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珍的“罗曼史”
同志们,咱们抗大和黄埔军校不一样,黄埔初期主要领导人是国民党人,部分学生是国民党人;而抗大整个领导权都在共产党手里,学生的绝大部分是共产主义者或倾向共产主义的。正因为这样,今日之抗大,就不能不比那时的黄埔更革命、更前进,为民族和社会的解放必定做出更伟大的贡献学员们很喜欢听他讲课。他能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位30出头的军事教员叫王全珍。他是一个彪悍的小伙子,长着中等身材,肩宽膀阔,一张长方形的脸,黑红黑红的皮肤,穿着褪色军服,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
王全珍1906年生于龙岩县红坊区悠远村(原属永定县太平区悠湾乡村尾村),1928年参加闽西农民武装暴动,l 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虽是高小文化。但在红军队伍中,已经是一名很了不起的"知识分子",前后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司令部通讯主任、第二师司令部侦察通讯主任、第一师司令部侦察通讯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1 934年1 0月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征途。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 937年进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因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学习成绩优秀,便被留校,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他训练有方,慈祥温和,严肃而有风趣,深受学员爱戴。
来抗大学习的学员,有的是跟随毛泽东主席南征北战的老战士,有的是刚刚从敌占区和蒋管区来到延安的青年学生,有的是工人、农民,也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
有一位从山西吕梁抗日根据地来的学员,她叫高芝珍,她1938年参加革命,由地方干部调入八路军正规部队,后进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那时,高芝珍看起来真像一个小姑娘。她小巧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儿,一头乌黑透亮的好头发,短短地剪齐在耳垂下。她坐在课堂上听王全珍讲课,安静得像一滴水。
王全珍为人正直,党性很强,关心体贴学生,作为学生的高芝珍,深深地爱上了比她大13岁的王全珍。她将纯真、热烈的爱献给了老师,决心与他结成终身伴侣。 1940年是她最难忘的日子,她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并在春暖花开季节,他俩幸福地结合了。
将党的工作放在首位,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王全珍,并没有迷恋于儿女情长之中。他鼓励妻子,要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学本领,到群众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去见世面。要做"鲲鹏展翅冲霄汉",安能"燕雀低回恋小巢"。结婚不到l0天,王全珍便让新娘给朱老总的夫人康克清当文书。后来,王全珍觉得女同志没学点本领不行,便毅然把她送往几百里外的八路军卫生学校学习。两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王全珍又让她在医院工作,救死扶伤,为伤病员服务。
抗大总校迁到山东后,王全珍再三要求到部队去,到抗日前线去。在抗日战争后期,王全珍已担任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处处长兼警备第三旅参谋长。南征北战,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需要"贤内助"在身边照顾,两人长期天各一方。
王全珍完全把心扑在革命工作上。夫妻间书信往来也很少。高芝珍偶尔收到丈夫的来信,信中并没有一般情书的离情绵绵,倾诉思念之情,而是鼓励妻子意志要坚定,不要怕苦,不怕流血牺牲,即使被敌人抓住,决不能泄露党的秘密,不可当可耻的叛徒,要死得光荣。
王全珍和高芝珍在结婚后30年的日子里,多为两地分居,真正在一起时间竟不到5年。孩子出生,王全珍一再叮咛要寄养在老百姓家中,生怕母亲带孩子影响工作。高芝珍生下四男二女,都没有亲自哺育,让老百姓抚育长大,有的直到全国解放后,才陆续找回。
高芝珍一直在部队医院当医生、所长,1 950年后当副院长。抗战胜利后,王全珍担任东北警备第三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参谋长,辽东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参加过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五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1954年人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高级速成班学习,l 956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1960年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l956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
王全珍是我军高级指挥员,他对家庭子女要求很严格,对公车使用,泾渭分明,对孩子们的工作调动,从来不"开绿灯"。
1964年,南海舰队调防湛江,高芝珍仍在广州海军421医院任副院长。有一回,王全珍偶尔到医院,碰到南海舰队干部部部长,问王全珍少将:"首长,高副院长调湛江吧?"王全珍毫不犹豫地回答:"先解决下面干部的困难,我俩的问题,放下一步解决吧! "这一放,又是l0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黑白混淆,人妖颠倒。这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无产阶级战士,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无端受审查,有病不让医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卧床不起。高芝珍得知丈夫病重,坐立不安,夜不能寐,她下了决心请了假,护理在他身旁。但这一切,已经太迟了!她内疚的是,没能尽妻子的一份责任。
1970年金秋的时节,王全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到了尽头,便吩咐妻子高芝珍及6个子女都围站在病塌前。
王全珍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王全珍23岁离开龙岩,为党工作整整42年了。今受迫害,体力不支……我死后……... 99高芝珍含泪让丈夫呷了一口开水,轻轻地按摩他的胸部。王全珍无力地扫射了一眼6个孩子,说:"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要好好学习。一个人只能干好事,坏事一点也不许干的0 0 0 0 0 0生活上要克勤克俭,自力更生,往后可不能倚靠妈妈过日子……"每个孩子用沉重的语调表了态,要按爸爸的要求去做。
王全珍转过脸来,望着知心老伴,深情地说:"芝珍,我走后,你千万不要去麻烦组织上,力争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难……领导、同志来访,更要热情接待……对孩子们要严格要求,这有好处。
高芝珍望着丈夫病魔缠身,面容憔悴,她心如刀绞。
王全珍又最后交代了人生旅途的结束语:第一,将遗体交医院解剖;第二,不要穿衣服,上边盖块布,遗体往火炉推进之前,将布取下,带回消毒,下次还可以用;第三,把骨灰撒在山区地里,这样不会污染环境,节约费用。
过了几天,这位驰骋疆场的老将军,走完了人生旅途,与世长辞,享年64岁。
高芝珍今年89岁,她1 977年离岗,目前享受行政l 2级、师级待遇,住在广州赤岗海军干休所,安度晚年。虽然结婚30年,仅5年相聚,但她对丈夫仍充满无限的感激之情。l998年1月3 日,她致信将军故乡党史研究室主任郑学秋,缅怀王全珍,十分感谢他的严格要求,使她走上革命的人生之路。她这样写道:"我能享受军人待遇,百分之八十是王全珍的关怀,他从来不为自己的小家庭谋私利,让我能全心全意地在军队工作",这归功于王全珍的大公无私,为她创造努力工作的条件,也是他长期教诲的结果。
王全珍是她的老师,也是人生伴侣。她无悔仅五年时间的相聚,她无悔人生的重大抉择郑学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