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毛泽东在晚年的时候,常常回忆起他的老母亲。
母亲文七妹的存在是他童年生活中中最为美好的记忆。
小的时候,毛泽东是个叛逆的少年。
他讨厌迂腐守旧的父亲毛贻昌,常常和他作对。
母亲像和事佬一样,常常顶着父亲的脸色,从中斡旋。
▲ | 毛泽东父亲毛贻昌
叛逆这个词儿最早出现在90后的身上。
什么是叛逆呢?
2000年至2013年间,这个词儿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几乎达到了高峰。
父母们对这样的孩子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
那时候,杀马特发型刚刚结束,飞刘海发型又横行在90后的身上。
我们能够听到最多的话,大概都是:
这一届的90后,真差劲!真丢人!
可没有人发现,杀马特的消失只用了不到五年,飞刘海则消失的更快。
与之换来的是,这群孩子成长的速度真快,远远超过了曾经鄙夷90后那群人的想象。
这群曾经红着眼谩骂90后的前辈们,最终只能红着脸说:
这一届的90后,是社会的基石,是国家的希望。
毛泽东,同样属于叛逆的90后。
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
这个冲字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山隘中间的一块平原地带。
▲ | 韶山冲一带地形
这种地方交通不便,大多数人几乎会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毛泽东出生后,父母十分激动,因为此前已经诞下孩子,但全部早夭。
俩个
母亲为了避免这个新生儿再度早夭,干脆刚刚出生的毛泽东送到了湘乡娘家唐家圫抚养。
将
26岁的母亲,跪在一座观音庙里叩拜祈福,同时将一块巨石认作毛泽东的干娘。
正因如此,刚刚出生不久的毛泽东有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乳名:
---石三伢子。
“石”是仙石之意,“三”是排行老三,“伢子”在他们那一带方言里是“小孩的意思”。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毛泽东就离开了父母,一直在外公、外婆家生活。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九年。
▲ | 毛泽东的湖南老家
9岁那年,毛泽东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
这对前世冤家在家庭琐事上不断争吵。
有的时候,父亲还让他双膝跪地以此处罚他,他坚决不从,撒腿就跑。
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父亲的家业刚刚发展起来不久。
凭借十余年的经营,毛贻昌已经拥有24亩土地,家中也雇了一个长工帮忙干活。
13岁那年,父亲毛贻昌在家中设宴款待朋友。
毛泽东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一直看书,父亲为此勃然大怒,让他赶紧出来帮忙招呼客人。
父亲的责骂让他满怀怒气,十分不愿意。
当着这么多亲朋好友的面,毛贻昌变得更加生气,臭骂毛泽东“懒而无用,为子不孝”。
面对父亲父慈子孝的道德约束,他提出“先父慈子孝”的观点驳斥。
然
父亲伸手就要朝着毛泽东的身上招呼,毛泽东吓得朝着屋外跑了出去。
父子在自家的院子里展开了短途追逐,毛泽东眼看躲不掉,直接跳到了自家的池塘边上。
两
父亲向前靠近时,他张口说出,要是再敢打他,再敢靠近他,他就直接跳下去!
母亲文七妹赶紧出来劝架,总算平息了这场家庭风波。
不过,老父亲的脾气一直都没有变。
平常没事的时候,毛泽东他们兄弟三人总要被父亲臭骂着下地干活,看到他们偷懒的时候,又经常敲打。
毛贻昌一生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这一生,读几本书,帮他算算家里的小帐,足矣!
他反对毛泽东看那些与小农商业无关的书籍,他认为那是废书,也是糟粕。
1910年,毛贻昌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毛泽东,想要将他送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里做学徒。
他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学成归来回家务农,经营家中几亩土地。
对于老父亲而言,经商简直就是发家致富的天阶,想当年自家就是靠着小毛小利的经营起家,这玩意着实神奇。
穷了几辈子的毛家人,他父亲凭借一己之力真的实现了逆袭。
毛贻昌将经商是为人生致富的必然法宝!
发财,从来都是他们老一辈人的梦想。
从这一刻起,毛泽东和他父亲的关系几乎恶化到了极致。
他的心中讨厌这个守旧的老父亲,他也讨厌经商。
此时的中国,新思想不断冲击着知识分子,大家屡屡高呼自由求存的口号,希望改变被列国欺凌的命运。
此时,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灭亡还剩不到一年的时间。
面对父亲的强势安排,毛泽东最终选择和母亲联手,终于说服了父亲。
他选择尝试性的离开家乡,想要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想要真正的独立生活,可远远比想象中更加的艰难,毛泽东在外独立学习半年就灰溜溜的返回老家。
回到家中后,毛贻昌看他更加不爽,安排你学做生意你非不学,自己瞎折腾。
你能折腾出啥?
斗大的韶山冲还放不下你?
毛泽东依旧难以避免和父亲吵架,没多久,他又向母亲的亲戚借了一笔钱,再度离家出走。
▲ | 毛泽东的母亲
毛泽东和母亲感情一直很深,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母亲虽然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妇女,却良善有爱。
她会给家人的长工一些多余的口粮,她也会同情毛泽东吃不起饭的同学,让毛泽东多带一份饭送给他的同学。
这些,她都偷偷的瞒着毛贻昌。
他和母亲几乎惊人的相似,比起父亲,他总是喜欢和母亲聊天,也乐于和母亲分享身边的琐事。
文七妹但凡有空闲,总是为家里的几个孩子亲手缝制长统纱袜,每一次穿到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袜子时,毛泽东总是高兴的合不拢嘴。
而他穿长统纱袜的习惯,整整伴随了他的一生。
这一次出走,毛泽东知道自己的父亲不会送他,临走那晚,毛泽东给执拗的父亲写了一封信: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年少时期的第一次正式离乡,母亲一大早亲自送她。
那一年,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进入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那个时候的农家人,大多信息闭塞,对于外界的事务知之甚少。
毛泽东离开家乡之后,才知道,原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早已经离世。
那时候的毛泽东也依然是旧式的装扮。
---高头额、细长辫。
在农村生活了十六年的毛泽东,第一次真正的感知到了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
1911年,清帝退位,清朝灭亡。
毛泽东又离开了湘乡,来到了一座更大的城市长沙。
▲ | 毛泽东童年经历地方
此时的长沙是一座拥有80万人口的大城市,新思想、新潮流在不断冲击着年轻学子。
剪辫子潮流来袭,毛泽东成为了长沙学生中,第一批剪掉辫子的学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选择越多,人心越浮躁。
从来没有见到大世界的毛泽东也一样。
他在对未来的抉择中,同样犹犹豫豫。
选择加入湖南新军,放弃。
选择学习肥皂制作,放弃。
选择法律管理学校,放弃。
选择商业中专,放弃。
选择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放弃。
1913年,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图 |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照
这段时间,他开始如饥似渴的沉醉在省立图书馆中。
他也开始学着改变自己以往的作风,真正的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
例如,安心的画一个橘子。
▲图 | 毛泽东的写生课堂作品
短发少年,终究安心。
▲ | 毛泽东在湖南读书期间
在学校里,毛泽东读到梁启超的作品,瞬间惊为天人。
他早年的文风,大多有梁启超之风。
国学老师为此大加驳斥,不仅指责梁启超此人言过其实,还指责毛泽东性格傲慢。
因为当时的毛泽东总是在自己的文章后面署名加日期。
你又不是什么大家,你署名干吗?你写日期又干吗?
毛泽东很讨厌这个老师,也总是和这个老师抗议。
不过,这位痴痴苦读的少年,终究还是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恩师。
---杨昌济。
说来也是缘分,毛泽东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年,杨昌济同样从海外归来进入这所学校。
在杨昌济教授的修身课上,毛泽东写了一篇《心之力》的作文。
.....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
然天妒神州,外侵内扰,泱泱华夏,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神圣使命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之积弊。
治下
五千年中央神州屹立寰宇,慈润天道,德化昆仑,逐忘除魔灭盗之大道使命.....
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
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
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
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
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
也未为不可。
杨昌济看到大惊,称他有建国之才。
这篇气势如虹的文章不仅让毛泽东拿到了满分,杨昌济还送了五分附加分。
---100+5。
1918年,6月1日。
25岁的毛泽东和一群热血青年组建了新民学会,成为学校里的时代骄子。
新民学会的成员里,共有21名成员,有20名是杨昌济的门生。
同年,怀揣着满腔热情的毛泽东从学校毕业。
1918年8月。
杨昌济准备离开湖南,前往北京。
临行之前,作为授业恩师的他又给毛泽东指出了一条道路。
当时,杨昌济的好友蔡元培组织一批北京学子奔赴法国留学。
但是这群学生需要自己在国外打工挣钱,勤工俭学。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欣然同意。
北漂生活就这样开始。
在京城漂泊的日子并不好受,他一面等着去法国留学出发的消息,一面还要为了生活发愁。
毛泽东没办法,给自己的恩师杨昌济写信,希望能够安排一份工作。
杨昌济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写了一个便条。
毛泽东顺利进入北大图书馆,成为那里的一名图书馆助理员。
---每月薪资8元。
▲ | 毛泽东当图书馆助理员时的北大红楼
京城北漂,毛泽东在这里很受歧视,除了恩师和同龄朋友,毛泽东几乎没有结识其他的京城朋友。
这里的阶级分化,要远超他的想象。
那时候,京城文化圈的名流们,看到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湘潭话的年轻人,并不感冒。
他有时候问问题,京城文化圈的人都不怎么搭理这个年轻人。
他在回忆这段北漂时光时,总觉得莫名心酸。
1919年,3月。
奔赴法国的消息没有等来,刚刚毕业的毛泽东反而听到了一个关于母亲的坏消息。
---母亲身患结核性淋巴结炎。
毛泽东急忙南下长沙,让二弟毛泽民将母亲接到长沙治疗。
同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毛泽东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只要闲下来就跑到医院里照顾老母亲,端汤喂药,细心照顾。
时间一长,母亲的病情好转,毛泽东喜不自禁,安排两个弟弟和母亲在长沙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合照。
▲| 毛泽覃、毛泽民、母亲、毛泽东
这一年,母亲52岁,毛泽东26岁,二弟毛泽民23岁,三弟毛泽覃14岁。
照片里,唯一缺席的还是那位一直执拗的老父亲。
母亲送回老家之后,毛泽东又投入到了学生运动中。
然而,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此次送别母亲,竟成诀别。
1919年,10月5日。
三弟毛泽覃亲自送信到长沙,告诉毛泽东母亲病危,请火速回乡。
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让毛泽东瞬间震惊,他选择马上离开长沙,与三弟泽覃回到了韶山冲。
当时交通不便,毛泽东回到老家时,母亲已经入棺。
毛泽东终究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站在一旁的二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之时,嘴里仍旧呼喊着:
“石三伢子、石三伢子。”
听到这句话,毛泽东当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年少的他,坚决没有双膝跪亲。
这一刻,曾经的纨绔少年,终于长大成人。
扑通一声,毛泽东跪在了母亲的灵堂前。
那天晚上,毛泽东深情写下《祭母文》。
这首《祭母文》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长的一首诗歌。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因此。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作磨
遘疾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诳言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卓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赉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隳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 | 毛泽东《祭母文》
另外,他还附写了两副挽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头七过后,毛泽东再度离开家乡,回到了长沙。
长沙一夜,毛泽东辗转难眠。
一个月后,一向和老父亲闹矛盾的毛泽东选择把父亲毛贻昌、堂伯父毛福生接到了长沙。
来到长沙的第一事情,就是拍照。
▲ | 毛泽覃、父亲毛贻昌、堂伯父、毛泽东
三个月后,父亲去世,享年50岁。
1959年6月25日。
毛泽东回乡看望,站在父母的坟墓前,毛泽东感慨万千。
曾经那个立志出乡关的少年,终有所成。
回到曾经他生活的地方,毛泽东看到了墙上的合照。
这张合照正是40年前的那张合照,两个年轻的弟弟以及年迈的母亲映入眼帘。
毛泽东轻抚了一下照片,转身又擦拭自己的眼泪。
那一代的年轻人,满怀报国之志,曾为山河破碎而流泪,曾经遍地狼烟而心痛。
43年前,毛泽东同大多数的莘莘学子一样。
▲ | 刚毕业的毛泽东
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会困顿,也会迷茫。
年少就是希望。
每一代的年轻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有度的空间里,在有余的经济里,一定要学会思考,学会思考未来的自己,学会衡量自身的价值。
因为我们还有试错的成本,试错的机会。
真正成长后的选择,大多都不会是选择题。
因为那时候,生活中的大多数选择都是送命题。
唯有一次,也仅此一次。
你送不起,你也不敢送。
我们不需要像毛泽东一样成为一个以荧荧之光点通天之亮的少年。
我们这一生,点亮自己,点亮家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