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毛贻昌在韶山病逝
1959年6月25日,阔别32年的毛泽东回到了韶山,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心情十分的愉悦。于是随手写下了《七律到韶山》这篇诗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日常的工作中毛泽东经常是习惯于晚上工作白天睡觉的,可是回到韶山之后,他第二天却早早地起了床就动身去扫墓了。
来到父母的墓前,毛泽东心情十分的沉重。他首先鞠躬三次。起身后眼里顷刻间泛起泪花,念念有词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扫墓后毛泽东又来到了故居,看到了当时父母在卧室里悬挂的照片。凝望好久之后,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当年,我父亲得了伤寒,母亲在脖子上起了一个包。都是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的话他们不会去世的。”
毛泽东心生愧疚,尤其是母亲文七妹临终前,他并没有陪同在母亲身边,这是他久久不能忘怀的遗憾。当他迫切地赶回家中时母亲已经入敛。毛泽东抚摸着棺材一晚上都没有睡觉,为母亲彻夜守灵。还写下了一生中篇幅最长的诗歌:《祭母文》。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生前十分的严厉。母亲相比来说带给了毛泽东更多的爱。1936年,在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向美国的记者详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母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有着一颗关爱他人的心,经常会慷慨解囊,接济别人。他十分心疼那些穷人,当遇上荒年的时候,他经常给讨饭的人们饭吃,可是如果我父亲在场的话,母亲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我父亲不赞同。就因为这件事家里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韶山是一个封闭的地方,在晚清的时候与世隔绝。韶山耕地不多,所以当地人民只能勉强地填饱肚子。毛贻昌一个十分勤劳的人,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做了一些生意积攒了钱买了一些地。
毛泽东快要出生时毛贻昌已经是小有家产,称得上是中农阶层。毛泽东的出生,毛贻昌夫妇又是激动又是担心,因为他们的前两个孩子都因为生病而夭折。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由于前几个孩子都不幸离开了人世,他们夫妇二人便痛下决心要把毛泽东送到外婆家让外婆抚养。
毛泽东在外婆家生活了八年。舅舅文正莹开了一个私塾,教授弟子们读书写字。毛泽东也耳濡目染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舅舅家有很多的书籍,所以他会经常去舅舅家读书。
1901年的秋天,他遂愿顺利地进入到湘乡县的小学堂。
私塾石老师是一位十分古板的人,他平日里会严肃对待教学任务,从来不开玩笑。对学生的管理也是非常的粗暴严厉,甚至经常会体罚学生。
由于私塾中讲授的这些内容都是毛泽东曾在舅舅家已经接触过的,所以大多数书籍他已经倒背如流,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他感觉到无趣,并自认为学不到太多的知识。
对于毛泽东,老师周春裴则对其十分的欣赏,他不止一次对毛泽东的父亲说:“令郎有着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聪慧的头脑,以后一定会光宗耀祖,前途不可限量。”毛贻昌听后内心却没有丝毫的波澜和欣慰,因为他不奢求自己的儿子能够光宗耀祖,只是希望他能将家庭维系的很好,这就已经足够了。
在当时的社会,毛贻昌的这种想法是最贴近生活的,因为都是农民,一辈子都需要跟庄稼打交道,只要是能够算账,写得几句家书就可以了。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脾气十分的倔强,在习得一番学识之后可以据理力争地来反对他。
毛泽东十三岁的时候,毛贻昌宴请了许多宾客来家中吃饭,毛泽东在房间里认真研读书籍,忘记了家中会有人来,毛贻昌破口大骂起来,毛泽东十分恼火,选择了离家出走。
见状,文七妹马上追了出去,毛贻昌也慌了神,于是也追赶而来。毛泽东来到了一个池塘旁边,用死来威胁父亲,如果父亲再对他严厉他就跳下去。文七妹蹲在地上痛哭了起来,父子二人见此,便各退一步。就这样,二人才重归于好。
1901年,毛泽东对书籍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父亲毛贻昌却不愿意让他这样下去,选择了让他去当学徒。
对于父亲的严苛要求,毛泽东十分的不满。他想要继续读书,于是他和父亲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毛泽东知道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规劝他的亲人们一起来对峙毛贻昌。
在众人的劝说下,毛贻昌同意了毛泽东去往外地学习。
那年秋天毛泽东离开了韶山,来到了湘乡小学,他的人生开始有了重要的转折点。母亲给毛泽东整理衣物时多次叮嘱毛泽东要照顾好自己,这次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毛泽东在煤油灯下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叫做《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将这首诗偷偷的夹在父亲的账本里,可以想到当父亲看到儿子毛泽东写到这首诗时,心里一定会有所感触。也许这个儿子真的和别人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离开的那天早上,文七妹把毛泽东送到村口,一番叮嘱之后,毛泽东踏上了离乡之路。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了半年,他开始往长沙那边发展,毛泽东对这座城市有很大的期待,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去往那么大的城市。
而这时的长沙正在发生暴动和造反,这些事件让毛泽东内心深受波澜,他希望能够习得更多的知识。那年冬天毛泽东请求学堂的贺老师介绍他前往长沙。征得贺老师同意后,他马上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十分的支持,父亲也加以鼓励,于是他开始前往长沙。
在东升学堂学习的时候毛泽东经常会回家。而这次去了长沙由于距离十分远,毛泽东与父母见面的时间会有所减少。文七妹内心十分不愿意儿子离开,但是又没有办法。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尽管她有千万个不舍,还是默默祈祷着儿子能够平安。
1919年毛泽东十八岁,革命爆发了。当时掀起了剪辫子潮流,毛泽东是班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
当武昌起义这个消息传到了长沙,毛泽东选择了放弃学业,加入了新四军。后孙中山宣布战争暂时的结束了,毛泽东也退出了军队。 退出军队的毛泽东做了很多尝试,但是都没有结果。没多久后一个朋友劝毛泽东报考法证学堂,说以后出来会有很好的工作,毛泽东依旧选择了放弃。
毛泽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但是他一直尝试,从未放弃。1913年他考入了湖南省师范学校,在这里学习了五年,五年里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使得他走上了改变中国国运的道路。
1918年6月,当时二十五岁的毛泽东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毛泽东收到杨昌记的表扬信。他告诉毛泽东蔡元培正在组织青年勤工俭学,毛泽东决定组织学会会员前往北京。
就在此时,毛泽东收到了母亲得病的消息。尽管前往北京很迫切,但是母亲的生命更为重要,于是毛泽东选择了回到家乡去看望母亲。见到母亲十分的憔悴,毛泽东很是伤心。文七妹却觉得很欣慰,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还那么优秀。
过了几天,毛泽东看到母亲被舅舅们照顾的很好,于是就回到了长沙。在去往北京的前夕,他给两位舅舅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照顾母亲的感谢。他给舅舅们留下了一个药方让舅舅们照着去做如果未能痊愈,希望毛泽民能够将母亲送到长沙。
1918年毛泽东到达了北京,开始了北漂,北漂的日子十分艰难,一方面要等着法国留学的消息,另一方面要解决自己的生活开销。毛泽东来北京的钱都是向朋友借的,于是他请求杨昌吉帮忙找工作。杨昌吉给毛泽东介绍了李大钊,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助理员的工作,每个月八块钱。
1919年所有前往法国留学的学生手续已经办好,三月初毛泽东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随后他选择了放弃留学回到长沙,去照顾母亲。为了解决家庭的困难他选择了在小学里当历史教师。
毛泽东通知弟弟来送母亲到长沙,由于平时的工作十分繁忙,他还在组织学生的爱国运动。可他还是抽时间带母亲去看了病。请了许多的医生,效果还是不好。
舅舅们十分关注文七妹的病情,毛泽东一年多都没有回家,他觉得要感谢一下舅舅对母亲的照顾,4月28日他给了舅舅一封信。
文七妹这时已经有五十二岁,她这一生从未出过那个农村,这次是她离家最远的一次。来到了长沙后,毛泽东明白母亲来到长沙十分的不容易,于是领着一家人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
这是唯一的一次合影也是最后一次合影,可这张全家福中唯独缺少了毛贻昌的存在。
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与母亲的这次相聚也是最后一次相聚。文七妹妹在长沙生活了一段时间,看到儿子十分的繁忙,她选择了回到韶山。
毛泽东拗不过母亲,于是就让两位弟弟送母亲回到家中。10月5日文七妹在韶山去世,毛贻昌派毛泽覃前往长沙告诉毛泽东这个消息,毛泽东听后顿时泪如雨下,他放下了所有的工作,赶了100多里公路,夜以继日才回到家中,那时已是母亲已经入敛的第二天。
弟弟告诉哥哥说母亲在临终前一直喊着石三牙子,毛泽东听后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来到母亲棺木前,抚摸着棺木。
为母亲彻夜守灵,在母亲的灵位前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诗歌《祭母文》。
这是一篇感天动地的诗文,毛泽东将自己对于母亲的爱以及遗憾写到了其中。母亲下葬后,毛泽东又给母亲写了两副挽联:
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给母亲守灵七日之后,毛泽东选择离开韶山回到长沙,回到长沙后,毛泽东对母亲十分的思念,一直跟身边的朋友说自己的母亲是一位思想道德十分高尚的女人。
在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于是他把父亲接到了长沙和他一起居住。毛泽东带着父亲来到了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
这时的毛泽东,还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悼念。
1920年毛贻昌在韶山病逝,他的去世时毛泽东在北京,毛泽覃还在长沙读书。父亲病逝的前一周,毛泽东的恩师杨昌吉也去世了,短短的几个月里毛泽东痛失了他的三位亲人,毛泽东并没有回家去给父亲奔丧,毛泽民知道哥哥的心思,于是他请私塾的老师代替毛泽东写了两幅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