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一代名将 杜聿明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人,国民党陆军中将,爱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学 籍: 黄埔军校一期 字 号: 光亭 党 派: 中国国民党 籍 贯: 陕西省米脂军 衔: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生 卒: 1904-1981 军 职: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 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8IbHDDS...

甘地骨灰撒向大海

1月30日,甘地孙女埃拉甘地(中)在南非德班附近海域将甘地骨灰撒入大海。 新华社/路透 据新华社电1月30日,时值印度国父圣雄甘地逝世62周年纪念日,他的骨灰被撒向大海。 南非东部城市德班当天举行仪式纪念甘地逝世62周年。南非政府官员、南非海军随同甘地后人及甘地友人的后人,驾船出海,将甘地的部分骨灰撒向大海。 在港口,人们抛撒花瓣,漂放烛灯,对圣雄示敬。 甘地孙女埃拉甘地...

甘地:小故事三则

1、老师的暗示 甘地小时候并不聪明,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都不是很好。可是他一点儿也不顽皮,是个诚实害羞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督学到甘地的学校检测学生的英文水平。他让学生们听写了五个英语单词,甘地写对了四个,就是茶壶这个词不会拼。正当甘地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的时候,老师刚好走到他旁边。老师用脚尖轻轻地碰了一下他的椅脚,暗示他去偷看旁边同学的卷子,可甘地继续低着头想,不愿看别人的答案。 结果,...

甘地:语录

1.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原文:An eye for an eye ends up only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2.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11月5日名言) 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

杜聿明被俘后如何看管 不让他自杀?

1948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决定命运的一年。这一年的11月6日,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拉开序幕。在经历了65天的鏖战之后,国民党一败涂地。在这场举世闻名的大战当中,有一个细节鲜为人知,当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最高指挥官杜聿明被俘之后,粟裕曾经下达命令:送到前线指挥部的杜聿明,必须是活着的。而奉命执行这个任务的,就是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机要参谋的苏荣。   杜聿明落网的消息...

甘地:印度独立运动

一战后,他参与了国大党的独立运动。他以他的公民不服从、不合作,和绝食抗议等的政治主张,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他被英国当局多次逮捕。例如,1922年3月18日, 他因为他领导的公民不服从判刑六年,但是只是服刑两年。 甘地别的成功的独立运动的战略还有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国产的商品,特别是英国产品。与此相关的还有他的关于所有印度人应该穿土布的宣传。反对用英国的织布。甘地宣传说印度妇女...

甘地:南非的公民权利运动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的现状,很是灰心。这些移民主要是契约佣工和个体商人。于是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有人因此批评他没有将抗议的对象扩展到针对全体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买了一张一等车厢的车票,拒绝换到三等车厢,被人从彼得马里茨堡火车中扔了出去。1...

杜聿明家庭情况

  妻子曹秀清,曾经是共产党员。   育有三儿三女:   大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   二女儿杜致义,女婿徐炳森   三女儿杜致廉,女婿邓天才   长子杜致仁   次子杜致勇,儿媳王贵华   三子杜致严

杜聿明在建国之后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他声泪俱下地说: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慨。誓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之,决不返顾!   13日,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十名特赦战犯。杜对周总理说:学生对不起老师,...

杜聿明突围被俘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宣言和平。杜聿明也觉得只有和平才是出路。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蒋的命令,按原定空军掩护突围方案实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粮弹。杜见蒋还是选了下策,认为这下子没有希望了。   果真,解放军于6日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击,国民党军一触即垮。杜急电空军轰炸支援。7日,李弥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阵地被突破,杜又急电请蒋在10日投毒气弹,掩护突围。9日黄昏前后,杜到陈官庄第五军...

杜聿明在国共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销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离开昆明回到重庆。同一天,就发表了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   杜上任后第四天,蒋介石对杜当面指示,要与苏联接洽,接收东北领土主权。杜经过近十天与苏军联络,发现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军,营口苏军已经离去,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为此,杜便向蒋建议:要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能解决。11月5日,杜急飞重庆向蒋报告,请求迅...

杜聿明远征缅印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    在考察完毕的那个晚上,杜聿明依据为期一百天审慎考察所得到的情况,进行了冷静的分析,然后,通宵达旦地在长达三十万言的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上,执笔写下这样的结论:   日本对于中国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将不是从中国境内截断,而是配合它对亚洲的政治战略整个策划的。日军侵略越南并与泰国建立友好条约表明,...

杜聿明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第二百师,以杜聿明为师长。200师后来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的主力师。杜认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拥有优良装备只是条件之一,最重要的还须有能够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优良的装备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集中全副精力大举练兵,决心在短期内将第二百师练成一支能够驰骋疆场与日军打硬仗的劲旅。    杜聿明主张练兵首先练官,练官首先练自己。他自从任装...

杜聿明在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因为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向蒋介石的推荐,杜等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杜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   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

青年时期的杜聿明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叫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杜聿德。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常偷偷到野外去打野鸡,并偶有猎获。十二岁时,在李鼎铭(毛泽东同志...

杜聿明个人档案

杜聿明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追随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校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指挥收复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   1933年以副师长身份指挥长城古北口对日战斗,激战三昼夜,歼敌2000余人。1937年,杜聿明...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 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

郑成功抗击满清

1644年,满清入关,占据北京城后,又于顺治二年(1645年)消灭了明朝遗臣拥立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权,于是有明室血统的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为隆武。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建安伯,后加封平国公。郑芝龙带着当时21岁的郑森去拜见皇帝谢恩,在会面中皇帝问起该如何救国,郑森用南宋岳飞的话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隆武帝很赞赏郑森的对答,哈哈   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改名为成功,...

伟人董必武:大家胸怀,长者风范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接受近代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赶赴武昌投奔军政府任秘书官,担任过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军政府总务科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7年回国后在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并办学,成为湖北颇有些名气的教育家和律师。 191...

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

旧中国的湖北黄安,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那年月,这里天灾频袭,兵匪横行。帝国列强,封建军阀和当地土豪劣绅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他们凭借官兵之势,在政治上掌管着乡民生杀于夺之权,在经济上施行苛捐杂税和重租高利的残酷剥削,广大劳动群众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许多破产农家流离失所,怨声载道,黄安全县都布满了干柴,只要有人播下火星,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一九二零年前后,董必武同志亲手在这里播下了革...
  共1347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