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

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   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蜀汉之亡,认为主少国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所以作为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便被拥立继位。孙皓即位后,追谥父亲为文皇帝,并为他举行祭祀。   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

军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被俘,庞德被斩,曹操欲自许昌迁都避关羽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可联合孙权牵制关羽。孙权果然因为觊觎荆州而袭击关羽后方。 司马懿于太和五年(231年)、青龙二年(234年)曾两度亲自率兵抗击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司马懿采取据险坚守,蜀军果然粮尽而自退。...

治国之道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屯田制,但曹操采纳后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有屯田制),所以事实上屯田制(尤其是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荒,司马懿调五百万斛粟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水利,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

司马师

司马师在魏明帝时期任散骑常侍,后来升至中护军。 魏主曹芳在位时,司马师协助父亲推翻当时执政的宗室曹爽有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不久加封卫将军。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嘉平四年(252年)升为大将军。254年司马师杀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司马师对曹芳有所猜疑,同年废曹芳,立曹髦为帝。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司马师...

历史评价

史臣: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晋书》    房玄龄: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晋书》   曹...

武帝登基

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

击灭东吴 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

晋惠帝的能力大小

晋惠帝于267年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是晋武帝的皇后杨艳。作为次子他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的哥哥司马轨很早就死了,也有说是晋武帝为了将来传位给他宠爱的聪明孙子湣怀太子司马遹。晋惠帝一般被评价为甚愚或白痴,这个说法可能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晋惠帝显然无法解决他统治时期的政治困难,造成了八王之乱,他本人成为他人的傀儡,最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其次晋武帝司马炎亲身经历了曹魏的兴衰,...

西晋的第三任皇帝,晋孝怀帝

早年 晋武帝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炽被封为豫章王,四月,司马炎病死。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在晋惠帝在位期间爆发的八王之乱中,司马炽并未加入乱事,并且行事低调,不太热衷于交结宾客,爱好钻研史籍。司马炽本人并无雄才大略,最初担任散骑常侍, 永康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时,司马炽的散骑常侍也被罢黜,同年四月晋惠帝复位后,改元永宁元年,炽任射声校尉。永宁三年(304年)出任镇北大...

一千七百年前的“马王配”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谁来执掌危局,谁来力挽狂澜,就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世袭琅邪王,结交了琅邪郡大族王导。从此,马与王被推到历史的前台。   西晋末,司马睿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并接受王导建议,移镇建康。初到建康,江南世族很瞧不起这位外来的王爷,魏晋是靠大士族支撑的王朝,大士族根基深厚,傲视王侯,若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很难在江南立足。   在王导的谋划下,三...

历史评价

东晋自建国以来,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吴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挤与压制。明帝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一个月,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这个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未能继承父祖辈的遗业,廓清中原,以雪愍、...

政治业绩

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342年在位。司马衍是晋明帝长子,而且明帝死的早,也没有几个儿子可以继位,因此司马衍当皇帝,其实也是板上钉丁的。   司马衍小时候,他父亲明帝非常喜欢他,因此明帝继位后,便封司马衍为太子。在明帝病死的同一个继承皇位。明帝死时,他曾让王导等三位大臣一起辅政,其实就是让江南的世家大族辅佐自己的儿子,让他们支持自己的儿子。不过明帝聪明一时,却糊涂了这一下。要知道,世家大族...

司马岳身边的重要人物

庾氏与桓温:庾氏是东晋著名的外戚,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权臣,双方的对立是东晋士族门阀矛盾中,与王谢矛盾相似的主要矛盾。晋明帝去世后,庾皇后临朝,庾氏开始执掌朝政。经过苏峻事变,庾亮不再主政,他先担任豫州刺史,以后又担任了荆州刺史。他的弟弟庾冰、庾翼也先后担任要职。晋成帝去世,庾冰、庾翼主张立晋康帝,保持舅氏的地位,何充主张立晋成帝的儿子,何充与庾氏兄弟开始有矛盾。晋康帝的皇后褚氏就是后来在东晋发挥重...

相关史料

《晋书》载:废帝讳奕,字延龄,哀帝之母弟也。咸康八年封为东海王。永和八年拜散骑常侍,寻加镇军将军;升平四年拜车骑将军。五年,改封琅邪王。隆和初,转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兴宁三年二月丙申,哀帝崩,无嗣。丁酉,皇太后诏曰:帝遂不救厥疾,艰祸仍臻,遗绪泯然,哀恸切心。琅邪王奕,明德茂亲,属当储嗣,宜奉祖宗,纂承大统。便速正大礼,以宁人神。于是百官奉迎于琅邪第。是日,即皇帝位,大赦。三月...

晋简文帝

早年 幼时深得父亲钟爱。永昌元年(322年),封琅邪王。咸和元年(326年),母亲去世,司马昱时年七岁,哀毁过人,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常侍。咸和九年(334年),迁右将军,加侍中。咸康六年(340年),进抚军将军,领秘书监。永和元年(345年),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永和二年(346年),专总万机。永和八年(352年),进位司徒,固让不拜。晋穆帝成年,司马昱请求归政,不许。废帝即位,以琅...

年轻的晋孝武帝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晋孝武帝是晋简文帝之子,母亲是孝武文李太后。幼年登基时,崇德褚太后垂帘摄政。晋孝武帝亲政以后重用贤臣,励精图治,东晋的国力日益强盛,政治稳定。当时北方的氐族政权前秦在施行晋藩天王体制,重用忠于晋朝的名臣王猛等人,表面打着忠于晋朝的旗号,招抚中原百姓,势力也日益壮大,先后灭亡了前燕、仇池,进攻代国、前凉等政权,要逐步统一北方,并且开始把矛头指向了东晋政权,年轻的晋孝武帝政权面临严重的考验,他在战争...

晋安帝义熙初谣二首

《宋书五行志》曰:卢龙据有广州,民间有谣。后拥上流数州之地,内逼京辇,应天半之言。时复有谣言,龙后果败,不得入石头矣。   芦生漫漫竟天半。   卢橙橙,逐水流。东风忽如起,那得入石头。

李特起义

年轻时在州郡做官,雄武善骑射,沈毅有大度。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帅齐万年反,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饥,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10余万人入汉中求食,李特也是流民之一。至汉中,求寄食巴蜀,朝廷不许,遣御史李苾督察,使流民不得入剑阁。李苾至剑阁,受流民贿赂,表奏朝廷。使得流民自汉中流入巴蜀。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政变,废皇后贾南风为庶人,赐死于金墉城。诏益州刺史赵廞...

晋书—李雄传

李雄,字仲俊,特第三子也。母罗氏,梦双虹自门升天,一虹中断,既而生荡。后罗氏因汲水,忽然如寐,又梦大蛇绕其身,遂有孕,十四月而生雄。常言吾二子若有先亡,在者必大贵。荡竟前死。雄身长八尺三寸,美容貌。少以烈气闻,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有刘化者,道术士也,每谓人曰:「关、陇之士皆当南移,李氏子中惟仲俊有奇表,终为人主。   特起兵于蜀,承制,以雄为前将军。流死,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

刘曜补遗

刘曜生有9个儿子,均被封为王侯:刘熙封皇太子,刘袭封长乐王,刘阐封太原王;刘冲封淮南王,刘敞封齐王,刘高封鲁王,刘徽封楚王,刘俭封临海王,刘胤封世子、永安王,后改封南阳王。   刘曜被杀后,世子刘胤率领文武百官从长安退保上邽,但这时关中军心动摇,前赵大乱。不久,后赵大军从洛阳挥师入关,攻陷长安,大破上邽,将前赵太子刘熙、南阳王大单于刘胤等王侯将相、文武百官3000多人全部捕杀。匈奴刘氏经此劫...
  共13422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