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主席母亲 文七妹
这是一位英雄母亲,可是她三个孩子都成为烈士,毛泽民、毛泽覃以及毛泽建(养女)。如果大家希望了解文七妹的生平,以及她的教育方式是如何影响毛泽东的,不妨认真读一读,或许从中能找到她是如何教育一个伟大的儿子。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小山冲,当时只有东南和东北方向两个出入口。韶山冲西北门距离冲口20里的地方,就是滴水洞。滴水洞一带群山环绕,成为韶山与湘乡之间的天然屏障。
群山的西北麓,便是毛泽东外婆家,即文七妹的娘家唐家岮(又名棠佳阁)。别看距离不远,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唐家岮和韶山冲犹如相隔千里,两地民众的口音差别。韶山冲太偏僻,内部田地很少,生活在这里想富裕起来很不容易。
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氏家族成员的婚姻并不幸福,外面女孩父母嫌弃这里太穷,不太愿意把女儿嫁到这里。那么,文七妹和毛贻昌是如何走到一起结为夫妇?两个字,“风水”。韶山冲偏僻,可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却显示出它的优势,生活相对安全,冲内还有入若干风水宝地。
毛泽东故居
1882年,唐家岮的领袖人物贺氏去世了,当时文家人丁兴旺,前景很好。文家对贺氏很尊敬,她在世时子孙就已经筹划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安葬。文家人早已听说大山那边的韶山冲风水俱佳,可韶山冲不会轻易答应外面人葬在冲内,即便出钱购买也不行。
于是,文家人想了一个办法,将一个女孩嫁过去。1880年,文芝仪将13岁的小女儿文七妹以包办的形式,许配给了韶山冲毛恩普的儿子毛贻昌,这年毛贻昌10岁,两人很快订了婚。毛贻昌15岁那年,两人正式结婚。
文七妹和毛贻昌婚后,一连生下了两个孩子,但是全部夭折了。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了,这一年文七妹26岁,毛贻昌23岁。之前两个孩子的遭遇,给文七妹很大打击。为了让这个儿子平安,文七妹回到了娘家抚养。
同时,文七妹还在一座观音庙里叩拜了一块石头做“干娘”,希望能保佑这个儿子。由于这是第三个孩子,按照当地称呼小孩的习惯,外婆文贺氏就称他“石三伢子”,寓意这个孩子像石头一样坚硬,能健康长大。
毛泽东对这个名字非常喜欢。1951年2月,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汇报工作,毛泽东笑着说:“
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
”
毛贻昌
彭德怀一听,谦虚地说:“主席是一块宝石,我彭德怀不过是一块顽石罢了。”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
我也是一块石头咯。我们这两块石头,一块扔向杜鲁门,一块扔向麦克阿瑟。
”
关于“石三伢子”这个名字,1966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冲住进滴水洞一号楼时,他说:“
这是个好地方,我小时候在这里放过牛、砍过柴、割过草,还和小伙伴们打过架。特别是我小时候到外婆家去、到湘乡去读书,都要从这里经过。山那边有我的石头干娘,所以,我又叫石三伢子。
”
毛泽东在外婆家一直生活到8岁,期间也偶尔回到韶山。眼看到了读书的年龄,毛贻昌就把8岁儿子送到离家近200米远的南岸私塾读书,塾师是邹春培。邹春培与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同辈,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体罚学生现象时有发生。
事实上,毛泽东从2岁到8岁这段时间里,文七妹的二哥文正莹就曾担任毛泽东的学前塾师教育,当时文正莹在家中开了一个小私塾,教授族中子弟读书识字。有了这样的基础,当正式读书后,毛泽东进步的很快,这让邹春培颇为满意。
一次,邹春培对毛贻昌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贻昌可没有想这么多,他对儿子没有奢望,他说:“
咱们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
文七妹
毛泽东对父亲的想法不满,加上国文教员教学态度粗暴严厉,经常体罚学生。毛泽东出现了叛逆现象,10岁那年他逃学了。这次逃跑的结果是被母亲在三天后找回,相比于父亲的“专断”、“自私”,母亲对毛泽东却给予更多的包容。
之后,毛泽东对父亲的“专断”越来越不满,于是做了很多“忤逆不孝”的抗争。多年之后,毛泽东笑着说:
“
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明的表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样不合乎中国的道理。
”
毛泽东刚认识几个字后,毛贻昌就让他给家里记账,还让他学习珠算。在毛泽东看来,父亲俨然就像一个监工,如果没有账目要记,就让他去干农活。这一切都被文七妹看在眼中,有时候也会维护儿子,可是毛贻昌态度很坚决。
少年毛泽东
当时在韶山冲,文七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她不识字,可看不得别人受苦。韶山冲闭塞,可乡亲们提到文七妹,无不竖起大拇指。在那个靠地种粮、靠天吃饭的时代,加上时局动荡,湘潭一带经常闹饥荒,每当秋春时节来到韶山冲乞讨的人也很多。
不管谁来到家门口,文七妹很少让他们空手而归,她的善良可见一斑。毛泽东对斯诺说:“
(母亲)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
短短几句话,将文七妹朴实无华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它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文七妹如此关心穷人,跟她信佛有很大关系,她相信自己信佛能给这个家庭来了好运。果不其然,毛泽东很健康的成长,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也相继平安降临。
有一段时间,毛泽东上学时带的饭总比毛泽民多,可晚上放学回家总是喊饿,晚饭吃得特别多。这件事被文七妹看在眼中,就问:“石三伢子,你晚上吃得这么多,是不是我早上给你准备的午饭不够吃啊?”
毛泽东最早的一张照片
一开始毛泽东不好意思说,但一想母亲平时总是热情接济邻居们,也就是如实说了:“
母亲,我们班里最近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家里非常穷,没饭带,我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他一半吃。
”
文七妹一听没有任何责骂,“石三伢子,这是小事啊,为何不早点告诉母亲呢?”毛泽东则回答:“
我怕父亲指责我,到时候咱们娘俩儿搞不好又会挨骂。
”文七妹摸了摸毛泽东的头,从此她总让毛泽东带上够两个人吃的饭菜。
有这样的母亲,让年少毛泽东很是幸福,但是韶山冲太小了,他渴望外面的世界。1910年,毛贻昌决定将毛泽东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毛泽东不干了,他让母亲、亲戚和老师等人一起从中斡旋,表达了自己渴望走出韶山读书的想法。
看到这么多人给儿子说情,尤其表兄文运昌从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结果毛贻昌勉强答应了。当年秋,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前往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出发前一天晚上,文七妹给毛泽东准备衣物,用心整理所有行李。一旁毛泽东则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夹放在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账本里。
这首诗名为《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和文运昌就出发了,文七妹送他们到了村头,看着儿子挑着简单的行李远去的背景,她眼泪缓缓流了下来……
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旧址
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当时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的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图画、音乐等。作为全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数有真材实料。
同时,学校办学理念比较先进,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学习环境,非常符合毛泽东的独立不羁性格,可他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过程并不顺利。
毛泽东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时,首先报考时间已过,其次招生名额已满。毛泽东是抱着“学不成名誓不还”来此的,如今连校门都进不去,这怎么办?万幸,毛泽东遇到了伯乐,堂长李元甫非常爱才,他决定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学生重新考试,题目叫《言志》。
毛泽东早年在私塾学习时读了很多书,作文写得很好,很快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交到主考老师手中。主考老师对这篇文章所震惊,极力向李元甫推荐,当李元甫看了文章后,啧啧称赞,决定破格录取,他激动地对招考老师们说:“各位,今天我们学校又录取了一位建国奇才!”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很刻苦,加上他能写得一手好古文,老师们颇为喜欢他。不过,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并不开心,由于不是本地人,校内很多当地学生都看不起他,这让他精神上很压抑。
《新民丛报》
为缓解压抑,毛泽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读书学习上。表兄文运昌送给毛泽东两本书,一本讲康有为变法,还有一本是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毛泽东反复看了很多次。也是因为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毛泽东第一次听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死了,而宣统皇帝溥仪已经在位两年了。
东山高等小学堂每周都会进行集合点名,堂长李元甫先生在讲台上发言时经常说一些中国遭遇列强入侵欺辱的故事,这让毛泽东很愤慨,开始为中国的命运担忧。当时毛泽东给自己取“子任”的笔名,寓意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的人生抱负。
有一次,毛泽东得知先于自己入学两年的同学萧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专门介绍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世界名人。毛泽东就借来读,还在这些名人传记上圈圈点点。
还书时,毛泽东对萧三说:“
我们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人物,我们年轻人应该想办法让国家强大起来……中国目前积贫积弱,要使它富裕起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了不要急,你看华盛顿不是经过8年艰苦的斗争后,取得了胜利吗?所以,我们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
”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了半年书后,就离开回到韶山冲。毛泽东已经有了更大的想法,去省城长沙读书,文七妹依旧很支持,她坚信自己这个儿子有远大的目标,一定要更大的地方看一看,韶山冲实在是太小了。
毛泽东为东山学校题词
1911年春天,还是母亲送到村口,毛泽东踏上了去长沙的行程。来到长沙后,毛泽东考取了湘乡县驻省中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革命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各地,各地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这样的背景下,满腔热血的毛泽东岂会置身事外,毅然中断学业选择了参军。
当了半年兵后,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协议,毛泽东误以为革命结束,就退出了军队,继续开始读书。毛泽东开始留意报纸上的广告,看到警察学堂广告,决定报考,结果放弃;看到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广告上说不收学费,还给一些津贴,结果还是放弃;一个在法正学堂的朋友邀请毛泽东报考他的学校,他给毛泽东画了很多饼,说是毕业后就可以做大官,毛泽东最终还是放弃。
此后,毛泽东做了多次尝试,都以放弃告终。大家看到没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迷茫,也不知道究竟走向哪里。毛泽东也想给父亲写信诉苦,可想到给父亲的那首诗他又放弃了,想到了写信给母亲,可母亲不识字。
毛泽东继续尝试,不久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省立一中,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座普通学校。毛泽东很失望,在一中读了半年就退学了。这次失败的求学经历后,毛泽东开始了影响一生的决定,制定了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去省立图书馆看书。
毛主席在看书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
在省立图书馆,毛泽东阅读了中外大量名著,历史、地理、文学、小说等等。事实上,毛泽东看书的习惯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逝世前还要求工作人员给他读书,尽管当时他的视力已经无法读书了。
1914年,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在这所学校读了5年书。在这5年时间里,毛泽东抵挡了外部一切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
1918年6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不久接到在北大任教的恩师杨昌济来信,告知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正在倡导青年赴法国留学。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商议,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决定立即组织学员去法国勤工俭学。
当年8月,毛泽东率领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萧子昇等北上,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毛泽东来到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一边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一边等待安排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留学的消息。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未曾想,1919年初他先得到的是母亲患上了淋巴结炎的坏消息。毛泽东内心很是愧疚,立刻返回韶山冲,把母亲接到长沙治病,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在给母亲治病期间,毛泽东三兄弟和母亲在照相馆里拍下了唯一的合影。
文七妹在长沙治疗一段时间后,身体有所好转,就在毛泽民的陪同下回到了韶山冲,而毛泽东继续在长沙组织学生运动。当年4月18日,毛泽东给七舅父文正兴、八舅父文正莹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感谢两位舅父对母亲的照顾,并用大量篇幅描述母亲的病情,可见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而,毛泽东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为他最大的遗憾。当年10月初,毛泽东收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他立即带着三弟毛泽覃立赶回韶山冲。
毛泽东三兄弟和母亲唯一合影
然而,当毛泽东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入棺两天,她病逝的时间是1919年10月5日,享年52岁。当二弟告知毛泽东,母亲临终前一直不停呼喊“石三伢子”,让他把两个弟弟和妹妹(7岁过继的毛泽建)照顾好。显然,文七妹临终前希望能看一眼这个有出息的儿子。
那一刻,毛泽东嚎啕大哭。在给母亲守灵的晚上,毛泽东写下了一生中最长的诗作《四言诗·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此外,毛泽东还写了两副挽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
左起:毛泽覃、毛贻昌、毛福生、毛泽东
母亲丧事结束不久,毛泽东返回长沙,不久他又把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段时间,还让伯父毛福生作陪。然而,短短三个月后,毛贻昌也因患急性伤寒病逝,享年50岁。父母接连去世,毛泽东极度悲伤。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冲。这天,距离母亲去世已经过去了40年时间。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就去给父母扫墓。站在低矮的坟冢前,毛泽东深深三鞠躬,小声说:“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
给父母扫墓结束后,毛泽东径直去了故居。还是当年的模样,可熟悉的亲人再也看不到了。故居还是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走进父母的房屋,看到墙壁上的悬挂的照片,毛泽东久久伫立,叹息地对身边人员说:“
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
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
毛泽东在参观故居时,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就是父母卧室墙壁上挂着当年毛泽东三兄弟在长沙的唯一合影。照片洗印出来后,毛泽东给母亲带了回去,后来当地政府从文七妹娘家找到,就放在故居里展示。
离开韶山时,毛泽东执意要带走这张照片,带回北京。据当时担任毛泽东专列厨师陈汝明回忆时说,“身边工作人员问主席为何只带走母亲的照片?主席说:‘
我想我妈妈了,我爸爸小时候老是打我。
’”
是啊,伟人也是父母的孩子,也有七情六欲。毛泽东一家先后有6位烈士,儿子毛岸英的牺牲给他打击最大。可毛泽东又很乐观,正如他阔别32年回韶山时所写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毛主席在故居前和乡亲们交谈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母子情。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他人替你负重前行。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