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
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大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2]。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得年49岁。关于赵匡胤的死,《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
据说赵匡胤武艺高强,太祖长拳就是他传下来的。
北宋除赵匡胤外,其他皇帝为其弟赵匡义(宋太宗)的后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为赵匡胤之后代。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