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火旺——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软老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慈云桂、周兴铭、陈火旺、陈福接、胡守仁等一批计算机专家的卓越贡献,使国防科大成为国内一流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基地。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断,把研制每秒运行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的任务下达给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
刚过不惑之年的陈火旺成了亿次巨型计算机攻关主将,被任命为软件系统总负责人。
陈火旺深知责任重大。如果把计算机硬件比作舞台,软件就是舞台上演出的节目;如果把硬件比作人体,软件则是这个人的知识和才能。但当时我国巨型机的软件系统就像一块贫瘠而荒芜的土地。不改变这种“荒芜”,巨型机就是一座徒有其名的舞台,一个四肢发达而头脑贫乏的巨人。
巨型机的软件工程不是单枪匹马或几个人能完成的。要把巨型机的头脑武装起来,工程量巨大得让人难以想象,而软件人员寥若晨星。最初只有20来人,后来八方支援,逐渐增强到50余人,为了装备中国巨型机的头生子,陈火旺率领这支“软”队伍投入了长达4年多的硬攻关。
陈火旺的妻子吴明霞当时担任软件研究室副主任,也义不容辞地挑起负责汇编语言系统研制的重担。好一个投身于巨型机软件攻关的夫唱妇随“二人转”:黎明即起,就忙开了,一个背诵科技英语点炉子,一个购买早点途中想“程序”。晚上,一拾掇完碗筷,夫妇俩就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扔在家里,双双赶到机房去加班。对他们又说,饭菜可以将就,衣着、家具可以凑合,但巨型机的“程序”必须是最优的。
1980年上半年,他们的大儿子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高考前夕。班主任找上门来了:“你们哪怕抽一丁点儿时间辅导一下孩子,还有希望考上大学。”吴明霞动心了。她找了一块小黑板,挂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一连3个晚上。立竿见影,孩子的几何测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百分!
正在攻关节骨眼上的陈火旺冲着妻子嚷起来:“你这是干吗?你的程序都编完了?”吴明霞分辩说:“我没有影响工作。”确实,为了弥补辅导孩子所失去的时间,她那几天夜夜工作到钟敲三更,脸色已经苍白。
“可你这样能坚持多久呢?”陈火旺又提出疑问,吴明霞默然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吴明霞含泪收起了小黑板。她硬起心肠不去看儿子哀怨失望的目光,一吃完晚饭又钻进了实验室。
寒暑交替,春种秋收。4年中,陈火旺完成了巨型机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提出了一整套用软件工程方法研制大型软件的方案和规划,贯彻于工程始末;直接主持了向量Fortran语言和向量识别器的设计与实现;探索了DO循环向量化的万法,为向量识别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适应单指令流和多数据流的目标代码生成方法、适应指节链接的循环组织法和降低树高大基本块优化技术。与此同时,他率领的软件攻关队伍高标准地完成了60万条程序组成的软件工程,为中国计算机软件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83年12月,亿次巨型机通过了国家级鉴定。鉴定书确认:“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系统,系统稳定可靠、软件较齐全,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和超过了规定的要求,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巨型机的空白。”
由陈火旺负责的这台巨型机软件系统被肯定为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其向量Fortran目标效率和向量自动识别器的识别率高于当时一些发达国家CrayFartran编译器的水平。
1984年,“银河-Ⅰ”亿次巨型机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陈火旺个人获国防科技一等奖,并荣立了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