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王崇伦-鞠躬尽瘁

  为了使职工技协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一全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王崇伦相继多次组织有关方面对我国的职工技协工作的产生、发展、经验与教训进行研讨,并提出了改进新形势下技协工作的措施。由此,全国大中型企业的技协陆续开展了有偿服务工作。这一举措的实施,为职工技协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崇伦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损伤了他原本强健的体魄。1985年5月,王崇伦突然半身麻木,言谈吐字不清,被身边工作的...

王崇伦-荣誉

  1955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工具车间。翌年,王崇伦被提任为该车间生产副主任。同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分院聘任王崇伦为特别研究员。   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1959年4月,王崇伦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王崇伦出席全国群英会,再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王崇伦-评价

  1954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让更多的青年工人在先进人物的带动下前进》的社论。 1954年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1954年2月14日,《工人日报》发表了题为《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的社论。   同年,团中央专门组织了一次首都青年工人与王崇伦会面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帮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先进工作...

忆张文秋老人

  忆张文秋老人   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革命老人张文秋,因病于7月11日21时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张文秋出生于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谢家湾,早年投身革命斗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她先后失去两个丈夫,又曾两次入狱,在敌牢里度过了10年苦难岁月。她历尽艰辛养育了刘思齐、邵华和张少林3个女儿,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宝贵人才。其中,刘思齐、邵华分...

张文秋-人物评述

  邵华将军痛悼母亲张文秋   2002年7月11日晚9时,毛泽东主席的亲家、革命家张文秋老人因病离开人世。近日,笔者作为邵华将军的朋友,前去悼念。将军含泪回忆了张文秋老人平凡的生活片段,为了纪念这位有传奇经历的老人,邵华特整理下文:   我的妈妈张文秋今年100岁,在一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中,妈妈历经坎坷,她的两位丈夫、两个兄弟和一个女婿都为中国革命献身,妈妈传奇式的一生,以及与开国领袖毛主...

张文秋-相关作品

  影视:《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   编剧:薛寿先、龙泰岭及于海峰;导演:张今标 ;   主要演员:古月、普超英及郑晓宁 ;剧情: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了老一代革命者对儿女婚事的恢恢大度和缕缕情丝,以及他们对待事业、工作、生活和爱情的人生态度。张文秋在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失去丈夫、战友的痛苦和磨难,她两次入狱惨遭折磨,但她始终对理想忠贞不渝。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母亲,带大和培养了三个孩子。毛岸英在...

张文秋-养生之道

  张文秋是毛泽东主席的双儿女亲家(女儿刘思齐、邵华分别嫁给毛岸英、毛岸青)。   老人的身体很健康,除了耳朵有点背外,没什么大毛病。她吃的是一般的家常饭,不爱吃什么补品,但很注意睡眠,睡眠质量很高,每天要午睡两个小时,晚9时喝点酸奶然后就寝,生活很规律。解放前她为革命两度入狱,坐牢8年,老虎凳、竹签、辣椒水都没能使她屈服。在新疆坐监时,腿被打坏了,现在坐轮椅。   老人家有不少养生之道,...

开国上将-陈明仁

陈明仁(1903年4月7日-1974年5月21日),湖南醴陵人,中国著名将领、军事家。 1924年夏入广州军政部讲武学校学习,11月19日转入黄埔军校,为其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任排长,两次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勇敢,奋勇先登惠州,一年之内即晋升为中校营长。1927年又晋升为上校,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上校团长。1930年升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八旅少将旅长,参加了中原大战,击溃了石友三的主力。1...

张文秋-主席亲家

  在武昌,张文秋初识毛泽东杨开慧夫妇   1927年2月,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妇女部长的张文秋奉县委委派去武汉找董必武和省委代购枪支弹药。她到武昌时,正赶上毛泽东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开学典礼。参加典礼的各省代表、武汉三镇各界代表、太平洋劳动会议代表、各位教员和来宾数十人,款款登上了主席台,走在前面的两个青年男子,一个全副武装,好不威武;一个布衣长衫,风骨清秀。   张文秋问身边的未婚夫、...

上将杨至成国外留学落难记

到延安后,杨至成病得很重。党中央决定挑选一些身体较差的领导干部到苏联疗养   红军时期,杨至成在作战中几次负伤,身体受到很大损害。长征到延安后,虽然环境稳定了,但医疗条件仍然有限,再加上杨至成工作繁忙,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所以他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高血压、 肺结核、癫痫时有发作。不久,抗日战争...

89岁高龄的温志光回忆:与陈立夫的师生情谊

温志光先生展示陈立夫书法长乐永康。   编者按   抗日战争爆发后,家在荷印(即印尼)的华侨青年温志光,毅然于1939年回到祖国家乡鹤山。1943年又赴重庆寻找处世立身之道。1944年,国民党海外部在陪都重庆举办党务工作研究班,温志光考取为学员,与国民党重量级人物陈立夫、陈果夫等要员结下师生之谊。1947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大会交际科工作的温志光,向出席大会的陈立夫等人...

陈立夫养生之道

  陈立夫一生历经风风雨雨,却身体安康长寿,享年103岁,其中确实有些养生之道。   1990年8月27日晚,陈氏家族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庆祝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90大寿。为了感谢   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校友门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介绍他的养生之道作为答谢致辞。   陈立夫说,他的长寿之道分为四个老,共32字: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友:以诚相见...

陈立夫-人物评价

  抗战时期,陈立夫时任教育部长,建立起贷金制度来资助那些来自战区的没有务来源的学生。像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后来的知名学者,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哥金制度。这项制度,为中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高级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段经历,陈立夫颇感自豪,在他的回忆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功过:我献身党国数十年,于党政工作,多所参与,成败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战时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虽然未必能达到理想,总算对于国家...

陈立夫-文化贡献

  陈立夫在文化上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共产党唯物论而撰《唯生论》、《生之原理》两书,加以阐明并比较优劣。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后,即退出政界。旅居美国19年,并从事《四书道贯》一书之写作,现已有英、日、韩文译本。1969年返台,专事文化工作,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兼孔孟学会理事长。还有《孟子之政治思想》、《孟子之伦理道德思想》、《人理学》,并主编《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中华文化概述》、《...

陈立夫-传奇人生

  和蒋介石渊源流长   蒋、陈两家的渊源,始于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蒋介石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认识了比他大9岁的陈其美,两人结拜为兄弟。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当时没人敢去处理,只有蒋介石来为他收尸,在祭词里自称盟弟,由此可见两人交情匪浅。陈家的下一辈也习惯称蒋介石为蒋三叔(当年陈其美与蒋介石、黄郛结拜,陈其美为老大,黄郛为老二,蒋介石为老三)。   1917年,陈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

回忆李锡铭二事

  李锡铭11月10日逝世,29日遗体火化,享年82岁。看到报纸上他身穿西装的照片,发现他的头发全白了。今天上班来,又细读了遗体告别消息和他的生平。因由17年前对他有过一次采访,心有所动,便想写点回忆文字。   1991至1998年我在报社工业交通采访部做记者,那时及以后一段时间里报社还没有设立专对北京市市领导活动报道的时政部,凡有市领导活动通常由跑口记者写稿。1991年10月11日是个星期五,...

李锡铭-最后时刻

  2008年11月29日,李锡铭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前往八宝山最后送别。这是胡锦涛同李锡铭亲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中国中央电视台11月10日在新闻联播中发布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党的工作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李锡铭-人物评价

  李锡铭同志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百折不挠,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事事以大局为重,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从不居功自傲,不追求名利地位,保持了乐观豁达、荣辱不惊的高风亮节。他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深入扎实,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

李锡铭-人物生平

  李锡铭1926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1946年入清华大学读书,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委员。1949年3月,受党组织委派到石景山发电厂担任厂党总支宣传委员、团委副书记,积极在年轻人中传播革命思想,卓有成效地开展建团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至1957年,李锡铭同志任北京市石景山发电厂党总支副书记、代书记。...

王侯山同志逝世

  原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侯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王侯山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曾庆红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王侯山1915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掖县,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掖县抗日武装起义,历任掖平抗日游击队负责人,中共掖县县委九、十区区委组织委员,胶东区党委军事部巡视员兼指...
  共1347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