年就读于济南育英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1921年初,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1922年大学毕业,曾担任大学讲师和中学教员。 1922年发表五四以来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一叶》,次年又写出《黄昏》。这两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绅商地主的罪恶,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评...

邓植仪-主要论著

1 邓植仪.番禺县土壤调查报告书.广州:广东土壤调查所,1932. 2 邓植仪,陆启先.东莞县土壤调查报告书.广州:广东土壤调查所,1934. 3 邓植仪.广东土壤提要初集.广州:广东土壤调查所,1934. 4 邓植仪,彭家元.土壤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组,1935. 5 邓植仪.论吾粤实业与实业教育.广东省教育会杂志,1924,2(4):15. 6 邓植仪.研究土壤分类的新...

邓植仪-广东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邓植仪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土壤学家,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农业教育家。他对当年中国农业教育的落后状况极感忧虑。他深知,农业教育是发展农业的原动力,农业教育不发达,则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无发展希望。他强调指出,要改变我国农业之落后面貌,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教育。一所高水平的农业院校应能真正负起解决农业生产重大问题之责。 艰苦创业,勇于开拓 广东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发展历程是和邓...

邓植仪-中国土壤学科的先驱

邓植仪是一位学术造诣专深,具有组织领导才华的土壤学家。他深知土壤问题乃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重视发展土壤科学。因此,他数十年如一日,把汗水洒在祖国大地上,不间断地从事土壤调查和土壤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现代土壤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广东土壤调查所 邓植仪一向重视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他认为,欲科学化其农业,必首先建设有系统而充实之农业科学机关以为中枢。1930...

邓植仪-为振兴农业开展调查研究

邓植仪深知,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之盛衰,关系于国计民生至重且大。他十分重视农业情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农业的改进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改变过去缺乏详细之调查,无精确之统计,茫然无可考,无可凭借的状况,应以调查所得资料,作为改良农业的根据。 组织领导广东分县农业概况调查 1920年,他出任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伊始,立即在试验场增设调查科,积极组织领导广东分县农业概况的调查...

杨刚-著作书目

1、 《沸腾的梦》 (散文集)1939,上海美商好华图书公司 2、 《公孙鞅》 (历史小说)1939,文生 3、 《我站在地球中央》 (长诗)1940,文生 4、 《桓秀外传》 (中篇小说集)1941,文生 5、 《东南行》 (散文集)1943,桂林文苑出版社 6、 《美国札记》 (通讯集)1951,世界知识出版社 7、 《杨刚文集》 1984 ...

杨刚-宣传事业

杨刚学识渊博,眼界开阔,对国际问题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独到的见解,为我国的国际宣传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刚一直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先是在外交部,后调任周总理办公室外事秘书,还曾兼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是当时外事干部中的国际问题专家。 1955年,经周总理点将,杨刚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旨在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党报的国际宣传。 杨刚认为党报国际宣传的头...

杨刚-副刊事业

1939年,担任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和《学 是萧乾推荐杨刚作为《大公报》主编生界》主编的萧乾应聘去英国任教,他力荐同窗好友杨刚继任副刊主编的位置,并得到张季鸾和胡政之的同意。杨刚接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后,拥有了施展才华的新平台,且很快崭露头角。当时的《大公报》基本上不为共产党说话,但老板为了拉拢读者,给了副刊一些自由。杨刚就利用这点自由,牢牢坚守着这块相对独立的阵地,与革命人民同呼...

陈果夫

陈果夫 ,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CC系首脑。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七。陈其美之侄。幼年在长沙明德学堂读书。1907年入浙江陆军小学堂,受陈其美革命活动影响,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汉参加革命军,后随陈其美参加讨袁斗争。1918年起在上海经商,与蒋介石等从事交易所投机买卖。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在上海为军校招募新生兼采购物资。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

杨刚-美国札记

1944年至1948年,杨刚留学美国,兼任《大公报》驻美特派记者,并利用这一公开身份为党从事国际宣传活动。留美期间,杨刚为《大公报》撰写了40余篇长篇通讯和评论,深受读者欢迎。1947年,杨刚在纽约从事新闻和国际统战工作。 抗美援朝期间,为了配合国际时事宣传战争政策和称霸世界的野心,周总理指示杨刚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称霸世界的野心,将几十篇美国通讯整理出来,编辑成集出版,让广大读者...

杨刚-创作原则

1924年,杨刚就读于江西南昌美国教会美以美会所办的葆灵女子学校高中文科,期间开始从事写作。1928年,杨刚被推荐免试进入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精通英文,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自20世纪30年代起,杨刚陆续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1933年,杨刚协助斯诺编译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将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介绍到国外去。1935年,杨刚翻译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著名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署...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