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譬之为一条坚牢长绳

譬之为一条坚牢长绳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   问:阿弥陀佛所变化之诸佛菩萨,不知有多少?   答: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所化身之佛菩萨,无量无边,算不出数来。总而言之,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   问:显教法门修西方净土者,照阿弥陀经所说,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方可决定往生。但一般居士,世务憧憧,终日奔走衣食不暇,且人命无常,口气不来,便成隔世,倘忽得急病,尚未能念到一心不乱程度,不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不宜空腹吃柿子】

寒露时节,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因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及果胶,在空腹情况下,它们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块,如果这些硬块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就会滞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如果胃柿石无法自然被排出,就会造成消 化道梗阻,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而定

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而定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而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境也。比量者,借众相而观于义,用比喻而通晓理。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此说。从上现量、比量与圣言量来看,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确然不虚。(夏莲居居士) ◎本性绝无虚妄相,缘虑是思想,分别是见解,心性中无此缘虑分别。古德教初学先从根本智下手....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 十方法界所共具,其实,它是十方法界的本体,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是从一真法界变现的,我们一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有人我是非的执著,就在十法界内制造出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如果没有烦恼,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就没有十法界。我们现在天天还打妄想、生烦恼,就是用轮回心造轮回业,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没指望。真的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就不要再用轮回心,不要再造轮....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

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 ◎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别无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剎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即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不去想五欲六尘,保持清净心

不去想五欲六尘,保持清净心 ◎本性绝无虚妄相,缘虑是思想,分别是见解,心性中无此缘虑分别。古德教初学先从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无知,求清净心,不准你有见解有思想,离一切语言文字,长时在定的境界。今人学佛从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见解,乃大错特错,学佛学得再好,只能称作大佛学家,而不能断烦恼、得清净心、了生死、出三界、超凡入圣。净宗修学比较特殊,人人可学,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学人把心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心....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一切境界来了,不要避免,一切随缘,用微密关照,事事物物皆是善知识。要处处想找个舒适的环境,哪里能够找到。纵然能够找到一个清净环境,但心中还有烦恼,患得患失,心随境转,焉能消业求生西方净土。业障要靠自己去消的,佛菩萨没有办法替我们消业。真信切愿持佛名号,那是发菩提心,因为生西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旦生极乐世界,同证不退,佛道可成,众生可度。随缘消旧业,切莫造....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一念一念佛,念念念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名必有相,例如说茶杯,大家一听到,心里就有个茶杯的印象。眼前的境界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如自己作得了主,即可变现出一切全是好的境界,自己心中无种子,哪里会变得出来?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平了。看到恶人,亦是心里变现出来的。学佛之后才知道心即境、境即心,最要紧的是转自己心里的境界,心染污找净土哪里找得到?念佛不明白佛法的道理,用分别心、染污心念佛,不能往生,因心与净....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三句将五德(温良恭俭让)、三福、六和敬都包括在其中,意义无限深广,这三句是修行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都必须遵守,决不能违失,我们的功夫才能得力,修学才会有效果。对我们现前学佛而言,此三句经文实在是无比的重要,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过错,自己并不知道。一切错误的发生都在妄想执著,一念私心,自己平日修学固然....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