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贻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569
本馆由[ 5eixl12j ]创建于2010年01月18日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发布时间:2021-03-12 16:57:39      发布人: Jackson

毛泽东在晚年的时候,常常回忆起他的老母亲。

  母亲文七妹的存在是他童年生活中中最为美好的记忆。

  小的时候,毛泽东是个叛逆的少年。

  他讨厌迂腐守旧的父亲毛贻昌,常常和他作对。

  母亲像和事佬一样,常常顶着父亲的脸色,从中斡旋。

  ▲ | 毛泽东父亲毛贻昌

  

  叛逆这个词儿最早出现在90后的身上。

  什么是叛逆呢?

  2000年至2013年间,这个词儿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几乎达到了高峰。

  父母们对这样的孩子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

  那时候,杀马特发型刚刚结束,飞刘海发型又横行在90后的身上。

  我们能够听到最多的话,大概都是:

  这一届的90后,真差劲!真丢人!

  可没有人发现,杀马特的消失只用了不到五年,飞刘海则消失的更快。

  与之换来的是,这群孩子成长的速度真快,远远超过了曾经鄙夷90后那群人的想象。

  这群曾经红着眼谩骂90后的前辈们,最终只能红着脸说:

  这一届的90后,是社会的基石,是国家的希望。

  毛泽东,同样属于叛逆的90后。

  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

  这个冲字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山隘中间的一块平原地带。

  ▲ | 韶山冲一带地形

  

  这种地方交通不便,大多数人几乎会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毛泽东出生后,父母十分激动,因为此前已经诞下孩子,但全部早夭。

  俩个

  母亲为了避免这个新生儿再度早夭,干脆刚刚出生的毛泽东送到了湘乡娘家唐家圫抚养。

  将

  26岁的母亲,跪在一座观音庙里叩拜祈福,同时将一块巨石认作毛泽东的干娘。

  正因如此,刚刚出生不久的毛泽东有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乳名:

  ---石三伢子。

  “石”是仙石之意,“三”是排行老三,“伢子”在他们那一带方言里是“小孩的意思”。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毛泽东就离开了父母,一直在外公、外婆家生活。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九年。

  ▲ | 毛泽东的湖南老家

  

  9岁那年,毛泽东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

  这对前世冤家在家庭琐事上不断争吵。

  有的时候,父亲还让他双膝跪地以此处罚他,他坚决不从,撒腿就跑。

  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父亲的家业刚刚发展起来不久。

  凭借十余年的经营,毛贻昌已经拥有24亩土地,家中也雇了一个长工帮忙干活。

  13岁那年,父亲毛贻昌在家中设宴款待朋友。

  毛泽东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一直看书,父亲为此勃然大怒,让他赶紧出来帮忙招呼客人。

  父亲的责骂让他满怀怒气,十分不愿意。

  当着这么多亲朋好友的面,毛贻昌变得更加生气,臭骂毛泽东“懒而无用,为子不孝”。

  面对父亲父慈子孝的道德约束,他提出“先父慈子孝”的观点驳斥。

  

  父亲伸手就要朝着毛泽东的身上招呼,毛泽东吓得朝着屋外跑了出去。

  父子在自家的院子里展开了短途追逐,毛泽东眼看躲不掉,直接跳到了自家的池塘边上

  两

  父亲向前靠近时,他张口说出,要是再敢打他,再敢靠近他,他就直接跳下去!

  母亲文七妹赶紧出来劝架,总算平息了这场家庭风波。

  不过,老父亲的脾气一直都没有变。

  平常没事的时候,毛泽东他们兄弟三人总要被父亲臭骂着下地干活,看到他们偷懒的时候,又经常敲打。

  毛贻昌一生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这一生,读几本书,帮他算算家里的小帐,足矣!

  他反对毛泽东看那些与小农商业无关的书籍,他认为那是废书,也是糟粕。

  1910年,毛贻昌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毛泽东,想要将他送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里做学徒

  他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学成归来回家务农,经营家中几亩土地。

  对于老父亲而言,经商简直就是发家致富的天阶,想当年自家就是靠着小毛小利的经营起家,这玩意着实神奇。

  穷了几辈子的毛家人,他父亲凭借一己之力真的实现了逆袭。

  毛贻昌将经商是为人生致富的必然法宝!

  发财,从来都是他们老一辈人的梦想。

  从这一刻起,毛泽东和他父亲的关系几乎恶化到了极致。

  他的心中讨厌这个守旧的老父亲,他也讨厌经商。

  此时的中国,新思想不断冲击着知识分子,大家屡屡高呼自由求存的口号,希望改变被列国欺凌的命运。

  此时,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灭亡还剩不到一年的时间。

  面对父亲的强势安排,毛泽东最终选择和母亲联手,终于说服了父亲。

  他选择尝试性的离开家乡,想要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想要真正的独立生活,可远远比想象中更加的艰难,毛泽东在外独立学习半年就灰溜溜的返回老家。

  回到家中后,毛贻昌看他更加不爽,安排你学做生意你非不学,自己瞎折腾。

  你能折腾出啥?

  斗大的韶山冲还放不下你?

  毛泽东依旧难以避免和父亲吵架,没多久,他又向母亲的亲戚借了一笔钱,再度离家出走。

  ▲ | 毛泽东的母亲

  

  毛泽东和母亲感情一直很深,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母亲虽然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妇女,却良善有爱。

  她会给家人的长工一些多余的口粮,她也会同情毛泽东吃不起饭的同学,让毛泽东多带一份饭送给他的同学。

  这些,她都偷偷的瞒着毛贻昌。

  他和母亲几乎惊人的相似,比起父亲,他总是喜欢和母亲聊天,也乐于和母亲分享身边的琐事。

  文七妹但凡有空闲,总是为家里的几个孩子亲手缝制长统纱袜,每一次穿到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袜子时,毛泽东总是高兴的合不拢嘴。

  而他穿长统纱袜的习惯,整整伴随了他的一生。

  这一次出走,毛泽东知道自己的父亲不会送他,临走那晚,毛泽东给执拗的父亲写了一封信: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年少时期的第一次正式离乡,母亲一大早亲自送她。

  那一年,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进入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那个时候的农家人,大多信息闭塞,对于外界的事务知之甚少。

  毛泽东离开家乡之后,才知道,原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早已经离世。

  那时候的毛泽东也依然是旧式的装扮。

  ---高头额、细长辫。

  在农村生活了十六年的毛泽东,第一次真正的感知到了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

  1911年,清帝退位,清朝灭亡。

  毛泽东又离开了湘乡,来到了一座更大的城市长沙。

  ▲ | 毛泽东童年经历地方

  

  此时的长沙是一座拥有80万人口的大城市,新思想、新潮流在不断冲击着年轻学子。

  剪辫子潮流来袭,毛泽东成为了长沙学生中,第一批剪掉辫子的学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选择越多,人心越浮躁。

  从来没有见到大世界的毛泽东也一样。

  他在对未来的抉择中,同样犹犹豫豫。

  选择加入湖南新军,放弃。

  选择学习肥皂制作,放弃。

  选择法律管理学校,放弃。

  选择商业中专,放弃。

  选择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放弃。

  1913年,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图 |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照

  

  这段时间,他开始如饥似渴的沉醉在省立图书馆中。

  他也开始学着改变自己以往的作风,真正的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

  例如,安心的画一个橘子。

  ▲图 | 毛泽东的写生课堂作品

  

  短发少年,终究安心。

  ▲ | 毛泽东在湖南读书期间

  

  在学校里,毛泽东读到梁启超的作品,瞬间惊为天人。

  他早年的文风,大多有梁启超之风。

  国学老师为此大加驳斥,不仅指责梁启超此人言过其实,还指责毛泽东性格傲慢。

  因为当时的毛泽东总是在自己的文章后面署名加日期。

  你又不是什么大家,你署名干吗?你写日期又干吗?

  毛泽东很讨厌这个老师,也总是和这个老师抗议。

  不过,这位痴痴苦读的少年,终究还是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恩师。

  ---杨昌济。

  说来也是缘分,毛泽东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年,杨昌济同样从海外归来进入这所学校。

  在杨昌济教授的修身课上,毛泽东写了一篇《心之力》的作文。

  

.....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
然天妒神州,外侵内扰,泱泱华夏,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神圣使命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之积弊。
治下
五千年中央神州屹立寰宇,慈润天道,德化昆仑,逐忘除魔灭盗之大道使命.....
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
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
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
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
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
也未为不可。


  杨昌济看到大惊,称他有建国之才。

  这篇气势如虹的文章不仅让毛泽东拿到了满分,杨昌济还送了五分附加分。

  ---100+5。

  1918年,6月1日。

  25岁的毛泽东和一群热血青年组建了新民学会,成为学校里的时代骄子。

  新民学会的成员里,共有21名成员,有20名是杨昌济的门生。

  同年,怀揣着满腔热情的毛泽东从学校毕业。

  1918年8月。

  杨昌济准备离开湖南,前往北京。

  临行之前,作为授业恩师的他又给毛泽东指出了一条道路。

  当时,杨昌济的好友蔡元培组织一批北京学子奔赴法国留学。

  但是这群学生需要自己在国外打工挣钱,勤工俭学。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欣然同意。

  北漂生活就这样开始。

  在京城漂泊的日子并不好受,他一面等着去法国留学出发的消息,一面还要为了生活发愁。

  毛泽东没办法,给自己的恩师杨昌济写信,希望能够安排一份工作。

  杨昌济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写了一个便条。

  毛泽东顺利进入北大图书馆,成为那里的一名图书馆助理员。

  ---每月薪资8元。

  ▲ | 毛泽东当图书馆助理员时的北大红楼

  

  京城北漂,毛泽东在这里很受歧视,除了恩师和同龄朋友,毛泽东几乎没有结识其他的京城朋友。

  这里的阶级分化,要远超他的想象。

  那时候,京城文化圈的名流们,看到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湘潭话的年轻人,并不感冒。

  他有时候问问题,京城文化圈的人都不怎么搭理这个年轻人。

  他在回忆这段北漂时光时,总觉得莫名心酸。

  1919年,3月。

  奔赴法国的消息没有等来,刚刚毕业的毛泽东反而听到了一个关于母亲的坏消息。

  ---母亲身患结核性淋巴结炎。

  毛泽东急忙南下长沙,让二弟毛泽民将母亲接到长沙治疗。

  同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毛泽东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只要闲下来就跑到医院里照顾老母亲,端汤喂药,细心照顾。

  时间一长,母亲的病情好转,毛泽东喜不自禁,安排两个弟弟和母亲在长沙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合照。

  ▲| 毛泽覃、毛泽民、母亲、毛泽东

  

  这一年,母亲52岁,毛泽东26岁,二弟毛泽民23岁,三弟毛泽覃14岁。

  照片里,唯一缺席的还是那位一直执拗的老父亲。

  母亲送回老家之后,毛泽东又投入到了学生运动中。

  然而,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此次送别母亲,竟成诀别。

  1919年,10月5日。

  三弟毛泽覃亲自送信到长沙,告诉毛泽东母亲病危,请火速回乡。

  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让毛泽东瞬间震惊,他选择马上离开长沙,与三弟泽覃回到了韶山冲。

  当时交通不便,毛泽东回到老家时,母亲已经入棺。

  毛泽东终究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站在一旁的二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之时,嘴里仍旧呼喊着:

  “石三伢子、石三伢子。”

  听到这句话,毛泽东当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年少的他,坚决没有双膝跪亲。

  这一刻,曾经的纨绔少年,终于长大成人。

  扑通一声,毛泽东跪在了母亲的灵堂前。

  那天晚上,毛泽东深情写下《祭母文》。

  这首《祭母文》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长的一首诗歌。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因此。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作磨
遘疾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诳言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 | 毛泽东《祭母文》

  

  另外,他还附写了两副挽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头七过后,毛泽东再度离开家乡,回到了长沙。

  长沙一夜,毛泽东辗转难眠。

  一个月后,一向和老父亲闹矛盾的毛泽东选择把父亲毛贻昌、堂伯父毛福生接到了长沙。

  来到长沙的第一事情,就是拍照。

  ▲ | 毛泽覃、父亲毛贻昌、堂伯父、毛泽东

  

  三个月后,父亲去世,享年50岁。

  1959年6月25日。

  毛泽东回乡看望,站在父母的坟墓前,毛泽东感慨万千。

  曾经那个立志出乡关的少年,终有所成。

  回到曾经他生活的地方,毛泽东看到了墙上的合照。

  这张合照正是40年前的那张合照,两个年轻的弟弟以及年迈的母亲映入眼帘。

  毛泽东轻抚了一下照片,转身又擦拭自己的眼泪。

  那一代的年轻人,满怀报国之志,曾为山河破碎而流泪,曾经遍地狼烟而心痛。

  43年前,毛泽东同大多数的莘莘学子一样。

  ▲ | 刚毕业的毛泽东

  

  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会困顿,也会迷茫。

  年少就是希望。

  每一代的年轻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有度的空间里,在有余的经济里,一定要学会思考,学会思考未来的自己,学会衡量自身的价值。

  因为我们还有试错的成本,试错的机会。

  真正成长后的选择,大多都不会是选择题。

  因为那时候,生活中的大多数选择都是送命题。

  唯有一次,也仅此一次。

  你送不起,你也不敢送。

  我们不需要像毛泽东一样成为一个以荧荧之光点通天之亮的少年。

  我们这一生,点亮自己,点亮家人,足矣!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