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邦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780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育成家蚕良种,发展蚕学学科

发布时间:2009-12-23 15:58:1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杨邦杰不仅重视发展蚕丝教育事业,而且倡导师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亲自或与人合作进行科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他在回国的头三年,引进日本蚕种和本地黄茧种杂交,培育出学14号、学16号等新品种(后改名为1014、1016),为我国最早应用杂交法育成的优良白茧种。其茧和生丝样品于1933年送巴黎博览会展出,获得国际蚕桑界的好评。
  广东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1.6℃,月平均气温最低3℃(1月),最高28.3℃(7、8月)。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生长期长,产量高,如果整枝和肥水管理适当,全年可采叶养蚕达七八造(次),但因多雨和气温高,也给养蚕带来不利因素。华南地区历史上饲养的原始品种是一种称为“轮月”的多化性蚕品种,它可以全年养殖,但茧小,产丝量低。在广东,第一造蚕可饲养一种叫做“大造”的二化性蚕品种。它的茧比“轮月”的大,丝量也重,农民愿意在第一造饲养“大造”,但如果在第二、三造继续饲养,会因不适应高温高湿气候而减产。为了改良蚕种,杨邦杰用纯系分离法对广东地方品种进行整理,选育出大造系统56号,土大、轮月系统仲恺258、560、369、4000号等10余个品种。又与桂应祥合作对仲恺258号品种进行改进,提高其生命力,达到茧形均匀、茧绵较少、解舒好、水结少、出丝率高等优点。这一品种在广东、广西等地推广,直到50年代初期,长达20多年之久。此外,还交杂选育出生命力和丝质较优的交杂固定种1053A2等,在广东西江流域一带推广多年。
  1930年发表的《关于广东蚕种之改良——应用遗传的法则而得之二三结果》,总结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及其成果。
  一、关于广东本地种(原有)蚕种的改良——利用纯系分离法所得的成果。即将本地种纯系分离后得到大造形蚕、大造姬蚕、轮月白茧形蚕及姬蚕、轮月黄茧形蚕及姬蚕。这些品种选纯后,其茧形、缩绉、茧色、茧形大小、蚕体斑纹都一致,同时茧层量较原有土种大有提高。
  二、利用上述6个已改良的广东本地种彼此交配得到的一代杂种,试验结果表明,其茧层量提高甚多。以缫制1斤生丝所需茧颗数计,容奇和官山的本地轮月种,分别为8142颗和9374颗,而仲恺农工学校改良种的各种杂交种茧只需3968颗到5200颗,其中以4330颗左右为最多。
  三、利用已改良的本地种与已改良的外来种(一、二化性)交配得到的杂交种,其茧壳量之增重十分明显。同时,这些杂交种抗性较强,在广东气候条件下,即使按旧法饲养,每年至少可养3造,即春蚕1次,秋蚕2次。其收茧量亦以此3次为最多,丝质也优于未经改良的本地种。
  杨邦杰应用遗传学理论的纯系分离法和杂交法选育良种,当时在我国蚕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其应用成果发表后,全国各蚕校纷纷向仲恺农工学校索取资料,参考学习。 广东因为饲养多化性蚕种,一年孵化多次,习惯采用蚕种浸汤法(浴种)促使孵化,而且还可以杀死那些虚弱有病的蚕种,因而也是一种预防蚕病的方法。历来都依靠浸汤师傅的经验掌握汤的温度的浸汤时间。如果汤太热或浸汤时间太长,蚕种就会死去;如果汤不够热或者浸汤时间太短,蚕种就不孵化或孵化不齐一。1933年,杨邦杰发表了《蚕卵浸温水试验》、1959年发表了《二化白茧浸温水孵化试验(预报)》,使浸汤法有了科学标准,很快在蚕种生产上得到应用。当时广东每年各造制种达百万张之多,其孵化齐一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对发展蚕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在家蚕遗传学研究方面,他从1933年至1936年先后发表了《广东蚕之二三特殊系统》、《广东特异蚕卵之形态与遗传学的研究》、《二三特殊系统蚕之卵黄色、血色、茧色等三形质之相互关系》和《仲18、48号黑色蚕之黑色性是否属于附加体色》等4篇论文,详细介绍在试验过程中所获得的许多有价值的特殊品种,以及各项性状相互杂交后的遗传规律,充实了蚕的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材料。
  1933年发表的《家蚕之品种、性及体量与成熟速度之关系》一文,则从遗传学角度探讨本地品种、外来品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的雌雄蚕体重、茧层量与成熟迟早的规律,从而对当时本地种的改良,对一代杂种、三元杂种、四元杂种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设想,即从遗传的形质推想,至少存在两种Q因子。但由于无人深入研究,迄今尚未得到证实。
  杨邦杰在《仲恺农工学校研究报告》上还发表过几篇有关蚕体解剖、蚕体生理的论文,为蚕的生理解剖学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文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