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奉献不一定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在于付出一片真诚的心。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奉献可以得到快乐。让我们牢牢掌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始终持有一颗真诚清净学佛向善之心。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收获大,再艰苦的工作也会变得惬意。收获可以使人忘却不快的往事,对前景充满信心。从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因而获得最宝贵的经验,这亦是工作即劳动带来的一种收获。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可言。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记住: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以人为镜 超越自我

我们太在乎自己了,切都从我出发,一切都以我见和我的感觉如何为出发点,而忽略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如何换个位置,以人为镜,重新审视自己,才知道原来就是因为自我中心,才导致了这许多的矛盾和误解。佛陀用正见告诫我们,随时把我眼中不顺的别人当成一面镜子来观察我,不带任何扭曲地觉知我的真相,那么这个我才会快乐地活在当下。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不攀缘未来 不执着过去 安住于当下

佛法的明灯为我们在漫漫修行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内心需要充满自在与包容,不攀缘于未来,也不执着于过去,而是安住于当下,把握现在。内心充实、安祥,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常心而为道场,去实践佛法,去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

当一个过客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期待安全感或追寻永恒的快乐是极其愚蠢的。人为了一丝快乐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打开自己的心眼 眼明不如心明

人生大部分都在黑暗中摸索,有人眼睛雪亮,但心灵黑暗,有人虽然眼盲却心地明亮。心盲比眼盲更苦,这样的人生总在无明中,茫然不知前途,真的是苦难人生。人世间的确需要更多明眼人,来引领心眼盲瞎的人走对路,这很重要。我们要把握时间,建设好自己的心,打开自己的心眼,才能去引导心眼盲瞎的人。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用爱化解仇恨

宽恕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宽恕伤害了自己的人更难。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胸怀宽广的人才更受人尊敬。宽恕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宽容是一种美德,以德报怨,用爱来化解仇恨,仇恨也会化成爱。当我们不断地用爱充满内心、包容他人,那么整个世界都将被爱包容。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让人生多一份理解

理解是一种高贵的语言,是心灵静默的一种升华。理解是相互的,没有纯粹的去理解,也没有纯粹的被理解。理解是心与心的对话,只有首先去理解别人,才能被别人所理解,如果都只是一味的去索取,又哪来回报?理解是一种换位思考,也是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9心正 则内心光明

心正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比较憨厚耿直的固然凸现。心正不是伺机的铤而走险,而是真诚的虚怀若谷;心正不是狡猾的利诱相逼,而是坦荡的助人为乐;心正不是阴险的同流合污,而是透明的开诚布公;心正不是故意的弄虚作假,而是有意的查漏补缺;心正不是冲动的偷梁换柱,而是坚定的持重老成。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去世了之后灵魂还能继续存在吗?

传统的思想认为人死如灯灭,将不会再与当前社会有任何瓜葛!但传统的另一种思想却认为,人死后灵魂暂时并不会磨灭,而在特殊的状态下可以和现在的社会、人与事物产生一定的联系!两种观点是极为矛盾的.....那么事实到底是如何呢?其实个中的关键我们对于灵魂的态度,这是本文开头延伸出来的话题,因为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社会发生一定联系的人,他们是相信有灵魂的,但为什么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当然我们无法去较真....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9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