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秦牧 作品目录

《秦牧杂文》1947,开明 《贱货》(中篇小说)1948,南国书店 《世界文学欣赏初步》(文论)1948,生活 《洪秀全》(小说)1949,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 《珍茜姑娘》(短篇小说集)1950,广州南方书店 《世界文学欣赏》(文论)1950,三联 《北京的祝福》(话剧)1951,香港南方书店 《黄金海岸》(中篇小说)1955,华南人民 《复员军人...

秦牧 爱情

紫风与秦牧相识于1942年春天的桂林。因为几乎天天要为躲避空袭而跑进岩洞,秦牧所在的学校恰在逃难的中转站上,所以二人经常见面,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使两颗心越走越近。结婚前有一次,桂林一家影院征集关于《浮生若梦》这部外国影片的影评作品,他俩双双投稿,经过几张报纸评选,结果紫风是第二名,秦牧倒是第三名! 50年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他们从来都是互敬互爱。紫风对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20个世...

秦牧 遗物归故里

2007年12月17日上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观一村、东里镇有关干部及汕头市文化部门离任老干部一班人专程前往广州拜会秦牧夫人紫风,并举行了简单的秦牧遗物捐赠仪式。来自家乡的代表先向秦牧夫人紫风汇报了观一村秦牧故居的维修及筹办秦牧遗物展览的情况,紫风认真倾听后,对大家带给她核实的材料逐一过目,把其中一些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年、月、日校正准确,还在个别材料上进行了修改,并对筹办展览提出了指导意...

秦牧写作特点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

冯雪峰-与周扬

根据洁泯(即许觉民)的回忆,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大约两周左右要举行一次直属单位的汇报会,由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但是冯雪峰基本上不参加这个例会,而让洁泯去参加,听取会议精神,回来后向冯雪峰汇报。冯雪峰有什么意见和对出版社的设想,也由洁泯在会上转陈,洁泯便当了一个中转站的角色。而且,即使是关于出版社的方针任务,雪峰也并不向周扬请示,而是与胡乔木相商而定的。洁泯具体地回忆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会上,...

冯雪峰 作品赏析

花影 憔悴的花影倒入湖里, 水是忧闷不过了; 鱼们稍一跳动, 伊的心便破碎了。 被拒绝者底墓歌 他死了,人把他葬在山里, 连他底幽恨葬在一起。 小山底脚下,靠着衰林, 是他底坟儿,低低的。 他底爱情未曾死; 也有春风在墓头吹来荡去。 只是那无情的樵女们 清丽的歌声,却总隔着林儿的。 将有一天,他以未死的爱情, 在墓上开放烂漫的花; ...

高君宇-故事

如今的北京陶然亭公园内,有高君宇和恋人石评梅之墓,述说着两枚象牙戒指引发的动人情话 高君宇对陶然亭情有独钟。陶然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从清末到民初就是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高君宇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曾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商讨中国革命前途,同时也和石评梅经常在此漫步。 石评梅是高君宇生命中最挚爱的女性,生于1902年,山西平定人,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著有《涛语...

高君宇-评价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 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墓畔哀歌》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石评梅 在党的早期历史上,有...

石评梅-逝世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西栓马桩八号寓所开始发病,剧烈头痛,但她以为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还是照常去附中教书,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庐隐等送石评梅进旧刑部街日本山本医院,师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砺儒和庐隐等均在医院守护,不久开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医院转到协和医院,诊断为脑炎。30日石评梅即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 她的逝去,对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她才情并茂、文华出众...

石评梅-石评梅和高君宇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这是石评梅一生中又一重大转折点。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1921年4月15日,石评梅曾致信高君宇,倾吐了她思想的悲哀。高君宇次日去信,帮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烦闷,就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以我就决心来担负我...

石评梅-作品赏析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更为脆弱更为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而是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辩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她经历了幻想到现...

石评梅-主要作品

石评梅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她的创作生涯仅仅六年。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但其成功却在散文。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分别由盛京书店(后又改由北新书局)和文化书局出版。1983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石评梅作品集》。第一卷为散文,收入《涛语》、《偶然草》,以及过去未收入的作品;第二卷为诗歌、小说;第三卷为剧本、...

林语堂-评价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约800种,其中中文版400多种,外文版300多种。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陆出版的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就超过200种。 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

林语堂-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

林语堂-个人作品

小说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又名《瞬息京华》,张振玉译,1940年,上海若干出版社 《风声鹤唳》 《赖柏英》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1953)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务印书馆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散文和杂文文集 ...

林语堂-婚姻

林语堂婚前曾有两位恋人。初恋情人赖柏英,最爱的人是泉州女子陈锦端,最终和廖翠凤结婚。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

叶圣陶-童话故事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叶圣陶在其《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到: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

叶圣陶-对文学的贡献

现实主义: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 、 《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

叶圣陶-教育和新闻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

叶圣陶-记者生涯

我的第一职业,我会说,是个编辑。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叶圣陶说。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1930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
  共1347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