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法官陈麟基
陈麟基,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处级审判员、国家一级法官。还差10天才满38岁的他,带着对工作、亲人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的无尽渴望悄然离去……
医生说:“他的病并不是不治之症,但拖得太久……”
同事们哭了:“他是为工作累死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去年9月5日,陈麟基主审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件案子。
他强忍病痛端坐在审判长席上,头顶庄严的国徽。一个小时过去了,他咬着牙没有吱声。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他还在坚持。可到休庭的时候,他实在顶不住了,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下来。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声音颤抖:“海燕,马上来接我,我坚持不了啦!”
妻子含泪把他送到市中心医院。医生为他注射了3瓶吊针,并要求他第二天来做全面检查。但他在疼痛略微减轻后,下午就回到法院继续开庭。
就这样,他连续几天都没有去医院检查。看着他憔悴的面容,贤惠的妻子终于生气了:“你到底管不管自己的死活?”他强作轻松地笑笑说:“没事,可能是太累,吃点药,吊吊针,过几天就好了。现在案子多,人手又少,不能让积案跨世纪呀!”
坚持到9月10日,他再次被送进了医院。医生诊断:重症肝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邓基联来到病床前叮嘱他安心养病,他却乐观地说自己年轻,不会有大问题,等病情有好转,立即赶回法院办案。
9月12日,陈麟基被转到东湖医院。医生经过全面会诊,确认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
9月15日,陈麟基的病情急转直下。医生对他的家属说,只有50%的希望。家人决定将病情告诉他。得知自己的病情,陈麟基愣了:自己还不到38岁呀!
“我还要工作!”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但长时间的过度操劳,早已使他的身体透支得太多,太多……
9月19日,他被转到广州南方医院。
9月28日,陈麟基已陷入深度昏迷状态。女儿来了,父母来了,老庭长也来到了他的病床前,但此时的他已不能说话,只是偶尔清醒的时候,用目光同大家交流,他的眼中分明有种晶莹的东西在闪烁……
9月29日,人民的好法官陈麟基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事后,妻子流着眼泪说:“麟基不是不关心自己的身体,他不抽烟,1995年体检查出乙肝(大三阳)后,更是滴酒不沾,并一直坚持晨跑。可是只要工作一来,他就把什么都忘了,全身心地扑在案件上,常常通宵达旦地准备案件……”
女儿丹丹在作文《我的爸爸》里写道:“爸爸的朋友们都说他是工作狂,我觉得他也是的。”
极端负责忘我工作 1982年,陈麟基从广东政法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五华县检察院。
那时,他给后来成为五华县检察长的“老检察”廖祝文当书记员。可是,他的字写得不好看,速度也不快,同事们对他都不以为然。一次,老廖对陈麟基语重心长地说:“小陈,年轻人只有学好过硬的本事,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陈麟基听了默记在心。
从此,他不像别的年轻人那样下班后就出去玩,而是躲在房间里练字。这一练,就是从不松懈的3个月。老廖再次看到他写的法律文书时,几乎被他那一手漂亮的字惊呆了,不禁赞许地点头。
1984年,陈麟基调到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就在这一年,他在全省书记员大赛上以漂亮的字和规范的书写获得第一名。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陈麟基的工作信条。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陈麟基一直同刑事案件打交道,从刑事检察到刑事审判,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19个春秋。他审理的一大批贪污、走私、贿赂案件,如“9898”湛江走私案、兴川锗饮料案、原野公司老总侵占案、麻黄素制毒贩毒案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1998年湛江走私案发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一部分案件的审判工作。市中院领导深感任务重大,必须派业务能力最强的人去。经过遴选,最后一致决定:由“铁案”法官陈麟基担任主审法官。
临行前,院领导找他谈话:“麟基,你是代表特区法官去的,可要把案件办好啊!”陈麟基用力地点了点头,没有更多的话语。第二天,他捂着隐隐作痛的腹部,赶到广州报到。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件细节的核实中。
妻子回忆:“那段时间我们成了现代的牛郎织女。他周末偶尔回深圳,不是去图书馆查资料,就是在自己的书房里书写案卷,绘制图表,跟我一天也说不上三句话。母亲住院,女儿生病,全都推给了我。”
细心的庭长发现,在他报销的单据中,有几张止痛片、安定片等药品的发票,“可见他一直抱病坚持工作,却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医院看看病。”
前期工作如此,到开庭时就更忙了,陈麟基达到了忘我的境地。1999年10月,“9898”湛江走私案如期开庭,要求必须在10天内审结。可是,分配给深圳中院的部分案件光被告人就有85个。
怎么办?能不能在时间这样紧的情况下也办成“铁案”?
陈麟基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他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案头准备。整整一个星期,近在咫尺的家他竟没有回去过一次!翻看案卷、思索疑问、找寻法律依据———就这样,陈麟基对于每个案犯的犯罪细节都整理得清清楚楚,写成10余万字的阅卷笔录,绘制了5万多字的图表。
他的同事都记得,每天上午8点半到晚上9点的三次开庭,陈麟基已经累得不行,可到晚上,他又带病和同事们一个通宵一个通宵地整理法律文书。一天凌晨3点,他实在顶不住了,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在沙发上休息了几个小时。
案件的审判非常成功,事实清楚,量刑准确。
案件审结后,最高人民法院和省高院对深圳中院的审案质量和速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合议庭被记功,陈麟基也荣立个人二等功。
在妻子眼里,结婚十几年,他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这些年,他先后参加了母校的大专班和法官学院的进修学习,后来又考取了省委党校的研究生班。就在住院前,他还在为毕业论文作准备。他说,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各种案件不断翻新,如果不注重学习,就不配做一个公正廉明的好法官。
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多年的他,深知自己掌握的是生杀予夺的权力,因而在工作中要求自己把每一件经手的案件都办扎实,办成不留破绽的“铁案”。
1994年,轰动一时的原野公司老总彭某侵占财产案进入审判程序。面对当时从重、从快、从严惩处重大涉案犯彭某的社会舆论,作为主审法官的陈麟基却没有意气用事,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他在审案中发现,彭某有1000多万元资金确实没有构成犯罪的证据,便力排众议,最终以证据确凿的那部分犯罪事实,判处彭某有期徒刑16年,附加驱逐出境、没收赃款。
只认法律不认人情
陈麟基保持了两项难能可贵的“零”记录:从事审判工作16年,没有一次发回重审,也没有一宗廉洁方面的投诉。
他在与一位新分来的年轻法官谈心时说:“法官也是社会的一员,难免会受到权力的干预、金钱的诱惑、亲情的牵制,但只要坚持法官的上级只有法律,我们就能顶住压力,把每一宗案件办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1998年,他老家五华县有一个外号“公狗”的犯罪团伙头目在龙岗区抢劫被抓。审判前,县里有人打电话给陈麟基说:“你能不能出面活动活动,求个情,保一保‘公狗’,他家里答应给你一点活动费。”陈麟基认为“公狗”犯罪事实清楚,情节恶劣,断然拒绝了求情。后来,“公狗”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
前年,有一起案件的当事人,通过陈麟基的同学前来疏通,答应事成后给陈麟基60万元作为酬谢。陈麟基一听十分生气,对同学说:“你是不是想害我?这事你也不能管。”
1993年5月,一位副处长受贿19万多元的大案由陈麟基主审。当时,有很多人前来说情,要求手下留情。但他在认真核对犯罪事实后,又反复考虑这位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的情况,没有为说情所动,而是依法重判其无期徒刑。
只认法律,不认人情,是陈麟基的法官风范。
妻子李海燕原是五华老家的小学教师,1985年调入深圳一家企业。后来该企业效益不佳,她下岗了,从此就再没有找到过稳定的工作。有人说陈麟基“犯傻”,认识那么多当事人,开口说句话,给老婆找份工作易如反掌。可他却回答:“你找别人安排工作,他再因为案子的事找你怎么办?影响公正审判的事,我不能干!”妻子为此也没少埋怨过他,但他总是耐心地解释:“人家给你安排工作,是为了让我在案件上帮他。我可不能拿法律,拿审判权力来交换。”
陈麟基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希望他能帮着在深圳找个工作,但陈麟基只管他们的吃住,工作的事却从不过问。弟弟们只好在深圳打些零工。
心系桑梓无私支援
作为法官的陈麟基,是铁面无情的,但作为普通人的的陈麟基,却又充满了人情味。
他的老家五华县平南镇平东村,至今仍不富裕。但陈麟基一直深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和家乡的父老乡亲。
他连续3年默默地资助家乡一个名叫陈旭珍的10岁小女孩上学。小旭珍的爸爸原在广州一个采石场打工,3年前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经不住打击,疯了。旭珍的生活无人照顾,到了上学年龄却因交不起学费而无缘跨进校门。陈麟基从平东村小学陈校长口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二话没说,主动提出资助小旭珍。3年来,每个学期他都寄给学校200元当作她的学费。
陈校长说:“旭珍成绩很好,是全年级第二名,前年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去年9月份,陈麟基没有寄钱过来,我们还以为他出差了。可到了9月29日,传来的却是他的噩耗。我们的心都要碎了!”
记者问小旭珍:“你知道是谁给你钱上学吗?”旭珍摇摇头说:“不知道。”当记者拿出陈麟基的照片告诉她:“就是这位叔叔供你上学,他已经去世了。”小旭珍眼中听后,眼中噙满了泪水。
陈麟基在家务农的二弟介绍说:“哥哥是一个十分富有同情心的人。前年刮台风,村里出现山体滑坡,有一家被压死3口人。哥哥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寄了400元给那家人。”
陈麟基的妻子也向记者提到:“麟基节假日回家乡,经常会给村里一些孤寡老人一、二百元,以表心意。”
陈麟基虽然在特区当法官,经济却并不富裕。乡亲们说,他老家的小院总共才花2万多元,却是分两次盖的,直到去年才全部建好,建房款则是几兄弟平摊的。
但他对家乡的建设却毫不含糊。陈校长透露:“去年学校改建危房,资金不够,我就带着几个老师去深圳,第一个找的就是陈麟基。他二话不说,就把在深圳的老乡和同学组织起来,并带头捐了500元。在他的带动下,不久就凑了5万多元。”
直到去世前3天,他还在家属和同学的陪同下,坐火车回到五华县老家。此时的他已难以开口讲话,但当他看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时,脸上不时露出少许的微笑。
在村里新建的那座石桥上,一块小石碑上镌刻着参与捐建者陈麟基的名字。这座无言的石碑,让家乡人永远铭记陈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