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

来源: 发表人: 2023-10-08 浏览量:609

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

  ◎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 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难能”,所以“可贵”。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改正。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带惑往生”,这便是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象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理忏者,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是谓心空则罪消也。是以“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若能心契实相则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但更重要者,《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

  ◎我们所造的一切恶业,是从妄想生的,它没有真实的根,所谓“妄想”就是虚妄。而念佛的功德,是从真心而起,从妙明真心起来的。真心就是太阳,妄心就如黑暗,不管黑暗持续多少年,哪怕是上千年,只要光明一现,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就是用真心去破妄心,这是很直接的。

  ◎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

  ◎至于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这即烧尽功德林之意。所以我们必须忍辱护嗔心,如能忍辱则嗔心渐渐地自然不起了。《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所以,在恒修忏悔、修行忍辱善护己念这两方面的无上武器,便是一句佛号。

  ◎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助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说明:参看“学佛的同修……”和“一心念佛……”)

  ◎《圆觉经》里开示得最好:“末世众生”,现在是末世,“将发大心,求善知识”,发了一个大的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你求什么人呢?“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要求那个正知正见的人。这种人“心不住相”,他不住于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他不执著于二乘境界。他“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他有好多尘劳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净。“示有诸过”,他也有过失,可是他“赞叹梵行”,他所主张的是梵行啊。“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让众生去破戒——现在有人就是主张破戒,这不是善知识啊!他是“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让众生做不合律仪的事情。虽然他有错啊,但是他的主张——见,所以这个见很重要,正知正见,知见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求这样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觉经·普觉品》劝大家啊:“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 叫修行的人,“应当尽命”啊,连命都拿出来,供养善友啊。怎么供养?怎么恭敬呢?首先要如教奉行。不是说你要拿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表面上的礼敬,是要如教奉行啊。善知识难遇难求,现在你得到了,对善知识的指示你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这样就良医束手啊。良医真是良医啊,但是他束手,他没有办法,所以遇也同于未遇。故于善知识的教化,“应闻而能信”,能相信,“信而能行”啊。所以这个甚难甚难哪!

  ◎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着,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着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着力,况于临终时自云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

  ◎《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 又《净语》云:“念佛即是自心现。” 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但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注: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该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