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郑介民-成就贡献

1915年入琼崖中学,参加孙中山组织的琼崖民军。后赴马来西亚经商,并任吉隆坡《益群日报》编辑。1924年回国,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 192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于陆军大学将官班结业,任蒋介石侍从官,从事情报工作。1928年,到南京,蒋介石派他任某师政治部主任,后任国民党广西省政府委员,监视桂系的政治活动。 1929年春,蒋、桂军阀矛盾激化。蒋介...

百年靳以

自参加新文学运动起,靳以将自己的一生精力全部投入了编辑与办刊工作。他曾参与编辑《文学季刊》、《水星》、《文季月刊》、《文丛》、《现代文艺》、《中国作家》等多个在文学史上掷地有声的刊物,并在办刊与教学的生涯里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与报告文学。在靳以诞辰100周年、逝世50周年之际,上海市作协推出《百年靳以纪念集》。本版首发徐中玉、艾以两位老作家的纪念文章。 回忆靳以在沪江大学 徐中...

众多作家缅怀靳以

在他的最后十年中,他的笔越来越有力,他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他的感情越来越健康。他的心情越来越年轻,他的精神越来越饱满。(巴金语)靳以以50年代作家的时代风貌和纯洁情怀抒写了许多赞美新中国日新月异变化的散文,出版的集子有:《光荣人家》、《靳以散文小说集》、《祖国我的母亲》、《佛子岭的曙光》、《过去的脚印》、《向茹尔宾一家学习》、《工作、学习与斗争》、《江山万里》、《心的歌》以及《幸福的日子》等。...

靳以——创刊《收获》

作为华东作协(后改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的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靳以在1957年受命创办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刊物,靳以把它起名《收获》,意在表明社会主义文艺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并邀巴金同为主编。这是他璀璨人生的最后一章。《收获》创刊号上有靳以执笔、巴金共同署名的发刊词:《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收获》是一朵花,希望它成为一朵香花有利于社会主义祖国,是人民的有益的精神...

靳以——解放后全身心投入新生活新工作

天亮了!解放了!和千百万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靳以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他在散文《幸福的日子的开始》里写道:我好像多年流浪的游子,又扑到母亲的怀抱里。我该重新开始我的文学工作,四十岁正好是我的生命的新的开始。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全国英雄模范大会,他随作协代表团深入革命老区、各地的建设工程采风和到朝鲜慰问、到苏联访问。他与夏衍、周而复一起担任电影文学研究所(后改为电影剧本创...

靳以——战乱时期坚持编刊,笔耕不辍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年仅27岁的靳以被派定为抬棺人之一,护送到万国公墓。20年后的1956年,鲁迅先生的灵柩迁葬到虹口公园时,靳以又是护灵者之一。在靳以的个人相册里,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他曾这样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从此,我的肩上就总像负了一个重担,我时常提醒我自己,必须小心地迈步,走一条正路,不是为自己,为了和我一同负载重担的人,为了随在我们身后的比我们年轻的人。 1938年...

靳以——主编《文学季刊》,刊发《雷雨》

这同样表现在文学编辑方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季刊》,就是1934年他在北京与郑振铎合编的,他在三座门的家就是编辑部,后来巴金、卞之琳都住在这里。同时,靳以还担任附属纯文学月刊《水星》的编委。卞之琳称他是挑了大小两刊一个编辑部的重担。万家宝(曹禺)是靳以初中时的同学,他的处女作《雷雨》就是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从此一举成名。萧乾先生后来在谈起此事时十分感慨:要不是靳以...

靳以——19岁在鲁迅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诗歌

靳以是谁?值得如此隆重的纪念吗?不用说一般的年轻读者感到陌生,就连有的与文学搭界的青年编辑都不一定了解。10年前,某知名出版社出版了《〈收获〉选萃1957-1997》,附录里的历届负责人名单中独独遗漏了靳以,主编巴金的名字旁成了一块空白。原来是出版社一位年轻编辑在校对时,不知靳以是何许人,竟无知地自说自话把靳以删去了。此事直至今天都是业内的一个笑柄,使该出版社深感羞愧。 在中国文坛,自鲁迅先...

近现代高僧——虚云法师

虚云法师(1840年-1959年),中国近代著名禅宗高僧。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曹洞四十七代,临济四十三代,云门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沩仰第八代。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杰出代表。 虚云法师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祖籍湖南湘乡县。俗姓萧,父玉堂,生母颜氏,庶母王氏。他的父亲在福建做官,所以虚云法师出生在福建的泉州。出生后不久,他的...

虚云-人物轶事

虚云老和尚暑天祈雪救万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皇帝、太后、大臣、太监、宫女逃难长安(今西安)。庆亲王闻虚云老和尚是得道高僧,请虚云老和尚伴驾西行,以保平安。 此时的长安,饿殍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处是腐烂的尸骨。虚云老和尚立即奏请皇上,亲谕禁止活人吃死人,并发动所有富户捐出存粮开办施粥厂救济灾民。 虚云老和尚怜悯众生,愿在卧龙禅寺组织一场长达7天的祈雪...

虚云-作品

其著作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心经释》等,然毁于云门事变。今存法语、开示、书问等,后人编为《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等。

虚云大师

虚云和尚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出生时母亲就去世,由庶母抚养长大。俗姓萧(一说肖),初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其父萧玉堂是举人出身,官至泉州府知府。 深具佛缘 青年时就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一心出家修行,十七岁时,其父为法师娶妻田氏、谭氏。咸丰八年戊午19岁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隔年受具足戒。咸丰九年(1859年)至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妙莲和尚出家并受戒。 参拜...

虚云-家庭背景

家庭教育 纵观虚云大师的家庭教育,与中国当时三教并重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故而可概括其家庭教育为儒佛时期与道学时期。虚云大师的家学渊源深厚,父名玉堂,母颜氏,皆书香门第。其父玉堂自幼业儒,饱读诗书,是当地不到三十岁便高中举人的才子,清道光初年,父宦游闽,戊戌己亥间,佐治永春幕。 虚云大师的家学中亦治佛学,其祖父家藏有佛经。虚云大师第一次接触有关佛教的典籍是《香山传》,书中描写观音菩萨慈...

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追忆父亲 盼中国能超越强国

厚道、儒雅这是身穿白色海军将军服的马国超少将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马国超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唯一的儿子,他1939年出生在河北献县东辛庄,曾几次险遭日本鬼子杀害,6岁时去延安。解放初期,他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同窗于八一小学。高中毕业,他被保送军事学院,毕业后到海军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海军航空兵副政委。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大家对他的共同评价。 电影的情节不是虚构 提起马本斋的名字,5...

母子两代皆英雄

马本斋(1901年-1944年),河北献县人,回族,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战全面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先后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 威震敌胆的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和母亲白文冠,抗战中先后为国牺牲:为保护群众,马母挺身而出,最后绝食殉国;马本斋英勇杀敌,积劳成疾,染疴捐躯。朱德总司令亲题挽联: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1901年,马本斋出生在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马本斋...

马本斋影视

以反映民族英雄马本斋生平事迹的电视连续剧《民族英雄马本斋》2009年走上中央电视台的荧屏 1 改编来源马国超将军小说   现任海军某部副政委的马国超将军就是英雄马本斋的儿子。将军出生在抗战战场上,战争在他的童年时代留下了残酷的印记。马国超将军烟台之行,主要目的是为电视剧《民族英雄马本斋》补景的。这部电视剧大部分场景已在内陆拍摄完成。由于英雄马本斋生前曾任奉军驻烟部队团长在烟台生活过,所以剧...

人民英模:马本斋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因不满...

马本斋《抒怀诗》

风云多变山河愁,   雁叫霜天又一秋。   男儿空有凌云志,   不尽苍江付东流。   【注释】   l、霜天寒冷的天,多指晚秋或冬天。   2、凌云直L云霄。   3、付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多用来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赏析】壮志未酬岂肯休    《抒怀》大约写于1932年,当时作者在东北当兵。风云多变山河...

马本斋陵园

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南1000米处。1944年2月,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病逝后安葬于此。1954年,烈士灵柩移至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1985年在烈士原葬处重建。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整个陵园由红砖花墙围合。主要建筑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门、中国古建筑式六角形纪念亭等。坐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由一条通道贯穿其中。园内翠柏掩映,绿草如茵。重建后的陵...

百年后邓世昌曾孙女称想去青岛看海上阅兵

邓世昌 邓立英的面部轮廓和曾祖父邓世昌酷似   致远舰下沉   仆人紧随邓世昌跳入海中递过去救生圈   百余年后邓公曾孙女说 想去青岛看看这次海上阅兵   1894年民族英雄邓世昌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调入北洋水师后,曾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1894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   讲述人:邓立英(邓...
  共1347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