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猫坪李氏纪念堂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10993967
本馆由[ 136*****301]创建于2025年04月03日

李德铨生于癸卯年(1903),是转家湾李家山李秀元之次子,后过继给李秀森。按当时政府的规定“三丁抽一”,于1930年被征入国民党第23军,当过排长职务(本地人只管他叫李排长,不知其真实名字)。其部队常驻达县,宣汉和万源一带。期间。回苍溪老家探亲数次,某次碰上苍溪境内清查枪支倒卖案,被误认为嫌犯,将其押送至保宁府处置途中,借宿一客栈,睡觉至深夜,德铨公突然从梦中惊醒,听到有人喊道:“李德铨!李德铨!你还不走啊?”他连忙欠身望见楼下两个看守呼呼大睡,于是蹑手蹑脚下楼梯,逃回部队,躲过了一劫。

1936年,部队驻守万源县城时,结识该县井溪坝商人余民国。德铨公终因长期漂泊在外,升迁无望,发财无术,趁赴井溪坝讨债之机,脱离部队,与当地旺族张应衡之女张明秀结为连理,重组家庭。以工商业兼农业为生,拥有房产一栋,地产20余亩,养育5子4女,过着殷实的农村生活。

解放前,德铨公主营白酒的酿造与销售,生意兴隆时月产量可达300斤左右,因酒的品质和支付灵活,畅销附近4个乡镇。开凿沙坑防止泥沙冲进水塘,以减少除淤劳作。改造当地农具---挖锄为“鹰嘴锄”,解决深挖鹅卵石土垠的困难,开垦荒地7-8亩。利用酿酒后的酒糟喂猪,每年可以出栏肥猪7-8头,猪粪浇灌蔬菜和杂粮,收获的粮食可补充猪饲料,形成了半循环经济。德铨公假借“李传书”之名任校长创办横山子小学,联合几位亲戚筹办三清庙私塾,解决了20-30名青少年入学难问题。

临近解放时,干脆聘请一名家教,专教两个儿子读书。德铨公还是一位义务调解员,每当邻里遇到家庭纠纷,总给与调解帮组。李氏家族这种秉公直言,爱管“闲事”的性格,是否受到老祖宗理征的遗传影响?有待基因寻租技术的实验证明。

祖妣疼爱儿女有加,每逢春节都要让每个孩子穿上新布鞋,由于孩子太多,直到除夕夜都要带着疲惫的身体连夜赶制出来,在那个手工业发达,机械技术落后的社会,是母爱的伟大。

解放后初期,酿酒业关闭了,全靠农业为生,人口众多,经济急转直下。德铨公努力学习掌握红茶制作。受到中国茶叶公司的表彰。祖妣是有名的贤内助,除了操持家务外,还是种菜能手,正是靠她辛勤种植时令蔬菜,搭配着半斤口粮,让全家人熬过了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父母亲的这种平凡却蕴藏着极不平凡的爱。

正是德铨公的这种韧性的爱,孕育了后代对知识的渴望。次子于196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旋即分配至北京,在国家科研机关从事光辐射计量基准标准和测试技术研究。任研究员,正处级干部,处长。赴西德联邦物理研究院(PTB)做过访问研究一年。负责完成光谱变角反射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见照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参见照片),发表科技论文和专著10余篇(册)。德铨公为转家湾李家山培养了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员。次媳任中学高级教师,化工大学附中原副校长。长孙女现在中央级研究所工作,任3级研究员处长;长孙婿现部属三甲医院工作,任2级主任医师,副主任和博士生导师。次孙女任高级工程师,次孙婿现在科技公司任总经理。二个外曾孙女/子均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