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年前的“马王配”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谁来执掌危局,谁来力挽狂澜,就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世袭琅邪王,结交了琅邪郡大族王导。从此,马与王被推到历史的前台。
西晋末,司马睿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并接受王导建议,移镇建康。初到建康,江南世族很瞧不起这位外来的王爷,魏晋是靠大士族支撑的王朝,大士族根基深厚,傲视王侯,若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很难在江南立足。
在王导的谋划下,三月三禊节这天,司马睿盛装去观看官民过节,王导、王敦兄弟簇拥着司马睿的轿子。江南头等名门望族顾荣、贺循等人见王氏兄弟对司马睿如此拥戴,也赶快到路边拜见司马睿,司马睿趁机招他们做官。一时江南世族纷纷归附,从此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在南北士族的拥立下,司马睿偏安江南建立东晋,拜王导为丞相。与那些清谈误国的前辈高官不同,王导虽善清谈,但更重务实。他一方面让司马睿广纳贤才,另一方面积极为国家复兴做准备。他看到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便以身作则,在清明春游之日,丞相布衣简行,轰动江左,有效扼制了西晋以来的奢靡之风。
王导在政治生涯中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就是其兄王敦的叛乱,正是王导的从容应对,使东晋渡过了第一次危机。
《世说新语》上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虽然王导始终也没有北伐,但他在稳定江南人心方面,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晋建立之初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北方的异族,而是南渡的侨姓士族和当地的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王敦叛乱就是这种矛盾的第一次集中大爆发。王导很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可以说,他后半生都在为维护南北士族的团结而努力。年老之时,他对上奏的折子看也不看就批准,并且意味深长地说:“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正是这样,东晋渡过了建立之初的艰难,慢慢走上正轨。
史载,司马睿登基之日,竟要拉王导同坐御床接受百官朝拜,王导坚决推辞,言道:“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以仰照!”因此,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不能离开马,离开马,王将失去权势;同样马也不能离开王,离开王,马将无法立足。两人配合默契,稳定了西晋末混乱的局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次“马王配”已经过去将近1700年。王导以他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终成为一代名相;而那次成功的“马王配”,也至今为史家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