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王全珍的“罗曼史”

抗日战争初期,在延安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的讲坛上,出现了一位英俊的青年教员,他上的是军事课,讲课时,操一口福建闽西口音的普通话,振振有词:   同志们,咱们抗大和黄埔军校不一样,黄埔初期主要领导人是国民党人,部分学生是国民党人;而抗大整个领导权都在共产党手里,学生的绝大部分是共产主义者或倾向共产主义的。正因为这样,今日之抗大,就不能不比那时的黄埔更革命、更前进,为民族和社会的解放必定做出更伟大的贡...

廖世承:大学精神谁守护

廖世承(1892~1979)字茂如,上海嘉定人,教育家,抗战期间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   今年10月,时值湖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该校副校长蒋洪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欣然告知师生,钱钟书是在师大教书时动笔写《围城》的,因此小说中的三闾大学即师大,那位校长高松年的原型,就是首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   不过,在另一篇长文《钱钟书与国立师范学院》中,蒋洪新特别指出,小说里那个因为女学生漂亮就从宽...

胡锡奎同志战斗的一生

胡锡奎,又名锡昆,化名王瑞清。公元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七日,诞生于湖北省孝感县城关北正街一个小商人家。父亲胡延池,是清朝秀才(廪生),后来家道中落,教过书,做过百货生意。   胡锡奎读完初中,十八岁上了汉口法文学堂。一九一四年,因家境窘迫,父亲要他弃学经营小百货。胡锡奎看不惯尔虞我诈的商人生活,无心照料生意,只要父亲不在身边就阅读《天演论》之类的社会科学书籍。一九一六年,他刚满二十岁,在父母主持下...

范长江-《人民日报》记者的回忆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其实,这...

谢雪红烈士

1949年10月1日,参加中共建国大典的台共谢雪红,恰好站在毛泽东的背后。这一刻是谢雪红的政治颠峰,成为台湾人最高的政治代表,因为她是228事件中的第一女主角,也是行政长官陈仪的头号通缉犯   发生在1947年台北的228事件中,有名号的共产党员并没有直接露面。但是在台中,老牌共产党员可就非常活跃,并且反应迅速,马上可以召开人民会议,攻占台中警局与公卖局台中分局,还能成立人民政府。最令人惊奇...

鞠躬尽瘁

1965年4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65年7月,在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上,王进喜应邀作了报告,他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让我们国家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奋斗目标。文革开始后,大庆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1966年12月31日,王进喜毅然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大庆油田生产的严峻形势。返回大庆后,他走遍油田,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声疾呼大庆生产一天也不能停。...

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社会学家艾君认为,铁人的本质尽管是一个先进人物的代表...

陆志韦的教学法

陆志韦讲课,常常像是在聊天,妙趣横生里透着学问的智慧。他在燕京大学教心理学,开头第一讲就对学生说:心理系房子不多,有两个实验室,一个在阁楼上,一个在地下室,可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心理系有自己的图书室,书虽不算多,但每本都是精选的。学生说,他们初进燕京大学,听过一些系的介绍,可是都没有陆志韦讲得这么有趣,讲得这么好。这样的介绍不只是坚定了学生探索心理奥秘的决心和意志,多年以后,还成...

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颜福庆

颜福庆,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 病疗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前身)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该会总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非常重视预防医学,1927年创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伊始,便亲自组建公共卫生科,并创建吴淞卫...

纪念施复亮百年诞辰座谈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2日电 纪念施复亮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施复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主要领导人,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1920年,他作为进步青年,同陈独秀、陈望道等在上海举行了我国第一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集会。1928年后,施复亮编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进步理论书籍,帮助许多青年...

随李克用起家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祖父孟察,父亲孟道,在郡里承袭做军官,伯父孟方立和叔父孟迁都做到节度使,在后梁和河东争战的时候,孟迁以自己管辖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和潞州(今山西长治)投降了后梁,而父亲孟道始终在河东任职。 在有利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孟知祥年轻的时候就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做了左教练使,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孟知祥从此有了发展的良好基础。 等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

陈其尤:致力为公追求真理的卓越民主人士

□陈其尤大事年表 ●1892年:生于广东海丰。 ●1908年:就学于广州博济医学堂。 ●1911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花岗起义。 ●1911年11月:参加惠州战役。 ●191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 ●1917年:任粤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 ●1931年:在香港加入中国致公党并参加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致公党中...

后蜀后主

孟昶好方药,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曾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成《蜀本草》(即《重广英公本草》)二十卷,已佚,其佚文收入《证类本草》等。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据传宋太祖灭后蜀后,侍卫们领了宋太祖的旨意前去收拾东西,这些人居然连他的小便器也收来了。那溺器是最污秽的东西,侍卫们怎么还要取来呈给太祖呢?只因...

梅州市纪念黄琪翔诞辰110周年

梅州日报讯昨日,纪念黄琪翔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梅县举行。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宁生,原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朱兆良,原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左焕琛,黄琪翔先生亲属、原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黄甘英;梅州市领导温华光、古小平、陈小山、郑少伟、邹浩元以及梅县党政领导等分别出席了纪念黄琪翔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内政

(一)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

宋太宗

赵匡义屡次劝谏太祖要远女色.重国事,太祖不听。有天,太祖在后苑召赵匡义陪宴,并边饮洒边射猎。太祖拿了一大杯酒一再劝赵匡义喝下,他推辞不了,就指着庭下花丛中的一朵鲜花说;如果金城夫人亲手去将这朵花折来,我就喝。太祖就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折来。这时赵匡义拉足弓弦似欲射猎别物.忽然转身一箭射死了金城夫人,然后扔弓哭拜在地,抱着太祖的脚说:陛下刚刚得到天下,应该以国事为重啊。太祖见他忠心,又是自己的亲兄弟...

晁哲甫虎口脱险记

育成家蚕良种,发展蚕学学科

 杨邦杰不仅重视发展蚕丝教育事业,而且倡导师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亲自或与人合作进行科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他在回国的头三年,引进日本蚕种和本地黄茧种杂交,培育出学14号、学16号等新品种(后改名为1014、1016),为我国最早应用杂交法育成的优良白茧种。其茧和生丝样品于1933年送巴黎博览会展出,获得国际蚕桑界的好评。   广东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

时人的评价

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嘉祐四年(西元1059),这时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是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翰林学士王珪等群臣给他写谥曰:臣闻元精磅礴,济万物而不昭其迹者,荐名曰天;至德汪洋,泽万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谥于帝维其历古圣贤之君,莫不极所以尊明令显之称,又或至于代相袭之...

车向忱看戏“来去无踪”

5月15日,《一张有关车向忱的珍贵照片》一文发表,记者当天便接到了读者李春普的电话。他向记者展示了车向忱写于1963年的一封亲笔信,并且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63年,李春普27岁,在沈阳市红光评剧团担任团长。当时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文艺演出却常年不断。红光评剧团连续推出《在烈火中永生》、《夺印》等优秀现代剧目,尤其根据越剧改编的现代戏《杨立贝告状》,连续演...
  共13422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