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浚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40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2月04日

杨浚-提出建设大型乙烯装置推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0-02-04 16:29:2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70~1978年,杨浚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后改名为燕山石化总公司)工作期间,重点抓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建设,为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的石油化工建设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工作,并在前苏联帮助下,建设了小型石油化工厂,但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石油供应困难,走的是“油头化尾”之路,即利用炼油厂的尾气生产化工产品,规模小,缺乏竞争能力。1961年中国开发了大庆油田后,石油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杨浚于1971年开始,经过1年多的国内外情况调查,提出以下意见:发展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必须建设大型石油化工装置;而建设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又必须解决好原料路线问题。杨浚认为,采用轻柴油为原料比较有利。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工厂在大型乙烯装置上采用轻柴油(切至370℃的馏分)为原料,只有日本正在一个裂解炉上进行试验。杨浚分析中外资料发现,国外之所以没有用轻柴油为原料制乙烯,是由于国外的石油轻组分含量高,所以多采用石脑油(切至200℃以前的馏分)为原料,在技术上经济上更为合理。但中国石油重组分含量较高,如要以石脑油为原料,则数量满足不了石油化工发展的需要,而在当时中国又无力进口石脑油。为此,中国建设大型乙烯装置,必须用轻柴油为原料,尽管其裂解技术存在一些风险,但问题不大。杨浚还深入研究了其他问题,认为建设石油化工装置之初,配套产品品种不宜太多,以便于管理。又认为,应先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凡国内有条件配套的就不引进,做到既保证技术先进,又减少外汇支出。

    综合上述分析和构想,杨浚正式提出建设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的生产装置,技术及主要设备从国外引进的报告,得到了上级的同意。1972年5月,为加强中国发展石油化工规划与管理,杨浚专程到日本作了1个半月的实地考察,增加了在中国建设大型乙烯装置的信心。同时,中国原油油样经国外有关公司分析和试验,证明以轻柴油为原料生产乙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1972年末,中国有关部门与日方签订了引进30万吨乙烯装置的合同。

    1973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扩建工程任务,开始了以引进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为中心的“四烯”(乙烯、丁二烯、聚丙烯、高压聚乙烯)工程建设大会战。经过3万多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仅用27个月,就完成了一期扩建工程,成为中国建设大型引进乙烯装置的成功范例,从而使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迈出了有力的一步。由于中国采用轻柴油为原料的大型乙烯装置是当时世界上的首创,它的投产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抓住这一成功经验,相继引进、建设了南京扬子、上海金山、山东齐鲁等几个以轻柴油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迅速壮大。

    杨浚不仅注重决策,更重视实施决策的技术保障。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特别是抓了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从而保证了“四烯”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在“四烯”装置投产成功的第2年,即1977年,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取得了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上缴利润突破10亿元的良好效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