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出生,笔名杨槐,车寿周、瘦舟、囊萤、黄恬、半之、苏东皮等。汉族,属虎,成都人。
1930年代创办文艺刊物《四川风景》,以记者、教书为主,抗日战争起后,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会员,后选为理事;四川漫画社社员;《民声报》、《星艺报》记者、编辑。1940年代初,任教于西川艺专、岷云艺专,后入《华西晚报》,任采访部主任。长期从事写作,除小说外,多为散杂文,文艺评论及戏曲研究。在《大公报》、《新华日报》、《人物杂志》、《天下文章》、《笔阵》等报刊发表作品。解放后在四川省文联、省曲协工作、写作。编写《贾树三竹琴演唱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张大章的扬琴唱腔艺术》(中国曲协研究部)、《川菜杂谈》(重庆出版社),以及长篇小说《锦城旧事》等。职称:研究员。
在成都,不认识车辐,就如同没有真正认识成都一样。早在抗战时期即为四川“名记”的车辐,是成都的一块老字号招牌,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名分:9旬笑翁,资深老报人,记者作家,美食家,老顽童,策划人,搞笑大师。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称他是“成都的土地爷”。魏明伦则说:“黄宗江是北京的老活宝,车辐是四川的老活宝”。
昨晚10点多,车老的遗体被转移、运送到川大华西医院,捐赠给医学解剖用。据车老的大女儿车玲透露,明日上午十点,将在华西医院举行遗体捐赠仪式。
他的遗愿:20年前就要捐遗体
“爸爸已经昏迷了近一个月。语言能力已经基本失去。爸爸曾跟我们说,他不愿意,像他的朋友巴金那样,痛苦地忍受身上插满管子的状态,曾提出要安乐死。”记者问及车老临终是否有特别的遗言交代,儿子车新民说,“爸爸早在20年前就已经郑重交待过:后事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搞追悼会,遗体捐赠给医院作医学解剖。这是他生前对于身后安排的愿望。”
五女儿车明表态,“我爸爸生前说,人死了,还是要为国家节约土地,为医学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