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赵伊坪
伊坪亦于1932年春节前返回其故乡郾城。当年春节期间,我专程到郾城看望伊坪。夜间,我们联床共话,乐而忘倦,我告诉他:说我什么时候,怎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又如何在本地搞革命活动等等。至此,伊坪才对我说他早已是中共党员。并告诉我慨夫自冯玉祥部队失败后,如何辗转到了山东,现在山东新泰鲁南民团军谢书贤的指挥部当副官长,谢书贤对慨夫颇为器重和信任。那里情况很好,机会难得,将来如果我们均能聚在一起,展所抱负,革命前途大有希望。所以,他已决定不日成行,去鲁南和慨夫一起工作,甚盼我也能随后前去等等。同年4月(农历)左右,我应伊坪再次函催去鲁,也因我的中共身份有所暴露必须出走。到新泰鲁南民团军指挥部后,见了伊坪、慨夫,甚为兴奋。除我三人外,尚有姚弟鸿、王乐超二同志。不久,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下(当时省委在泰安),成立了鲁南民团军中共党的组织(名称已忘),伊坪为党的负责人,伊坪的公开身份是一团一营营部文书,我和姚第鸿、王乐超均在连队作文书。当时革命工作活动方法分工是:上面联系和掩护由慨夫负责,下面物色对象、发展组织由我们四人分别进行。行动方针是先交朋友,逐步发展组织,待掌握了一定力量之后,时机成熟,即扣押谢书贤,拉起队伍上沂蒙山打游击,建立革命根据地。自4月到8月,我们曾在各连队中吸收120多名党员,可掌握的武装力量已近300名,约占谢书贤直属部队的四分之一。同时并发展了新泰教育局长王者宾,让他专任尔后革命部队联络之责和筹款粮任务。本拟再俟稍稍扩展,即借机暴动,扯旗上山。恰在这时,不料慨夫和谢书贤闹翻,处境异常危险。怎么办?几经确商,并请示省委,决定将慨夫立即撤出,伊坪也同时离开。弟鸿、乐超和我也奉省委指示在伊坪和慨夫走后,一并找了个借口撤离部队,以免有所挂累赘,善后问题由省委作了处理。
伊坪、慨夫撤出后,当即回到河南商丘,乐超也回到河南原籍杞县,第鸿回到济南。我撤出后,由省委介绍到济南搞学运,旋又派赴青岛,于1933年春也回到河南。1932年初秋,我和伊坪分手,自1933年夏至1937年秋4年时间里,我和伊坪虽有书信来往,但总是时断时续,且天各一方,纸短情长,难尽欲言。直到“七七”事变后不久,我再次去济南,方才见到伊坪。聊城抗战之初,尚不时会面,讵料伊坪战斗中被俘,慷慨就义。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月落云停,怎不令人悲怆!敬献俚词,略表悼念:
(一)
中州豪士,巍然特出。
幼攻典籍,采精去粗。
长通马列,信仰贞笃。
出为革命,不畏艰苦。
历经险恶,如茹香薷。
磊落胸怀,侠烈为骨。
高尚其德,风流谈吐。
才智隽拔,卓识突兀。
命笔成文,龙蛇飞舞。
洋洋洒洒,建瓴高屋。
立志超越,高瞻远瞩。
(二)
民族不幸,日寇侵凌。
烽火连天,兽蹄纵横。
人命倒悬,国脉将倾。
慷慨时艰,敌忾填膺。
豪气冲霄,投笔从戎。
北渡大河,进抵聊城。
帷幄策划,抗战扩兵。
挥戈杀贼,叱咤驰骋。
冒弹直前,凛凛风英。
被俘不屈,壮烈捐生。
忠灵不泯,永贯碧空。
(三)
月凄水寒,薄雾满天。
悼念故友,情怀万千。
忆昔音象,仿如目前。
想见何及,隔断黄泉。
哀哉痛哉,涕泪涟涟。
霹雳一声,乾坤翻转。
旭日东升,妖气尽歼。
神州光复,禹甸咸安。
未竞初赋,后继黾勉。
谨具素忱,遥为君奠。
庶乎可以,含笑长眠。
一九七三年五月六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