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周浣白少将留影

^D^D`$@ 1938年8月,周浣白在抗日军政大学 1949年秋,周浣白(左一)与王诤(中)在北京欢送老战友解甲归田 1951年冬,周浣白(中)等参加华东邮电管理局在杭州召开的会议 1964年,周浣白在军委通讯兵部办公室 1964年,周浣白在湖南视察工作时参观毛泽东故居 ...

蔡伸词作鉴赏

苏武慢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 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螟鸦零乱。 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 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 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 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 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 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这首词写羁旅伤别,而从荒秋暮景说起。前三句说的是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

何其芳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

开国少将孙端夫

孙端夫是山东省曹县人,1911年出生。北平法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 推为法学院学生代表,参与组织指挥了一二九示威游行。他毕业后回山东教书, 后在威海政训处工作,参加了威海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叁军第一大队 大队长。它是由天福山起义的部队和威海起义的部队合编而成。 1938年2月,理琪和孙端夫率领第一大队袭击牟平县城,俘伪军百余人,缴枪近百 支。攻城结束后,部队撤到牟平县城东...

陈与义的思乡作品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

陈与义的早期诗歌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刘清扬

为反对帝国主义奔走呼号   天津早期的女革命家刘清扬,1894年生于天津一个回族家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中国人民惨遭外人屠杀的情景,曾给年仅七岁的刘清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刘清扬进入严范孙创办的平民女子小学读书,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激起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的热情。从1906年到1910年的几年中,她曾参加天津各界人士发起的三次国民捐款和国民救国储金运动。这时,她正在天津女子师范...

邹雅传略

邹雅(1916.4.31974.4.20),原名亚民,又名大雅,别署老木匠。鸿山镇后宅街人。著名木刻版画家。少年时读书成绩优异,酷爱绘画。民国二十三年(1934)到上海谋生,后考入上海民强艺术社,从事美术设计,开始木刻创作。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华始,毅然离开上海,经武汉取道西安,于次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校美术系深造。是年冬,随学院木刻工作团离开延安,东渡黄河,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战烽火中的胡琏

1937年初,淞沪会战爆发后,胡所在的陈诚任军长的十八军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开赴上海,1937年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胡团奉命守卫上海北面罗店地区。日军以罗店为突破口,派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六十六团阵地,施放烟幕弹,以坦克掩护步兵冲击。胡琏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又组织机枪火力网封锁日军前进通道。有时组织部队主动出击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以杀伤敌人。有时一昼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顽强地坚守了阵地...

叶梦得词全集

虞美人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茑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临江仙 自笑天涯无定准,飘然到处迟留。兴阑却上五湖舟。鲈莼新有味,碧树已惊秋。 台上微凉初过雨,一尊聊记同游。寄声时为到沧洲。遥知敧枕处,万壑看交流。 浣溪沙.送卢倅 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复记他年. 我亦故山归去客,与...

叶梦得的主要词作

贺新郎 (睡起流莺语) 水调歌头 (渺渺楚天阔) (今古几流转)(霜降碧天静)(江海渺千里) (秋色渐将晚) (河汉下平野) 八声甘州 (故都迷岸草) (又新正过了)(问浮家泛宅) 念奴娇 (故山渐近) (洞庭波冷) (云峰横起) 满庭芳 (麦陇如云)(枫落吴江) (一曲离歌) 满江红 (一朵黄花) (雪后郊原) 应天长 (松陵秋已老) 浣溪沙 (小雨初回昨夜凉) (睡粉轻消露脸新)...

深切怀念武竞天同志

原铁道部副部长、铁道部党委副书记武竞天同志,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含冤逝世已经六年多了。   六年多来,与竞天同志一起工作过的许多同志,特别是在工业交通部门和他共过事的同志,每逢提起他,都对我们党和国家这位久经考验的优秀领导干部,表示深切的怀念!   竞天同志于1926年参加革命,在漫长、曲折的革命道路上,经受过许多严峻的考验。不论什么环境,他都坚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在国民...

贺铸诗、词、文皆善

贺铸诗、词、文皆善。但从实际成就看,他的诗词高于文,而词又高于诗。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所以张耒赞为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东山词序》)。其中以深婉丽密之作为最多。贺铸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建康集》卷八《贺铸传》)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他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美。他的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

杨府“十二钗”血泪史

杨森,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1884年2月出生于四川广安县龙台寺乡,祖籍湖南衡州府草堂寺。杨森幼时,家境一般,其父为邑武庠生,受此影响,他自小便对习武从军深感兴趣。清末,杨森在顺庆府(今南充)中学毕业后,投考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唐式遵、潘文华等同学,这些人后来形成以刘湘、杨森为首的速成系四川军阀集团核心人物。毕业后,杨森被分派出任四川副都督的朱庆澜的六十五标任尉级军官,始而步入职业军...

曹传赞将军传略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第四军连指导员、第一军团政治部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9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旅军法处处长、一二九师旅政治部副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师政委。参加了新开岭、辽沈、衡宝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广西军区分区政委、华南军区后勤部政委、中南军区防空部队政委、解放军体育学院政委...

周邦彦的主要词作

花犯(粉墙低) 西河 (佳丽地) 六丑 (正单衣试酒) 瑞龙吟(章台路) 兰陵王 (柳阴直) 苏幕遮 (燎沉香) 解语花 (风销绛蜡) 满庭芳 (风老莺雏) 少年游(并刀如水) 琐寒窗(暗柳啼鸦)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 菩萨蛮(银河宛转三千曲)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蝶恋花 (月皎惊乌栖不定)

章乃器轶闻五则

 章乃器先生学识渊博,性情耿直,一生中逸闻趣事颇多,下面记载的就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几则趣闻。    1 、对联的故事      章乃器从小聪明好学。10岁那年,他在家乡东源看了《风波亭》这出戏,小小年纪已经懂得忠奸良莠,十分痛恨秦桧夫妇陷害岳飞。与小伙伴们一起,用稻草扎了秦桧夫妇,模仿大人的样子弯弓投射。他祖父章楷先生见后,顺口道:箭射秦桧。章乃器不假思索地和道:笔赞岳飞。祖父点点头,说:箭...

慈父·良师·楷模:忆我的父亲曹丹辉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在我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多少欢乐、多少教诲、多少辛酸苦辣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使我终生难以忘怀。他对我的性格、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深刻的影响。我热爱、崇敬亲爱的父亲,并为有这样一位好父亲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一) 我出生前几个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母亲由于身怀六甲,事前跟随宋裕和部长先期到达苏北盐城才幸免于...

Knowledge was boundless, Nothing is final !!!

Knowledge was boundless, Nothing is final !!!

晁补之的文学成就

晁补之少时即受到苏轼知赏,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晁补之19岁时(《宋史》本传云时年17,误),从父游宦杭州,观览钱塘风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于是写了《七述》一文。此时,大文学家苏轼正做杭州通判,喜欢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赋。晁补之以《七述》谒见苏轼,苏轼读之叹曰:吾可以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本传),具体原文为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共13468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