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子祥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热爱学习,刻苦读书,渴望进步,接受了“五四”运动的进步思想,建立了“劳工神圣”的想法。1927年秋考入运城师范学校,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革命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置生死于度外,为恢复和重建基层党的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9月起,阎子祥同志先后任晋西南河东党工委书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央马列学院学员、陕甘宁边区银行农贷处处长、晋绥十分区专员。为保证和促进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阎子祥同志先后任吕梁区党委秘书长,晋中区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并于1949年8月随军南下进入城市,参加了湖南省长沙市的接管工作。阎子祥同志为解放太原,进行土改,和平解放长沙,支援全国解放,夜以继日地工作,奉献了全部智慧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阎子祥同志担任长沙市第一任市长、市委副书记。1953年调入国家机关工作,先后任建筑工程部中央设计院院长、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副局长、局长、建筑工程部设计局局长、建筑工程部党委委员、建筑工程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66年始,曾先后任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顾问。1979年他担任国家建工总局副局长,并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1983年11月,离职休养。
从60年代中期我认识阎子祥(1911~2000年)到他仙逝,我一直称他阎局长。这是因为从50年代他当建工部设计局局长直到离休,从未脱离局长职务,尽管晚年享受副部级待遇。
1965年夏天,建工部组织“四清”工作团去西安建工部五局一公司搞“四清”。阎局长任工作团团长,驻札在公司机关。但他很少蹲机关,经常到下属各工程处的工作队检查工作。那时,我在工作队当办公室主任,1966年春节过后,调到西安团部当办公室主任。因此,与阎局长接触较多,在一起度过了不寻常的日子,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四清”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左”的产物。在运动中,不仅始终整运动对象单位的干部,也整工作队的干部,而且始终是“反右”。那时,在西安“四清”工作队中的口号是“阶级斗争无处不有处处有,无时不有时时有”。在这种内外两条战线阶级斗争的复杂局面中,作为工作团团长既要尽力保护被清的干部,又要保护清别人的工作队干部,的确非常不易。然而,事实证明,阎局长不愧是一位久经斗争旋涡考验的富有斗争经验的老干部、好领导。
他保护干部达到忘我的境地,甚至舍身去“顶雷”来保护下属。记得,当时总团有人要把部里一位局长定为右倾。阎局长想尽办法来保护,找那位局长亲切谈话,苦口婆心从中午一直谈到掌灯时分,总算使那位原本不服气的局长,听从阎局长的巧妙安排,脱离那个是非之地,免除了被打成右倾的灾难。
又如,1966年春天,总团放出风来要整阎局长的右倾。我知道后,曾当面向阎局长“请战”说:“阎局长,你坐镇,我们出面同他们干,看他们能怎样我们。”阎局长极力劝阻,并说:“这事,我来对付,你们别管。”那时,我虽已30多岁,但对党内斗争还是知之甚少,仅凭着一点正义感。此外,我还有另一种考虑,万一他们要整我们这些青年干部,我也有后台会出面保护。我的后台是我们工作队的队长刘克毅(女),我们的关系不错,而她是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的爱人。
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与刘澜涛(时任西北局第一书记)一家住在一个院子里,都是华北局党校的领导。因此,他们比较熟悉。在西安四清期间,刘克毅与刘素菲(刘澜涛的爱人)常联系,甚至连几次往返于西安北京的卧铺票都是托刘素菲给代买的。后来,我才悟出,那时阎局长是为了保护我们这些青年干部,才单枪匹马与要整他的那几个人周旋。
我们在西安时,部里发来的文件新提拔两位副部长(苗树森和李景昭)。我们是在阎局长办公室里看到那个文件的。当时,在场的只有阎局长、刘克毅(时任建工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和我,刘克毅说,听说原拟名单中有阎局长,怎么又没有了,这太不公平。阎局长听了这话,什么也没说,一个劲儿地把话题岔开了。确实,当时许多干部都认为阎局长该提到部长了,无论从德、才、资哪方面来衡量,他都无愧于副部长职务。从这一事例中,也可以看出阎局长组织纪律性之强,胜于许多口是心非的人。
我还忘不了阎局长对创办大型学术刊物《建筑师》的支持。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我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任革委会副主任,主管编辑工作,深感建筑学界只有一本《建筑学报》不可能全面反映建筑学界的活动和成果。同时也想,出版社办一个刊物实属份内之事,对于开展出书业务百利而无一害。但那时,要申请上级批准办刊物非但办不成,还会被扼死在摇篮之中。于是,就以出丛刊的名义用书号来出版刊物。因为,用书号出版,我们自己就可以决定,不必请示,而且那时还没有不准用书号出版刊物的规定。未料,第一期出版之后,送给阎局长,非但没有挨批评,还大加表扬,并拿给《建筑学报》编辑部看。那时,阎局长任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副局长并担任建筑学会的领导。这20多年来,《建筑师》走过的道路虽也不平坦,甚至还遭遇过停办的威胁。每逢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想起阎局长的扶持和表扬。
到现在,我还常常对出版社的青年人说,现在出版社有北配楼这样好的办公条件,是谁给创造的,你们知道吗?是阎子祥局长。在中央一级科技出版社当中,建工出版社是首先开展国际合作的单位,是谁给开的绿灯,你们知道吗?是阎子祥局长。
我参加革命到现在也50多年了,遇到的首长也不少,虽不能说阎局长这样的领导绝无仅有,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确实不多。阎子祥局长就是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好领导之一。杨永生
前建工部设计局局长阎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