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而且,咱们这个地方的众生遇见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可以治魔障。你打坐出了偏差,靠念佛来治。你修禅定出了偏差,怎么来解决?也是靠念佛。
◎这老实念,就是这样子: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一句跟一句念哪!我常说,你能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有的说见佛见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净净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换哪!这个要坚持的啊!
◎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关键。《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既往。“专念”就是专一地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地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地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清净净、一心一意地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贯地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夏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一个老太太修行得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龄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工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兼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要有定课,要坚持,要雷打不动。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我最提倡废时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稳了。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正用。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这是散念,同样是根本的修持。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越要念。
◎有的人往往自己喜谈高妙,其实他并不知道,他所谓的高妙反而是走了弯路,所以有的时候反而不如我刚才说的那位老修行人。她虽然不识字,但通过念佛她至少是达到“事一心”,不达到“事一心”是做不到的。因为咱们凡夫的这个肉体,你怎么使横劲,多少天不吃饭,多少天念佛不断,困也把你困死了,饿也把你饿坏了。所以只有到达了“事一心”之后,那才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最近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太太为什么能往生?主要是她做到了不忘!她时刻不忘念佛。我们念佛应当是到一个什么程度才成呢?我们既然都在世间,总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应当怎样不忘念佛呢?打了一个譬喻,就像母鸡孵蛋一样,它不能离开这个蛋去找食,而把这个蛋忘了,在外边找食不回来了,就会让鸡蛋冷了,鸡蛋要一冷了就孵不出小鸡了。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这个不断暖气的道理。现实生活的事情未了,还要有很多事做,这就念不成佛了,但这个时候就要像母鸡出去找食一样,一旦回来后就又马上想到这个蛋,我还得焐,不能让暖气断了,你这样去念佛就行!关键就怕你流连忘返,忘了不知哪儿去了,你再回来,再焐也不管用了。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佛,皆理一心。” 不管你是事持理持,你要能够把见惑、思惑都先断尽了才成。所以念佛到了这一步就很高了,但只要你“不断暖气”,那必定得受用,这一点是多少事实经验证明了的,自己的,别人的,多少的事实证明了不是一句空话。要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事一心”,之后自然而然地见惑、思惑就尽了,见惑思惑断尽了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你都能够开悟了,这叫做“理一心”。这话说起来很深!不要想象地认为:要达到“理一心”的一定得理持,事持只能“事一心”,理持才能“理一心”,那可不一定!事持和理持都可能先达到“事一心”,事持的人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够达到“理一心”,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念佛法门所具有的最方便之处!这其中有暗合道妙的道理。
猜你喜欢