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张太雷个人贡献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期间,张太雷是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与周恩来等结下战斗友谊,并作为天津学联的代表赴北京结识了李大钊等人。1920年春天,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等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事宜,张太雷担任翻译。随后,他参加了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接着组建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任小组书记。1921年6月,张太雷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先后多次与北京的李大钊...

张太雷身世背景

张太雷的祖上,是常州有名的世家。高祖为清乾隆年间的太学生,事母至孝,兄弟友爱,时人仰慕,称张府为仁让堂。地方志上有传。天津大学张太雷像他的曾祖以经商致富,秉性仁厚,为赈灾捐赠了大量钱粮,朝廷奖以翰林院孔目衔。祖父是五品候选知府,祖母贤淑,精于书算,持家严谨,为人所敬。他父亲亮采虽为县邑痒生(秀才),但早已家道中落。只得长年寄居在操小手工业的岳父薛锦元家。   1898年6月17日,张太雷诞生在...

张太雷人生经历

1898年6月生,江苏常州人。   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学习。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   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与邓中夏到长辛店组建劳动补习学校,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后到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春赴莫斯科,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多次陪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忆武衡二三事

武老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我正是从他身上才懂得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有英雄。 威武不屈 我第一次见到武衡,是在文革刚开始的批斗走资派大会上,内容大概是追问韩光反党集团,要求韩光等领导人交待。当会场高呼打倒韩光反党集团时,只见韩光和武衡拒绝举手。于是他们被狠狠地按下头,扩音器中打倒之声此起彼伏。随后质问:为什么不举手?!武衡强硬地回答:我们工作中可能有错误,但我们不反党,也没有集团。如果长期...

武衡-海洋调查

中国早期海洋科学事业最初作了全国海岸带调查、海洋科学综合普查、中越联合北部湾调查等,并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国家科委海洋组1963年3月在青岛召开会议,制订了中国十年海洋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由于中国过去海洋工作基础薄弱,解放后虽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海况资料,但随着工作的深入,越感到与国际水平差距大。特别是没有一个专管机构,工作分散,资料不集中,人员、器材、船只各搞一套,很多困难、问题无法...

武衡-筹建机构

由于武衡在东北卓有成效的工作,于1954年1月被调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他拜会郭沫若院长时,郭对东北分院的工作倍加赞赏,希望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国。他刚到任,就协助郭沫若院长起草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此报告于1月28日经政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以后多年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 按此报告精神,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学术秘书处并筹组4个学部(后增至5个)。武衡负责...

张思德:领袖追悼的战士

背 景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发表了传扬天下的《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毛主席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战斗...

踏着张思德的足迹

张思德的战友、红军老战士杜泽洲和张思德同龄同籍同时入伍,亲眼目睹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桩桩事例;在延安的枣园广场,他亲耳聆听过毛主席的惊世宏论《为人民服务》;在各级工作岗位的40多年中,他踏着张思德的足迹,实践张思德精神;离休后,他奔波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将张思德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他就是张思德的战友、北京卫戌区副军职离休干部杜泽洲。   阳光下,86岁的杜老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想起了心中的英雄张思德

怎么想起张思德来了,原来2004年的9月5日,是中央警卫团警卫战士张思德同志牺牲60周年,9月8日也是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作著名讲演《为人民服务》60周年。想起了张思德,因为张思德同志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央警卫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当年的9月8日,毛泽东主席、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们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

张思德:一个光辉的名字与一支军队的历史

1944年9月8日,延安枣园沟口西山脚下,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一场动情的演讲。他把张思德身上闪光的思想和品德,凝炼为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八一前夕,我们拜访了张思德生前战友、北京卫戍区副军职离休干部杜泽洲。他和张思德同籍同龄又同时入伍,亲眼目睹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桩桩事例,现场聆听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抚今追昔,这位已经92岁高龄的老人心潮难平。 ...

张策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尹鸿祝)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纪检领导干部,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张策同志,于1月8日在京逝世,终年88岁。 张策逝世后,胡锦涛、吴官正、刘华清、薄一波、宋任穷和段君毅、姬鹏飞、习仲勋、郑天翔、韩光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尉健行、曹志、韩杼滨和马文瑞等参加了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遗体送别仪式...

张思德:长征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4年9月8日,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张思德牺牲后的第三天,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下午一点,毛泽东同志迈着沉重的步履走上台,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从此,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广为人知。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张思德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连以上单位悬挂画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中惟一参加过长征的英模,因此,采集和挖掘他长征前后的事迹,...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而离开人间。父亲被迫把他抱给叔父收养。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杨浚:“星火司令”的“星火”情

2006年12月01日 走进杨浚的家,屋里十分寂静。钢琴上放着杨浚的遗像,两旁放着两篮鲜花,红艳艳、黄澄澄,像杨浚火红的人生。 多少次,我曾在这间屋里听杨浚谈实施星火计划的意见,惊叹他深刻的见解和非凡的领导才能。这位群众公认的星火司令,情况熟,业务精,富有开拓精神,他是不满足于听汇报、说空话、发指示的领导者。他英文、俄文都很好,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知识渊博,信息灵通,记忆力超人。向他汇报...

杨浚-主要论著

1 杨浚.沈阳化工厂学习管理企业的初步经验.沈阳:东北日报,1951-06 2 杨浚.为企业开展科技工作开财路.北京:光明日报,1980-08-01 3 杨浚.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北京:人民日报,1982-02-12 4 YangJun.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s flourish.Beijing:China Daily 1982-...

杨浚-参与国家科技宏观管理作出多方面贡献

1978年3月,杨浚调国家科委工作,先后任副局长、局长和科委副主任之职。杨浚一如既往,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加强国家科技宏观管理方面,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为加速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在国家科委主任方毅的领导下,杨浚与阎沛霖等计算机专家一起进行了起步性的工作。一是建议大力开发微型计算机应用。1979年,经批准引进500台微型计算机,在科学计算,工业控制、管理,教学等方面...

杨浚-提出建设大型乙烯装置推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1970~1978年,杨浚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后改名为燕山石化总公司)工作期间,重点抓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建设,为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的石油化工建设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工作,并在前苏联帮助下,建设了小型石油化工厂,但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石油供应困难,走的是油头化尾之路,即利用炼油厂的尾气生产化工产品,规模小,缺乏竞争能力。1961年中国开发...

杨浚-组织合成橡胶攻关会战取得重大成果

1965年5月,杨浚奉调到天津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工业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这期间,他做了许多工作,其中组织合成橡胶攻关会战取得了突出成绩。 橡胶是一种重要物资,为生产轮胎、胶管、胶带等橡胶制品所必需。60年代,我国所用橡胶的80%是天然橡胶,其余20%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合成橡胶,而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为解决我国橡胶制品工业所用原料橡胶不足的问题,杨浚提出组织国内科研、设计、生产力量,...

杨浚-发挥联合经营优势建成大型煤化工企业

1958年,杨浚早些时候所提出的把吉林地区3个化工厂组成1个联合企业的建议,得到化工部的批准,成立了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杨浚任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代经理。这时,杨浚除抓好吉林化肥厂的扩建工程建设,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化肥产品,为公司内部提供配套原料之外,还对公司所属染料厂、电石厂建成投产后,进行了新的筹划,使两厂发挥综合利用、联合经营的作用。 对电石厂,杨浚提出应当使其成为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的有机...

杨浚-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扩建吉林化肥厂

1955年后,杨浚在任吉林化肥厂厂长期间,对工厂扩建采取分步实施和切实的技术保障相结合的措施,使得由前苏联原来设计的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设备逐步扩大到年产30万吨,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合成氨工厂。在这项工作中,杨浚在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杨浚对扩建化肥厂的成功尝试,与他前一段时间从事化工生产工作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1949年,他在担任沈阳化工厂厂长期间,使这个因战争而残...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