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赵一曼:红枪白马女政委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的年代,在党的队伍里涌现出一大批女性豪杰。昔日东北抗日战场上便有一位名扬四方的女英烈,连敌伪的报纸也惊叹于她红枪白马的英姿。她就是郭沫若所盛赞的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   ■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战士们尊称她我们的女政委   ■敌人在公开处决前把她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她一路唱着《红旗歌》,沿途许多群众感动得流泪,就义时年仅31岁   赵一曼,原...

巫宝三先生逝世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巫宝三是江苏句容市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工作,1936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1947年再度赴美国进修和研究,194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缅怀张闻天同志

闻天同志是我的老师、兄长和战友。从我们相识到他含冤逝世,我们之间亲密的情谊,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   闻天同志曾到美国勤工俭学。1924年初回国,当年深秋由上海来到重庆,先后在女二师和川东师范任教。肖楚女同志那时也在重庆,他们一道鼓吹五四精神,唤起青年觉醒,深得青年的敬爱,当然也招致旧势力的攻击。我的四哥暗公是四川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很器重、爱护闻天同志,组织党团员支持他,使他感受到集体的力...

杨介人-主要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任蓬莱县人民政府警卫队教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五十五团参谋,第五支队十九旅教导队队长,第五旅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十三团参谋主任,第五旅作战科科长,山东纵队第三军区参谋处处长,胶东军区作战科科长,第十六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步兵学...

永远的丰碑:张闻天

张闻天,1900年8月生,上海浦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3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   在长征中,张闻天坚决支持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遵义会议上,他根据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

永不言悔的共产党员――张闻天的最后岁月

张闻天笔名洛甫,是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俄文名字伊斯美洛夫的谐音。他还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能用英语和俄语演讲。所以在建党初期马列翻译著作不多的情况下,张闻天便成为党内为数极少的造诣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建国后虽然转入外交领域,但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始终非常重视,在调查研究中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使得风声日紧。此间张闻天曾就...

张闻天: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

张闻天,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的殷实农户家庭。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取《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他17岁时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随后在报刊上公开介绍《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列注意的先驱者之一。   同年,他在上海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翌年7月去日本东京学习,1922年夏又自费留美勤工俭学,一年多后回国。192...

亦师亦友董乐山

2005/11/18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蓝英年 光阴荏苒,转瞬董乐山先生已仙逝六年了。先生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读者与作者或译者通过通信进而见面,通常是读了他们的著作,受到感动或启发,产生结识他们的愿望,才同他们联系。结果或是见面,成为朋友,或作者、译者没有回音,读者失望一阵就过去了。我与乐山先生就是这样成为朋友的,但过程又有些不同。 文革期间,我...

董乐山-至死不泯的信念

两次内部发行的《1984》迅速在知识界掀起一波激流。 花城版的《1984》和第一次刊登它的《国外作品选译》,受到热捧,因为印量较少,不断地在社会上转借、转手,奇货可居。 1988年,花城出版社再版了《1984》,这一次,是公开发行。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回忆,1994年初,他从朋友处借得了一本花城出版社公开发行的《1984》,不到一周就被借走,再也追不回。直到6年后,他才从一个书商朋...

董乐山-千字4元

70年代后期,董乐山才恢复工作的权利。这时,他注意到了《1984》。 在新华社工作时,董乐山曾经看到过奥威尔的名字,当时仅知道他是反极权主义的。对老大哥在看着你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等句子,并未用心去揣摩。 这一次不同。 我这一生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了,但是感到极度震撼的,这是唯一的一部。因此立志要把它译出来,供国人共赏。十几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说。《1984》在今天...

董乐山-苦中作乐

1957年,刚在八大上与钱钟书等人一起担任过英文翻译的董乐山被划为右派。直接原因是:他主张职业自由,开放职业市场,并认为苏联的产品质量不好。 [2] 董乐山那人性格特别耿直,孤傲。这样的人不当右派,谁当?他的妹夫,同时被划为右派的伍文煦说。 被剥夺翻译权利的董乐山当了一名基础英文教员,后又在新华社打下手管理资料。在地下仓库里,他发现了一本厚厚的英文书被当作垫脚的砖头泡在水里美国记者威...

董乐山-理想引导全家

单纯从家世来看,董乐山无疑具备了做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充分条件。 1924年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产商人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排行老三,自比《家》中的觉慧;才华横溢,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如果有人硬要从履历寻找什么先兆的话,那就只有他的学历了:圣约翰大学的英国文学系,对多年后他翻译来自英国的《1984》而言,也许只是个神秘的巧合。[2] 1940年,在上海读中学的董乐山参加了中共地下...

段德彰:只要我有吃的,就不会让你们饿肚子

段德彰,于都县人。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青岛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海舰队第二政委、南海舰队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50年,离家20年的段德彰带着革命胜利的喜悦,第一次回到了故乡于都县车溪乡。望着家乡依然贫脊的山川,想起当年和自己一起离乡的11位好伙伴,段德彰心酸血热,他当场向处于贫困中的乡亲们许诺:从今往后,只要...

段德彰-事迹

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大力发展老区经济 1950年,离家20年的段德彰带着革命胜利的喜悦,第一次回到了故乡于都县车溪乡。此后,在1984年,段德彰再次回到于都,看到解放了30多年家乡人民生活至今仍没有富裕起来,还有6个山村近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还没有解决,段德彰寝食不安。他想,自己给乡亲们寄钱寄物,只能弥补少数人一时的衣食之缺,却消除不了贫困之根,要彻底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只有帮助他们大力发...

精神的力量

  初识安先生是在几年前,只听说有安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一份在全国漫画界颇有影响的小报。  得以见面后,安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极朴实、淳厚。后来得知,为了这张小小的报纸,安先生可谓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为了筹措经费,他竭尽全力、节衣缩食、把微簿的一点薪水,甚至把妻小千辛万苦卖纸袋挣来的几个钱都用到了这张报纸上。年逾七旬的老母盘坐在砖垛般的信封堆里,用颤巍的手把一张张邮票贴上去;十几岁的小儿帮他...

铁道卫士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1919年,我爷爷夏曾纲出生在辽宁省凤城夏氏家族,祖先是满洲白旗贵族,清朝灭亡后在凤城经商,受家庭出身的影响,他从小就拜老师学习《论语》《孝经》,浓厚的文化氛围,养成了他仁义知孝、宽容温厚的性格,1939年爷爷娶了同样大家出身的奶奶吴文芳,1940年爷爷去奉天铁道学院学习机械工程。 1945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号召年轻人开发北大荒,可能是学习期间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爷爷和...

档案资料

中文名: 孟祥斌 ...

回忆长太雷:瞬间的记忆

1922年7月6日,对于瞿秋白与张太雷这二位年青人而言,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作为中共派赴共产国际的第一次使者,张太雷以中共早期组织正式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而他亲自介绍入党的同窗好友瞿秋白也以记者身份列席了会议。在克里姆林宫安德莱厅,他们第一次见到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和其他一些共产国际的领袖们,这些领袖的大名,在国内时就己如雷贯耳,如今是能亲眼见到并聆听列宁的报告...

张太雷烈士的女儿张西蕾回忆

记忆中的父亲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22岁的父亲加入。从此,父亲踏上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父亲参加革命后很少回家,母亲和祖母也不知道他在外面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是有时父亲会突然在晚上回到家中,住上几天又从屋后的小河边乘船悄然离去。这条小河与京杭大运河相通。在我降生前,父亲还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第一。   1921年,共产国...

张太雷:共青团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1927年12月12日,即广州起义的第二天下午两点多,一辆插着红旗的敞篷汽车驶出起义总部向大北门奔去,那里枪战正急。车上坐着共产国际代表纽曼和这次起义的总指挥张太雷。   车至惠爱西路,前面突然出现一群便衣。这些工贼组成的反动武装一声呼啸,散到路边举枪便射。张太雷身中三弹,倒在车内牺牲。   那年,张太雷年仅29岁。他是我党第一个牺牲于战斗火线的中央政治局成员。   张太雷原名椿...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